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辛世俊

双月刊

1001-8204

zdxbw@126.com

0371-67781275

450001

郑州市科学大道100号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60年,为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发哲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史学、文学等方面的学术性文章,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百强学报、曾连续四届获河南省优秀社科期刊暨“河南社科期刊二十佳”称号。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抗战时期中共中央中原局的统一战线工作

    吴宏亮陈辉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共中央中原局成立后,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及时扭转了长江局时期华中地区统战工作不利的局面,逐步确立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充分利用矛盾孤立国民党顽固势力、在"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下进行反顽斗争等统一战线政策.中原局领导华中地区各级党组织和新四军通过区别对待国民党内部各派力量、团结争取开明士绅和知识分子、说服改造帮会组织和绿林武装、积极争取海外人士募捐和抗战等多元化的统战实践,在宣传中共统一战线政策和抗日方针、不断扩大中原局领导下的抗日力量、缓和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摩擦形势等方面发挥了显著成效.中共中央中原局统战工作呈现出对象的广泛性、策略的灵活性、方式的多样性等鲜明特点,对于新时代党的统战工作有重要启示意义.

    抗日统一战线中原局新四军华中抗日根据地

    党政体制下德法合治的治理效能

    郭忠
    7-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的党政体制重塑了法治与德治,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结合在党政体制运行中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能.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处理治理体系运行中的矛盾和摩擦,整合、协同、激励各方面力量为国家的整体目标而行动,它一方面提升党政组织的内部效能,体现在有利于处理党政组织运行中的规范性与灵活性矛盾、一统体制与有效治理的矛盾、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矛盾、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另一方面提升党政组织内外协同的效能,即实现"党和国家"对社会的引领以及"党和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法治德治党政体制国家治理治理效能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优势及其实践意义

    王玉良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优势主要表现为理论的创新性、继承性、人民性、国际性、理论与本国实际相结合,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等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中的艰辛探索、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建党和理论强党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理论优势的来源.党的理论优势为党的伟大实践提供强大思想武器,确保党在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方向,确保党的实践永葆中国特色,确保党成为一个具有强大战斗力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理论优势实践意义

    移动互联网时代"70后"留守女性生活世界的变迁研究

    范会芳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70后"留守女性是农村留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们具有不同于"60后"和"80后"的代际特征,生平情景具有特殊性.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前,她们的日常生活主要围绕生计展开,家庭分工遵循"男外女内"的性别分工模式.社会交往也主要以亲戚、熟人的交往为主,意义世界主要以"过日子"和"养孩子"为主要议题.移动互联网出现之后,"70后"留守女性的生活世界发生重要变迁.主要表现为:日常生活世界出现"兼业化"和"非农化"趋势,交往世界因移动互联网各类平台的使用而有所扩展,与"半熟人"及陌生人之间的互动频次增加.意义世界也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而变得丰富,个人生活技能得以提升.移动互联网不仅是留守女性生活世界里的"技术革命",还是一场"生活革命",对于农村"70后"留守女性群体而言,可能是她们突破留守与传统的结构要素和动力源泉.作为时代背景因素,移动互联网并不必然导致所有的留守女性出现现代性的增长,她们生活世界变迁的程度因移动互联网的使用而有所差别.

    移动互联网"70后"留守女性生活世界

    双回归:重塑村庄共同体路径研究——以湖北省B村为例

    李艳丽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空巢""弃巢"现象在农村愈来愈普遍,作为村庄自治主体的村民纷纷流失在外,使得兼具地域、利益、治理和情感等多重属性的村庄共同体濒临解体.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直面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走向瓦解的村庄共同体,提出通过村民主体地位的回归,带动村庄共同体的回归,以保持村庄的生机、活力与稳定,维持和谐的城乡关系,更好地推动乡村三治体系的健全,发挥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稳定器和劳动力蓄水池的积极作用.

    村民自治村庄共同体治理体系

    数字赋能视角下数字政府整体智治的实现路径

    郑琼
    34-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整体智治是整体性治理思维与智慧化治理的融合,具体包含政府的数字化转型、整体化的治理实践、精准高效的需求回应三个关键元素.促进数字政府整体智治的关键在于数智赋能.在技术层面,强调数字赋能,推动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和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在应用层面,将数字赋能引入跨场景应用,促进数字、物理、社会三元空间的融合,创新数字化治理模式.

    数字赋能数字政府整体智治

    技术与制度双向互构:基层减负中数字形式主义的生成逻辑

    涂晓芳张雨宁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将自我革命与基层治理紧密结合,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深化拓展基层减负.数字化治理是基层减负的重要手段、载体和途径,然而,在数字技术广泛赋能基层减负的同时,逐渐涌现出"数字形式主义",成为数字技术加持下形式主义的新变种,是当下基层社会治理的深层次难题.本文立足于数字形式主义嵌入基层减负的治理场景,探讨基层减负中"数字形式主义"的类型和表征、生成逻辑和治理路径.研究发现:当前基层减负的实践中存在价值目标偏移下的技术异化与压力型体制下的策略执行两种数字形式主义表征,进一步分析数字技术与组织制度耦合形塑的过程得出"数字技术-组织制度互构"的分析框架,并最终围绕技术嵌入基层治理的实践,探讨信息物理社会融合系统生态环境下基层数字形式主义的消解路径,为推进基层减负工作提供思路.

    数字形式主义基层治理基层减负生成逻辑

    金融领域中人工智能应用的监管与法律规制

    赵炳昊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技术逐渐介入金融领域,一方面提高效率、减少成本、优化决策,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如个人隐私数据泄露、算法偏见、透明度不足、可解释性欠缺以及放大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等问题.当前人工智能技术被广泛地用于证券交易、风险评估、客户服务以及合规管理等领域,而世界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正积极寻求解决人工智能技术风险的对策,包括建立行业对话、制定法规和标准、实施沙盒试验等,但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监管者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监管政策以适应技术变革.我国金融领域对人工智能的监管和法律规制的探索路径,应当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监管理念,强化对算法实施方式的审核来平衡效率与成本,重点关注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提倡金融机构展开自我监管,完善监管顶层设计及制度工具,确保我国金融市场的可持续性发展.

    人工智能金融监管算法数字化

    论自动化决策中交易条件合理差别待遇的认定

    朱晓峰林睿尧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4条第1款规定自动化决策中禁止不合理差别待遇,确立了"合理差别待遇"的认定标准.然而,由于该认定标准自身过于抽象而不具有确定性,并且缺乏与其相适应的具体认定规则,导致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理解与适用上的困难.对此,可以考虑采取利益衡量的方法,从自动化决策信息输入、处理决策、结果输出环节出发,确定与各环节相关的利益衡量要素及其内涵,并以这些要素为基础认定各环节的合理性,最终共同作用于合理差别待遇的认定.在利益衡量方法的具体运用上,应以决策透明度、结果公平公正为判断标准,将各环节、要素与这些标准结合,查明各环节间的关系以及与认定结果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将比例原则纳入利益衡量的考量机制,以此形成具有可行性的认定方法,提升合理差别待遇认定方法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4条算法歧视差别待遇大数据杀熟比例原则

    企业侠义精神、合法性与企业声誉——基于消费者视角的考察

    李雪欣连怡臻李琳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应培育具有中华文明理念及世界格局的企业精神.鉴于"侠义"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底蕴,据此从侠之大义、侠之公义和侠之信义三个维度,构建当代企业侠义精神的指标内核.其中,侠之大义倡导热爱祖国、振兴民族等精神特征是基于国家大义的核心体现,侠之公义所讲求的平等、利人等在内涵上与企业社会责任有相似之处,侠之信义所重视的诚信经营则是企业声誉的基础逻辑.企业侠义精神具有典型的非正式制度特征,有助于企业在共同富裕理念的引导下获得包括消费者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大力支持,从规范、道德和认知层面获得更多合法性,进而提升企业声誉.本研究为基于中国本土哲学的管理思想提供了理论与实证依据.

    企业侠义精神企业合法性企业声誉制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