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王宁生

双月刊

1003-9783

tg@zyxy99.com,bjb@zyxy99.com

020-36585483,36585613,36585525

510405

广州市机场路12号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Journal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Research and Clinical Pharma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90年6月,经卫生部批准,在卫生部药政局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办出版了《中药(新药)临床及临床药理通讯》;1991年4月。经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批准,转为正式出版刊物,定名为《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季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998年4月,经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和广东省科委批准,本刊从1999年改为双月刊出版;1999年4月由于国家机构的调整,转归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2001年起,被列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该刊是国内唯一以中药新药和中药临床药理为报道内容的学术性刊物,可供药厂、医药院校、医药研究单位、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的科研人员及行政管理人员阅读和参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桔梗汤治疗慢性咽炎的作用机制

    苏文涛韩玉欣王慧何荣旺...
    1876-1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预测桔梗汤干预慢性咽炎的关键靶点及作用通路,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预测结果。方法 建立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诱导的慢性咽炎大鼠模型,探究桔梗汤对慢性咽炎大鼠血清炎症因子及咽部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使用人类在线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DrugBank和GeneCards数据库筛选慢性咽炎关键靶点;UHPLC-QE-MS分析桔梗汤化学成分,结合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和SwisstargetPredicition数据库确认成分作用靶点。使用STRING平台构建关键靶点蛋白互作网络;通过注释、可视化和综合发现数据库(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 and Integrated Discovery,DAVID)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 Tools 1。5。6软件对有效成分及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Western Blot法验证预测结果。结果 体内实验显示,桔梗汤可有效降低慢性咽炎大鼠血清中IL-1β、IL-6、TNF-α、ICAM-1、MCP1水平(P<0。05),并逆转咽部组织病理损伤。得到94个桔梗汤主要活性成分,协同作用于311个靶点,参与外源性刺激反应、药物反应、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等生物学过程,调控PI3K/AKT、MAPK、Ras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靶点与有效成分间均有较强的结合能力;Western Blot显示桔梗汤可显著降低TLR4蛋白表达及P38 MAPK磷酸化水平。结论 桔梗汤通过调控TLR4/P38 MAPK信号通路降低血清炎症因子及逆转咽部组织病理变化从而治疗慢性咽炎。

    桔梗汤慢性咽炎炎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TLR4/P38MAPK信号通路大鼠

    基于转录组学与网络药理学分析射麻止喘液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的分子机制

    宋栋李慧聪高雪歌谢燕小...
    1886-1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转录组学与网络药理学分析射麻止喘液治疗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Eosinophilic asthma,EA)的分子机制。方法(1)收集10例急性发作期(轻、中度)EA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样本,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两组样本进行建库测序,筛选出EA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2)利用TCMSP平台、文献检索及Swiss ADME、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射麻止喘液的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对射麻止喘液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与EA的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得到射麻止喘液治疗EA的关键靶点。构建关键靶点的蛋白互作(PPI)网络,通过节点度值筛选核心靶点。构建"中药-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网络,并分析筛选出射麻止喘液治疗EA的关键活性成分。使用Metascape平台对关键靶点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核心靶点与关键活性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筛选得到210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922个,下调基因1187个。共获得102种射麻止喘液的活性成分及826个作用靶点,取交集后得到74个射麻止喘液治疗EA的关键靶点。PPI网络分析得到IFNG、PTGS2、MAPK3、CCL2、IL10和CXCL8等核心靶点。"中药-活性成分-关键靶点"网络分析得到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β-谷甾醇、豆甾醇等关键活性成分。关键靶点主要涉及炎症反应、趋化作用、细胞对细胞因子刺激的反应等生物过程,以及PI3K-Akt、MAPK、TLRs(Toll样受体)、NF-κB及TNF等信号通路。β-谷甾醇、豆甾醇与6个核心靶点,MAPK3、PTGS2、CXCL8与5个关键活性成分均具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结论 射麻止喘液对EA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 β-谷甾醇、豆甾醇等关键活性成分,作用于MAPK3、CXCL8、PTGS2等核心靶点,调控PI3K-Akt、MAPK、NF-κB等信号通路实现的。

    嗜酸性粒细胞型哮喘射麻止喘液转录组学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差异表达基因

    肉桂酸类似物的合成和抗糖尿病活性研究

    关丽夏焱鑫李爱云苏琬真...
    1895-19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合成肉桂酸类似物,考察其抗糖尿病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 以不同取代的苯甲醛为原料,以乙酸钾为催化剂,通过Perkin反应与乙酸酐反应,合成肉桂酸类似物,并测试其在棕榈酸(PA)诱导下对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同时探究优势化合物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结果 10个目标化合物对胰岛 β 细胞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化合物RG-1和RG-4的细胞保护作用较强,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7。19%和89。68%。药理研究显示,化合物RG-1和RG-4可以减少细胞内活性氧的生成,抑制硫氧还蛋白互作蛋白(TXNIP)的表达,同时可以使丙二醛(MDA)含量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半胱天冬酶3(caspase 3)活性下降。此外,RG-1和RG-4表现出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结论 该研究合成了10个肉桂酸类似物(RG-1~RG-10),其中RG-1和RG-4对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较强,其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发挥对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是潜在的抗糖尿病小分子化合物。

    肉桂酸类似物糖尿病胰岛β细胞抗氧化作用机制类药性药代动力学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柴葛解酒颗粒中6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赵飞雨陈颖张荣珍毕梦非...
    1902-19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测定柴葛解酒颗粒中6种有效成分(葛根素、二氢杨梅素、鸢尾苷、葛花苷、槲皮素、柴胡皂苷A)的含量,为其质量标准的完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Agilent 5 HC-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0。2% 磷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10 nm;进样量:10μL。结果 在上述色谱条件下,柴葛解酒颗粒中葛根素、二氢杨梅素、鸢尾苷、葛花苷、槲皮素、柴胡皂苷A可实现较好的分离,其线性范围分别为21。16~677。00μg·mL-1(r=1。0000)、11。16~357。00μg·mL-1(r=0。9997)、19。28~617。00μg·mL-1(r=0。9999)、10。38~332。00μg·mL-1(r=0。9999)、15。38~492。00μg·mL-1(r=0。9998)、15。50~496。00μg·mL-1(r=0。9996),各成分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8。43%~101。35% 之间,RSD均小于3%。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能同时测定柴葛解酒颗粒中葛根素、二氢杨梅素、鸢尾苷、葛花苷、槲皮素、柴胡皂苷A的含量。该方法准确、重复性好、可操作性强,可为柴葛解酒颗粒的质量评价与控制提供依据。

    柴葛解酒颗粒高效液相色谱法质量标准含量测定

    扶正安中汤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气阴两虚型三阴性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疗效观察

    杨惠娜付亚斐吴玢李雪真...
    1907-19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扶正安中汤联合卡培他滨对气阴两虚型三阴性乳腺癌(TNBC)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气阴两虚型TNBC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卡培他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扶正安中汤治疗,疗程为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血清肿瘤标志物及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GB)水平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与治疗安全性。结果(1)治疗后,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蛋白125(CA125)、糖蛋白153(CA153)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CEA、CA125、CA15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对照组的WBC、HGB、PLT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的WBC、HGB、PLT水平有降低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观察组的WBC、HGB、PL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27/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3%(10/30)(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43。33%)(P<0。05)。结论 扶正安中汤联合卡培他滨治疗能够提高气阴两虚型TNBC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减轻化疗药物毒副作用,安全性较高。

    三阴性乳腺癌气阴两虚扶正安中汤卡培他滨化疗肿瘤标志物预后

    国家专利中药复方改善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用药规律分析

    王鹏娟薛国忠张银芳邵婷婷...
    1912-1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国家专利中药复方改善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用药规律及组方特点。方法 通过检索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数据库,获取1993—2022年改善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中药复方专利数据。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6软件建立专利组方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规范处理。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Microsoft Excel 2016及IBM 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进行建模Apriori关联规则分析、药物频数统计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改善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中药复方专利107项,涉及中药339味,用药总频数994次。分析出高频(频数≥9次)中药22味,其中使用频数最高的中药为黄芪。对高频中药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分为6类。对频数≥2次的中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后,得到高频药对"黄芪-人参""黄芪-当归"等,置信度较高的角药组合为"白术-黄芪-当归""甘草-黄芪-人参""茯苓-枸杞子-当归"等。四气以寒、温、平为主,五味以苦、甘、辛为主,多归肝、脾、肾三经。中药类别以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使用频率最高。结论 国家专利中药复方改善肿瘤患者免疫功能以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符合其虚与瘀的病机特点,治疗具有标本同治的特点,符合中医药改善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理论基础。

    国家专利中药复方肿瘤免疫功能用药规律补虚药活血化瘀药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究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乳腺增生的用药规律及作用机制

    李沐涵李浩叶放邢紫绫...
    1919-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国医大师周仲瑛治疗乳腺增生的用药规律,预测核心中药组合治疗乳腺增生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整理周仲瑛教授诊治乳腺增生的门诊电子病历,对纳入中药的使用频次、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并对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总结用药规律及挖掘核心中药组合。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核心中药组合治疗乳腺增生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 共纳入145例患者、386首处方和270味中药。频次统计分析发现周仲瑛教授治疗乳腺增生用药性味以寒、苦为主,归经以肝经为主;关联规则和系统聚类分析获得核心中药组合为香附-柴胡-夏枯草。用网络药理学方法获得核心中药组合的活性成分37个,治疗乳腺增生的潜在作用靶点122个。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分析确定了10个核心靶点,包括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磷酸肌醇3-激酶调节亚基1(PIK3R1)、雌激素受体1(ESR1)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发现,核心中药组合的活性成分主要通过PI3K-Akt、Ras、EGFR等信号通路作用于乳腺增生,并与癌症中的中心碳代谢和蛋白聚糖等途径密切相关。分子对接结果显示,ESR1、SRC、AKT1与β-谷甾醇,ESR1与木犀草素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及稳定性。结论 周仲瑛教授辨治乳腺增生时抓住"肝郁"的本质,治法以调理肝气,疏通乳络为主,兼以清火、化痰、行瘀。核心中药组合香附-柴胡-夏枯草的主要成分以木犀草素、β-谷甾醇为代表,作用于AKT1、ESR1等靶点,通过PI3K-Akt、Ras、EGFR以及癌症相关信号通路等途径发挥治疗乳腺增生的作用。

    乳腺增生肝郁调肝理气疏通乳络中医药治疗周仲瑛临床经验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

    从时空窗论中医药阻断胃"炎-癌"转化的研究思路

    刘伟李嘉丽方崇锴潘华峰...
    1930-1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间与空间是自然状态下事物所具备的最基本属性,生理状态下脏腑阴阳气血的盛衰变化及病理过程中疾病的复杂征象无不与时空发展有关。结合胃的生理结构与"炎-癌"转化癌前病变发生、进展特点及病理变化,其过程符合时空窗的理论。基于时空窗理论,认为"虚、瘀、毒"致病因素是胃"炎-癌"转化恶性进展至胃癌时间化的基本特征,"中焦瘀毒互结"病机是胃"炎-癌"转化空间化的普遍规律。基于时空窗视角构建以胃癌前病变诊断、预防、治疗为导向的理论框架,采用健脾、化瘀、解毒的治则治法动态施治,中医药阻断胃"炎-癌"转化具有独特优势。该文重点探析不同时空下胃"炎-癌"转化的病理特点及其临床治疗,为胃癌的防治路径提供新内涵,也为治疗"炎-癌"转化类疾病提供范例。

    时空窗胃"炎-癌"转化胃癌前病变中焦瘀毒互结时间空间

    基于巨噬细胞极化理论探讨中医药防治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

    杜梦辉冯娟高爱社程凯...
    1937-1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CAVD)是一种进行性心脏瓣膜病,其发病机制与动脉粥样硬化相似,涉及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和细胞外基质重塑等途径。炎症反应在CAVD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而巨噬细胞作为炎症反应的核心执行者,其极化状态与疾病进展息息相关。中医理论认为,巨噬细胞极化状态与阴阳学说有着密切联系。该文介绍了巨噬细胞不同极化状态下对CAVD的影响,以及中医药通过多途径调控巨噬细胞极化防治CAVD的作用和机制,为中医药治疗CAVD提供新思路。

    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中医药巨噬细胞极化炎症

    中医药靶向调控线粒体质量控制防治阿尔兹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南淞华彭超杰李振家和琪琪...
    1944-1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患病率高、并发症广、社会及家庭负担重的特点,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脑内含有以β-淀粉样蛋白(Aβ)为主要的成分沉积于细胞外的神经炎性斑和由过度磷酸化Tau蛋白在细胞内聚积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等。近年研究显示,线粒体功能障碍在AD的发病机制中扮演关键的角色。线粒体质量控制(MQC)系统是维护线粒体功能和结构稳定的重要机制,包括线粒体生物发生、线粒体动力学、自噬及钙稳态调节等。中医药通过调控MQC在防治AD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和潜力。因此,该文系统综述中医药靶向调控MQC防治AD的研究进展,以期为AD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和方向。

    中医药线粒体质量控制阿尔茨海默病靶向调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