首页期刊导航|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王宁生

双月刊

1003-9783

tg@zyxy99.com,bjb@zyxy99.com

020-36585483,36585613,36585525

510405

广州市机场路12号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Journal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Research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90年6月,经卫生部批准,在卫生部药政局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办出版了《中药(新药)临床及临床药理通讯》;1991年4月。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转为正式出版刊物,定名为《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季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998年4月,经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和广东省科委批准,本刊从1999年改为双月刊出版;1999年4月由于国家机构的调整,转归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2001年起,被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该刊是国内唯一以中药新药和中药临床药理为报道内容的学术性刊物,可供药厂、医药院校、医药研究单位、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的科研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温肾健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石玉莹傅靖然陈靖雯邓忠斌...
    1713-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16S rRNA技术探讨温肾健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大鼠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新生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温肾健脾方低、中、高剂量组及匹维溴铵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采用母婴分离+醋酸刺激+束缚应激结合的方法建立IBS-D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给药组大鼠给予低、中、高剂量的温肾健脾方或匹维溴铵,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均灌胃给药,连续2周.比较各组大鼠内脏敏感性、体质量、粪便含水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的病理组织学形态;16S rRNA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粪便微生物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及内脏感觉阈值显著降低(P<0.05),粪便含水量显著升高(P<0.05).给药后,与模型组对比,温肾健脾方高、中剂量及匹维溴铵组大鼠体质量显著上升(P<0.05),各给药组大鼠内脏感觉阈值显著升高(P<0.05),粪便含水量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组对比,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α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β多样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属水平上,温肾健脾方高剂量可显著升高IBS-D大鼠杜氏杆菌属、布劳特氏菌属的丰度(P<0.05),各剂量给药组大鼠阿克曼菌属的丰度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温肾健脾方高、中剂量组大鼠拟普雷沃氏菌属、瘤胃球菌属的丰度显著下降(P<0.05).结论 温肾健脾方可改善IBS-D大鼠腹泻和内脏高敏感性的状态,这可能与其调节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有关.

    温肾健脾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内脏敏感性肠道菌群16SrRNA测序大鼠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实验验证探讨复方金钱草颗粒对前列腺增生的防治作用及机制

    龚小妹潘柳伎吴佩莹欧春丽...
    1722-1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实验验证探讨复方金钱草颗粒(JQC)对前列腺增生(BPH)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1)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广金钱草、车前草、光石韦、玉米须的活性成分,同时通过文献检索进行补充;利用PubChem、Swiss Target Prediction、CTD数据库筛选JQC活性成分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CTD、DRUGBANK、DisGeNET数据库筛选BPH疾病相关靶点.对JQC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与BPH疾病相关靶点进行映射取交集,即得JQC治疗BPH的潜在作用靶点.利用STRING 11.5数据库对JQC治疗BPH的潜在作用靶点进行蛋白互作(PPI)网络分析.利用Metascape平台对潜在作用靶点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Cytoscape 3.9.1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通路"网络,预测JQC治疗BPH的关键活性成分及核心靶点.利用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的分子对接验证.(2)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前列舒通胶囊组(0.324 g·kg-1)及JQC高、中、低剂量组(3.24、1.62、0.81 g·kg-1),每组10只.采用去势联合注射丙酸睾酮诱导建立BPH大鼠模型.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给药30 d.摘取大鼠前列腺组织,称定质量并计算前列腺湿质量指数;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OX-2、VEGF、PGE2的含量;HE染色法观察大鼠前列腺组织的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前列腺组织中AKT1、p-AKT1、PI3K、p-PI3K、COX-2、VE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共得到JQC活性成分作用靶点260个,疾病相关靶点1584个,JQC治疗BPH的潜在作用靶点(交集靶点)125个.PPI网络分析发现AKT1、TNF、TP53、IL1β、EGFR、CASP3、PTGS2等靶点可能是JQC治疗BPH的重要靶点.JQC治疗BPH的潜在作用靶点主要与IL-17、HIF-1、TNF及PI3K-Akt通路相关.得到关键活性成分为木犀草素、芹菜素、车前子苷、芒果苷、夏佛塔苷、异牡荆苷,核心靶点为PTGS2、AR、CASP3、IL6、PTGS1、AKT1等.共有24对"关键活性成分-核心靶点"的分子结合能均≤-6 kcal·mol-1;PTGS2蛋白受体与木犀草素、芹菜素等配体结合活性最好;AKT1与车前子苷、芒果苷、木犀草素、芹菜素、夏佛塔苷、异牡荆苷等均具有较好的亲和力.(2)与模型组比较,JQC高、中剂量组大鼠的前列腺湿质量与湿质量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P<0.01);大鼠前列腺腺体基底细胞肥大有明显缓解,腺腔大小相对规则,上皮细胞增生情况均有所改善;血清COX-2、VEGF、PGE2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前列腺组织中的p-AKT1、p-PI3K、PI3K、COX-2、VEGF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P<0.01).结论 JQC对BPH具有明显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车前子苷、芒果苷、木犀草素等活性成分来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COX-2的表达,减少PGE2释放,进而导致VEGF表达下调,抑制前列腺细胞增殖.

    复方金钱草颗粒前列腺增生网络药理学实验验证PI3K/AKT信号通路COX-2PGE2VEGF大鼠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的制萎扶胃丸干预胃癌前病变机制研究

    豆鹏程火明刚宋瑞平左娇娇...
    1732-1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技术及动物实验探究制萎扶胃丸干预胃癌前病变(PLGC)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及相关文献筛选制萎扶胃丸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利用GeneCards数据库筛选胃癌前病变疾病靶点,二者的交集靶点即为制萎扶胃丸治疗胃癌前病变的潜在作用靶点;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然后筛选关键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使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采用AutoDockTools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和关键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通过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为主的五因素复合法进行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复制,采用HE染色法检测胃组织病理学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组织PI3K、AKT、TNF-α、IL-6、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 共获得制萎扶胃丸活性成分258种及对应靶点325个,疾病靶点1294个,二者交集靶点(潜在作用靶点)139个.筛选出关键活性成分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β-谷甾醇等,关键靶点AKT1、CASP3、IL-6、TNF等.分析得到GO相关条目950条,KEGG相关通路177条,主要涉及PI3K/AKT、MAPK、IL-17、TNF及细胞凋亡等通路.分子对接显示,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β-谷甾醇与AKT1、TP53、CASP3、IL-6、TNF等度值前10位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结合活性和稳定性.动物实验验证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制萎扶胃丸组大鼠胃组织病理形态得到明显改善;同时该组大鼠胃组织中PI3K、p-PI3K、AKT、p-AKT、TNF-α、IL-6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 制萎扶胃丸治疗胃癌前病变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特征,能够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细胞凋亡发挥干预作用,可能与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制萎扶胃丸胃癌前病变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实验验证PI3K/AKT信号通路大鼠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的三果汤调节胰岛β细胞功能机制研究

    张艳娇张娇古建兴李蓉...
    1741-1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动物实验验证探究三果汤(余甘子、毛诃子、诃子组成)调节胰岛 β 功能治疗糖尿病的活性成分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分析平台(TCMSP)结合文献检索、SwissADME获取三果汤活性成分及预测靶点;通过Drugbank、Genecards、OMIM、TTD数据库获取糖尿病主要靶点;利用韦恩图(Venn)分析药物和疾病共有基因,采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三果汤-成分-靶点-基因-疾病"共同靶点的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通过ClueGO、CytoHubba可视化分析得到潜在作用基因靶点及其富集通路.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及三果汤低、中、高(0.43、0.86、1.72 g·kg-1)剂量组,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复制糖尿病模型及相应药物干预.进行胰岛功能指数测算、病理切片染色及PCR检测.结果 三果汤共有23种活性成分,预测靶点434个,疾病基因1200个,维恩(Venn)分析三果汤与糖尿病共有基因146个;三果汤治疗糖尿病主要与调节胰岛素分泌、葡萄糖跨膜运输、蛋白激酶的激活、促进血管生长以及MAPK联级反应等有关,涉及蛋白激酶Bα(AKT1)、甘油醛-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PTGS2)、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3(STAT3)、Toll样受体4(TLR4)7个核心靶点.动物实验验证结果显示,三果汤能增加HOMA-β指数(P<0.01),促进胰岛体积、β细胞恢复,减少α细胞数量;能明显上调大鼠胰腺组织中AKT1、GAPDH基因的表达(P<0.001),下调VEGFA、MAPK1、PTGS2、STAT3、TLR4基因的表达(P<0.001,P<0.0001),验证了网络药理学结果的部分预测.结论 三果汤能多靶点、多通路发挥治疗糖尿病的作用.证实其通过调节AKT1、GAPDH、VEGFA、MAPK1、PTGS2、STAT3、TLR4等7个关键靶点基因,从而调节胰岛β细胞功能,达到治疗糖尿病的效果.

    三果汤余甘子毛诃子诃子胰岛β细胞糖尿病网络药理学实验验证大鼠

    基于化学成分、指纹图谱和化学计量学筛选夏枯草的质量标志物及质量评价

    陈伟英陈秀萍邝晓岚李建龙...
    1751-1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筛选夏枯草的质量标志物,并建立其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 利用UPLC Q Exactive Plus Orbitrap高分辨液质联用仪进行全成分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建立夏枯草的指纹图谱,对20批次夏枯草药材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筛选夏枯草的质量标志物并测定含量.综合分析相关的文献数据,研究不同产地夏枯草的迷迭香酸含量变化,进而评价药材质量.结果 从夏枯草中共鉴定出72个化合物,其中有机酸类化合物36个,占总数的50%;20批次夏枯草的指纹图谱中共标记了8个共有峰,指认出咖啡酸、芦丁、金丝桃苷和迷迭香酸4个成分,各批次之间的相似度大于0.900.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表明,迷迭香酸可能是夏枯草的潜在质量标志物.测定20批次夏枯草中迷迭香酸含量,发现有5个批次不合格.综合文献分析了158批次夏枯草,发现迷迭香酸含量的整体合格率为59.77%.结论 迷迭香酸是夏枯草的潜在质量标志物,其含量能有效地评价不同产地夏枯草药材的质量.

    夏枯草化学成分分析指纹图谱迷迭香酸化学计量学质量标志物

    紫杉醇外泌体的载药工艺优化及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

    梁敏杰梁乐谊郑兆广李绮晴...
    1759-1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优化紫杉醇(PTX)外泌体给药系统的载药工艺并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开发新型抗肝癌制剂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BMSCs-Exo);电穿孔法包载紫杉醇,以药物包封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载药工艺;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紫杉醇外泌体(Exo-PTX)的载药量及考察释药行为;CCK-8法检测Exo-PTX对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抑制作用;溶血实验评价Exo-PTX的安全性.结果 Exo-PTX的最佳电穿孔法载药工艺条件为:PTX药物浓度81.80μg·mL-1、电压0.6 mV、电击次数8次,Exo-PTX的平均包封率为(22.38±0.08)%.同时Exo-PTX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且在微酸性的肿瘤微环境下可加速释放,在模拟正常体液和肿瘤环境下,48 h时的累计释放度分别为(49.35±0.67)%、(61.94±0.43)%.Exo-PTX对体外HepG2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无溶血风险.结论 在最佳载药工艺条件下制备的Exo-PTX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肝癌作用,并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缓释性良好,为PTX制剂的二次开发提供了依据.

    响应面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电穿孔法紫杉醇抗肿瘤

    黄芪建中汤颗粒的成型工艺研究

    刘杨顾晋亿姜雯钰葛胜宇...
    1767-1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黄芪建中汤颗粒的最佳成型工艺.方法 以制备软材的难易程度、制粒的难易程度、颗粒成型性及溶化性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法优化黄芪建中汤颗粒的成型工艺;以颗粒成型性、颗粒含水量为评价指标,筛选湿颗粒的干燥温度.结果 黄芪建中汤颗粒的最佳成型工艺:药物:可溶性淀粉:糊精为1:1:1,润湿剂为75% 乙醇,其用量为28%;湿颗粒的最佳干燥温度:60℃.结论 该研究优化的黄芪建中汤颗粒的成型工艺,其方法合理可行,可为黄芪建中汤颗粒的制备提供科学依据.

    黄芪建中汤颗粒提取工艺正交试验成型工艺

    花不同发育时期的凉粉草转录组分析及黄酮类合成基因挖掘

    尤健开曾丽珊王仲冬夏艺萌...
    1772-1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凉粉草黄酮类化合物代谢途径的关键基因并比较花不同发育时期(现蕾期、开花期、凋谢期)叶片中的相关基因变化.方法 以凉粉草两种栽培品系平远草和台湾草现蕾期、开花期、凋谢期3个时期的叶片为供试材料,运用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转录数据组装并去冗余得到99945条unigene,其中有56362条unigene成功注释.30116条unigene在KOG数据库中比对获得注释,一般功能预测是最多的一个类群;44461条unigene在GO数据库中比对获得注释,根据功能分为生物进程、细胞组分、分子功能3个GO类别57个小组.筛选得到7466条差异基因,经过KEGG富集分析,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MAPK信号通路-植物、苯丙烷类生物合成等通路上.51条差异基因与黄酮类生物合成相关,借助基因表达规律的分析,发现两栽培品系基因在同一时期的表达基本一致,现蕾期、开花期与凋谢期3个时期的表达差异显著.随机选取5个差异基因进行RT-qPCR验证,结果表明其基因表达与转录组基本一致.结论 该研究探知了两种栽培品系中黄酮类化合物代谢途径的关键基因及其在花各发育时期叶片中的表达模式,为探索凉粉草黄酮类生物合成提供了理论基础.

    凉粉草转录组学差异表达基因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

    基于Th17/Treg平衡轴观察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

    刘春保陆江涛孔珍珍关吉利...
    1781-1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风寒袭表、营卫不和证)的临床疗效及对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平衡轴的影响.方法 将116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对照组口服抗组胺药物(依巴斯汀片、地氯雷他定片);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疗程12周,治疗结束后随访8周.检测指标:7 d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7)、慢性荨麻疹患者生活质量评估问卷(CUQ2oL)、荨麻疹控制程度测试(UCT)达标率、中医证候评分、相关生物学指标[D-二聚体(D-D)、总免疫球蛋白E(TIgE)及补体C3、C4水平;Th17、Treg细胞占比及Th17/Treg比值;白细胞介素17(IL-17)、IL-23、IL-35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采用UAS7评分下降指数(SSRI)作为疗效评价标准.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不同时点的UAS7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4、8、12周和随访4、8周,试验组患者的UCT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UQ2oL量表各因子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外周血D-D、TIgE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C3、C4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Th17细胞水平及Th17/Treg比值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Treg细胞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IL-17、IL-23、TGF-β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IL-35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的证候积分明显下降(P<0.05);试验组与治疗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试验组效果更为明显.试验组的愈显率为60.34%(35/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9.66%(2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抗组胺药物基础上联合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可控制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疾病活动度,提高病情控制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Th17、Treg细胞水平及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维持Th17/Treg免疫平衡有关.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桂枝汤玉屏风散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免疫平衡

    益肾活血方联合依帕司他片治疗肾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

    王黎阚琛巩雪莹张效科...
    1788-1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益肾活血方联合依帕司他片治疗肾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纤维凝胶蛋白3(ficolin-3)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06例肾虚血瘀型DP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3例.2组患者均给予基础降血糖药物控制血糖,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口服依帕司他片治疗,观察组给予益肾活血方联合依帕司他片治疗,疗程为1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Fugl-Meyer评价量表(FMA)、多伦多临床神经病变评分系统(TCSS)评分、双下肢肌电图指标、血糖、血脂及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ficolin-3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安全性.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TC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评分升高(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TC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双下肢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的升高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NO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血清ET-1、ficolin-3水平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清NO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ET-1、ficolin-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5)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0.57%)明显高于对照组(73.58%)(P<0.05).(6)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肾活血方联合依帕司他片治疗肾虚血瘀型DPN患者效果良好,可有效调节患者的血糖、血脂水平,改善患者的双下肢神经功能及传导速度,调节血管内皮功能,增强下肢运动功能.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益肾活血方肾虚血瘀型双下肢肌电图下肢运动功能血管内皮功能纤维凝胶蛋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