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朱杰堂

双月刊

1009-1750

zzhyxb@zzia.edu.cn

0371-68252208 0371-68894808

450015

河南省郑州市大学中路2号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本着“创新、提高、升放、发展”的原则,发表了大量优秀的科研成果和论文。本刊的发展一直得到了学院的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副院长为编委会主任的领导班子。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际比较视野下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智慧

    郭国祥王姚丽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是中国智慧的集中体现.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耦合性,两者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联.全面深化改革的特征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有着共同的政治遵循、发展目标与价值立场,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路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超越.中国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过程,是中国在规避资本主义现代化之殇的基础上开辟更为健康的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标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与中国改革路径的选择以及改革力度的强大密不可分.

    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国际比较视野

    "两个结合"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生成逻辑探赜

    王明春张峰玮王超超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个结合"重要论断的提出,为进一步探究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生成基础提供了崭新视角."两个结合"内含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理论根基、历史底蕴和文化基础.从理论逻辑来看,唯物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以及人民性特点共同作用于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人推进传统文明观向现代化文明观的转变,并对其进行探索、标识性构建以及持续完善发展,是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重要标志.从文化逻辑来看,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创新思想""生态思想""和合思想"的守正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两个结合"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伟大愿景的绚丽图谱:价值意蕴、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计宁李欣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的提出的新质生产力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基于新质生产力的样态跃迁和质性化升的价值意蕴范畴,阐释其在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所承载的能动性力量,呈现出新质生产力的多相性嵌入中国式现代目标域中的质态结构,进而彰显新质生产力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范畴扩展、生产力价值论诠释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的创新性发展的理论逻辑,最终为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政策引导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提供实践路径.

    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样态跃迁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概念体系、系统集成与实践路径

    朱永刚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崭新形态,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理论形态和现代形态.从本体论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由文化自信、文化主体性、魂脉根脉、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文化传承发展、文明交流互鉴、第二个结合、新的文化使命、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十大核心范畴构成的概念体系;从认识论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蕴含包括建构基点、理论之眼、核心内容、主要观点、主题线索等基本元素在内的脉络清晰、逻辑自洽的系统集成;从实践论看,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向实践转化,应坚持聚焦突破"点",把握演进"线",注重多维"面",观照有机"体"的实践路向和优化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概念体系系统集成实践路径

    抗战时期《红色中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与实践

    程强高贤栋
    33-3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沦陷,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红色中华》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于民族危难之际坚持发声,探索并实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红色中华》通过普及中华民族观念,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反对民族妥协投降分子;推动中华民族解放,进行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等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在《红色中华》的宣传下,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切实担负起了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使命.

    抗日战争《红色中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代启示

    明清二程后裔翰林院五经博士考

    王云红朱威虎
    3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程后裔在北宋灭亡后家族整体南迁,至明景泰年间被寻访出来,授予翰林院五经博士的荣誉职衔.明清两代,二程后裔世袭罔替,负责祭祀先祖事务.据考证,明清两代二程后裔共有22人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职,其中程颢后裔10人,程颐后裔12人.二程后裔翰林院五经博士在职位承袭方式上有着基本的原则,同时也有着具体的职责.民国初期,袁世凯颁布《崇圣典例》后,将五经博士一职改为奉祀官,二程后裔承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的制度宣告结束.

    明清时期二程后裔五经博士

    抗战胜利后县域警政的强化与偏离——以博爱县警察局为个案

    巴杰王宝瑞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继续推动警政改革,试图建设现代化的警政体系,兼顾巩固统治和治理社会的双重责任.但在国共内战的政治形势下,国民党县域警政实践偏离预期,警察力量在基层的控制力增强,其政治属性中的防共反共立场日渐强化,社会属性逐渐弱化.加之警察系统的腐败,难以实现治理社会、指导民众之责.社会属性的弱化又影响到警察政治属性的发挥,最终,国民党县域警政改革流于失败.

    抗战胜利初期博爱县警察县域警政

    由千古文讼"郑声淫"看周代的春会仪式

    荆云波
    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观点对"郑声"的看法有两种:一是"郑声"乃"郑风""郑诗",二是"郑声"为"郑乐",与诗歌无关;当今学者认为"郑声"乃为"新声",是产生于《诗经》之后的一种音乐.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郑声""淫",即淫邪、淫靡.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考察,"郑声"应是诗乐一体的,融合了当时盛行的男女春会的礼俗,表现了青年男女在水边、田间地头对歌表达爱慕之情,目的在于顺应自然,促使植物繁育生长;"郑声"相较于其他地方民歌更加奔放不羁,突破了雅乐之正统、中和的常规,因此才被称为"淫".此种解释符合孔子的"思无邪"说.当今少数民族地区依然存在的对歌习俗,也旁证了周代春会仪式的历史传承与延续,只是促使植物繁育丰产的意义已不明显.

    文讼郑声淫《诗经》

    "郑风不淫":吴闿生《诗义会通》编纂的基点

    李坤成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1920年代,关于《诗》的论争在学界愈发激烈.《诗序》不仅是《诗》经典化的关键,同时影响了千年来中国士大夫的思考与治学方式,至"五四"之后,成为"古史辨派"批判、否定的对象.吴闿生在1927年出版了《诗义会通》,他以"辨正"的眼光审视《诗序》.朱熹《诗集传》以"郑风淫"否定《诗序》的方式,被"古史辨派"推崇.吴闿生却提出"郑风不淫",是对朱子的一次反动,更是对"古史辨派"否定、推倒《诗》经学地位行为的回应."郑风不淫"是吴闿生关于郑风的基础判断,同样也是他整本书编纂的"基点",是他与"古史辨"派讨论的基础.这个基点潜隐着他坚守传统的文化观与试图恢复"礼教"的治世观.

    吴闿生《郑风》《诗义会通》《诗集传》

    郭则沄与傅增湘交游考

    孙士雨杨艳华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郭则沄与傅增湘的交游大致始于1915年,此后交往一直未辍,但二人晚年时的交往更为密切.在文学方面,二人共同参与和主持了诸多集会,更互相交流、品鉴、题跋书画作品.此外,他们频繁互访,常共游古刹野寺,彼此提供精神上的慰藉.二人的交往不仅基于共同的赓续学术、延续风雅的职志,也是世变沧桑之下相互慰藉的体现.

    郭则沄傅增湘文学交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