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制造技术与机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制造技术与机床
制造技术与机床

梁玉

月刊

1005-2402

edit@mtmt.com.cn

010-64739683/79

100102

北京朝阳区东直门外望京路4号

制造技术与机床/Journ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 Machine To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月刊,是中国机床行业及制造技术领域的专业性期刊,创刊于1951年8月。主要栏目有:国内外动态、综述、设计与研究、工艺与检测、改装与维修、管理技术、商务桥梁、企业之窗、数控专栏等。本刊是境内外厂商了解中国机械制造业市场、向用户介绍产品的好平台,欢迎广大读者或厂商踊跃订阅、投稿或刊发产品宣传广告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形貌Al-Fe金属的块体压制成形模拟研究

    李振亮王鑫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含 40%Al 的Al-Fe复合金属为研究对象,对颗粒状和屑状 40Al-Fe复合金属分别进行压制预变形,并对屑状 40Al-Fe复合金属预制坯进行了二次热压缩变形,重点研究压制预变形及二次热压缩对Al-Fe复合金属成形性和界面影响.结果表明:压力为 16 MPa时,颗粒状40Al-Fe复合金属预制坯(密度为 4.54 g/cm3)成形性良好且形成致密界面;压力为 16 MPa时,屑状 40Al-Fe复合金属预制坯(密度为 3.50 g/cm3)可以成形但界面存在孔洞,Al屑主要为"片层状""狗牙状""圆圈状""波浪状",其经二次热压缩变形,"圆圈状"Al屑连成一个整体,"狗牙状"与"波浪状"Al屑均演变为"片层状",而Fe屑仍为"片层状""块状",未发生明显变形.变形温度 300℃、变形速率 0.5 s-1、变形程度 0.1 是目前生产工艺最佳参数,此时屑状 40Al-Fe复合金属成形性最佳且界面结合良好(密度为 4.66 g/cm3).

    压制成形Al-Fe复合金属界面

    氧化锆陶瓷超声辅助磨削材料去除机理试验研究

    崔方方丁凯刘盛李奇林...
    7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超声振动作用对先进陶瓷磨削材料去除机理的影响,文章在超声振动方向垂直于磨削表面条件下,采用钎焊磨头对氧化锆陶瓷开展了超声辅助磨削(ultrasonic assisted grinding,UAG)试验.基于磨削表面微观形貌、磨削力和磨削比能分析,对变磨削深度条件下普通磨削(conventional grinding,CG)与超声辅助磨削的材料去除机理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当磨削深度低于 10 μm时,两种方法对应的表面材料去除机理均以塑性去除为主,且普通磨削表面伴有片层状破碎,而超声辅助磨削表面则存在尺寸细小的纹路状微破碎,同时磨削力与磨削比能也较低.当磨削深度超过 10 μm后,材料去除机理均转变为脆性断裂模式,且加工表面出现微裂纹,但相同条件下超声辅助磨削表面微裂纹尺寸较小.

    超声辅助磨削氧化锆陶瓷材料去除机理磨削力磨削比能

    压电驱动的快速刀具定位台自抗扰控制研究

    胡高峰逯俊体
    8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压电驱动器输入电压与输出位移的动态迟滞特性,采用基于Prandtl-Ishlinskii的压电动态迟滞模型,实现了对刀具定位台的精确控制.实验分别采用逆模型前馈补偿控制和自抗扰控制方法对定位台控制系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单频输入信号下,采用自抗扰控制算法的系统均方根误差较逆模型前馈控制下降了 1.137~1.137 5 µm;系统相对误差有明显下降.结论表明自抗扰控制成功减小了定位台的迟滞特性,提高了控制精度,较逆模型前馈补偿控制有更好的优越性.

    快速刀具定位台Prandtl-Ishlinskii模型跟踪控制迟滞逆模型自抗扰控制

    一种单轴直驱数控转台的研制

    张光光
    9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提出了一种单轴直驱数控转台的研发方案,对研发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包括内部总体结构、主要部件的选择、锁紧密封机构的设计及装配调试等方面.为类似单轴或双轴直驱数控转台的研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直驱力矩电机环抱锁紧回转精度

    热防护筒件无损装夹与精准调姿研究

    陈涛宜亚丽杨元旦杨泽宇...
    9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以气凝胶为基体的热防护筒件在机加工过程中存在手动调姿繁琐、产品表面易损伤等问题,结合气凝胶热防护层材料性能,提出了一种可实现工件无损装夹并能进行位姿调节的方案设计,通过柔性真空吸附装置实现工件无损装夹,通过 4 个三坐标定位器实现工件六自由度位姿调节,基于快速位姿算法,结合误差权值分配法,利用Levenberg-Marquard(LM)算法对含有误差的位姿调节参数进行修正,得到更准确的目标位姿参数,仿真结果显示,修正后位姿调节参数误差减小了 50%~90%.最后进行了试验验证,修正后,工件位姿调节参数位置误差小于 0.6 mm,姿态误差小于 0.25°,其装置性能满足目前工艺需求,可有效提升以气凝胶为基体的复合材料机加工生产效率.

    位姿调节无损装夹热防护真空吸附

    机加工过程中切削液对航空铝合金零件的腐蚀机理研究

    袁世华王宇徐强李连玉...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加工过程中航空铝合金零件的腐蚀是一个普遍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与切削液的长期浸泡有直接关系.文章通过浸泡实验模拟机加工过程中切削液对航空铝合金零件的腐蚀现象,再结合其他实验分析机加工过程中航空铝合金的腐蚀机理.航空铝合金腐蚀区域Al、Mg、Zn和Cu元素含量明显降低;腐蚀区域C和O元素大幅增加,而这些变化与现场液杂质相关.含量较高的Cl-对航空铝合金具有非常强的腐蚀性,含量较高的Ca2+、Mg2+、Na+可以间接加速航空铝合金零件的腐蚀.阳离子杂质一方面提高切削液电导率,加速航空铝合金的电化学腐蚀;另一方面消耗缓蚀剂含量,削弱缓蚀剂的保护作用.文章为机加工过程中航空铝合金零件的保护和切削液缓蚀剂的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腐蚀机理切削液缓蚀性能航空铝合金机加工

    考虑螺杆转子表面质量与硬度的铣削参数优化

    林泽利孙兴伟杨赫然刘寅...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多头螺杆转子的加工质量,文章探究了外包络铣削工艺参数对表面粗糙度和硬度的影响,并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以主轴转速、间歇进给量及加工倍率作为因素进行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加工倍率是影响表面粗糙度值最主要的因素,间歇进给量是影响显微硬度值最主要的因素.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最优工艺参数组合如下:主轴转速为 191 r/min,间歇进给量为 3.1 mm,加工倍率为 15%.用该组参数加工可使表面粗糙度值降低 17.15%,显微硬度值提高 7.60%.文章提出的方法可为工艺参数的优化提供参考.

    螺杆转子外包络铣削表面质量显微硬度参数优化

    基于熔模铸造的DLP光固化增材制造装备的研制

    颜宇兰希马骞王馨颖...
    113-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将DLP光固化成型技术与熔模铸造工艺相结合,研制了适用于陶瓷浆料打印的光固化增材制造装备.以实现DLP光固化成型工艺参数:曝光时间、曝光层厚及曝光强度等为设计出发点,合理设计光固化打印机的选型及零部件布置,验证最佳工艺参数,确定了设备最佳曝光时间为 30~35 s;最佳打印曝光层厚为 0.1 mm.

    熔模铸造DLP光固化设备工艺参数

    无底孔箱底整体成型车切装置设计

    杨中宝张杰房浩弟孝本康...
    119-12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整体成型箱底的实际工艺加工需求,文章设计了一套内外形车切装置,其中内形车切装置可实现不同直径、不同高度产品的加工需求,增强了工装的适应性和工艺性.外形车切装置采用型面吸附压紧方式,既能有效控制加工变形,又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该成套装置有效解决了无底孔箱底定位夹紧难、加工易变形、专用工装适应性差及加工效率低等问题.

    无底孔整体成型车切

    汽车后门外板腰线二次拉延技术研究应用

    张淳波陈俊伟蒋磊马培兵...
    125-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车身腰线锐利化带来的品质问题,以某车型后门外板为研究对象,文章展开了腰线二次拉延成形仿真以及冲压模具结构优化设计.在设计阶段对产品成形过程进行数值模拟.通过优选冲压方向、腰线二次拉延等方法优化冲压工艺,解决了腰线前端开裂、起皱以及优化了腰线滑移等质量问题.在冲压模具结构设计上,通过增加双导向、垫块和平衡块等方法,实现了模具实物上下型面间隙稳定,避免了由于工装精度不足导致的滑移线等质量问题.最终按照工艺方案用于模具制造,并根据仿真结果指导实物调试,得到了无开裂、起皱以及腰线滑移在基准内的合格零件.研究表明,该后门外板的二次拉延方案可实现锐利化腰线在后门外板上的工业化应用.

    二次拉延后门外板冲压模具结构冲压工艺设计成形仿真滑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