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能源与环保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能源与环保
能源与环保

王春林

月刊

1003-0506

zzmttg@163.com

0371-67575989

450001

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枫杨街17号

能源与环保/Journal China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州煤炭》重点刊登介绍煤炭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经验、新产品的文章和信息,兼容经营管理。面向煤炭系统和相关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干部、技术工人和大专院校师生。本刊为双月刊,彩色封面,国际标准大16开本,112页,月下旬出版,自办发行。每期定价10元,全年6期60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考虑构网型储能的新能源电力系统频率特征量化分析

    杨文海梁佳斌武建鑫郝赛...
    198-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网型储能能够替代同步发电机实现对电网的主动支撑,在未来新能源电力系统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提出了一种考虑规模化构网型储能并网的新能源电力系统频率特征量化分析方法.首先,分析构网型储能参与调频下的有功—频率耦合关系,建立含构网型储能频率响应的新能源电力系统频率响应模型;然后,基于系统频率响应模型,对系统稳态频率误差、初始频率变化率和最大频率偏差这些频率特征进行求解和量化分析;最后,采用IEEE39节点系统进行仿真,验证所提方法可有效定量分析规模化构网型储能并网下的电力系统频率特征.研究为新能源电力系统背景下的频率安全稳定运行与控制提供指导依据.

    构网型储能有功—频率耦合频率响应模型频率特征量化分析

    面向储能新型市场主体的电力系统机组最优调度研究

    于丹文曹文君李付存张青青...
    205-209,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储能这类新型市场主体接入电力系统参与最优调度的问题,提出了面向这类新型市场主体的最优调度模型.分析了电池储能的基本原理,研究了风电和储能联合系统对调度的影响.构建了以运行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最优调度模型,考虑火力发电机组的生产成本、启停成本以及削减可再生能源的惩罚成本,考虑发电机约束、可再生能源及约束、电池储能约束、旋转备用约束以及爬坡约束等,提出了改进例子群算法进行求解.最后,针对提出的模型进行仿真分析,论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电力调度新型市场主体电池储能改进粒子群算法

    露天煤矿运输车辆三维仿真培训系统构建研究

    胡炳旭李之龙李志瑜刘光伟...
    210-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单斗卡车开采工艺条件下露天煤矿挖掘机司机安全培训时间不够、操作不规范以及装卸车环节、运输环节事故频发等问题,提出一种针对露天煤矿运输车辆的三维仿真培训系统.通过利用3Dmax软件,对露天煤矿运输环节与采装环节的露天矿山场景进行三维建模,将建立的模型进行贴图,更加符合露天煤矿真实作业场景.将三维仿真软件场景建设后,统一集成至培训软件系统中,驾驶人员通过佩戴仿真设备,进行设备操控,模拟真实环境下的运输场景.同时,结合培训情况进行培训监督与考察.提升培训效果与培训能力,对露天煤矿安全生产和操作人员技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露天煤矿模拟仿真三维仿真安全培训

    面向光伏电站的电池储能系统运行策略与容量配置优化

    康渭滨寇明鑫俞福友张建鹏...
    216-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储能系统能够有效平抑光伏发电出力的波动性,为了最大化光伏电站与储能系统联合运行的收益,研究了储能电站的运行控制策略和容量配置优化.依托甘肃某100 MW光伏项目储能电站建立运行策略分析模型,在电化学储能参与不同电力调频辅助服务的多种场景下,分析了光储联合运行的经济性.结果显示,储能电站同时参与价格套利服务和调频服务市场可显著提升收益;其次,基于最佳运行策略,对储能电站额定功率和最大连续储能时长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NSGA-Ⅱ算法及TOPSIS算法,以储能电站年运行成本最低为目标建立了储能容量配置优化模型;最后,通过计算得出最佳配置功率及最大连续储能时长分别为30.99 MW和4.52 h,此时日均收益为23.6万元,初始投资成本为14 503.3万元,投资回收期为4.56 a.

    光伏电站磷酸铁锂电池控制策略容量配置

    基于改进DPGMM的新能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控制研究

    杨光
    224-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煤矿开采中电力系统稳定性低,导致易发生安全事故或导致矿坑停产的问题,研究基于狄利克雷过程高斯混合模式对历史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并采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捕捉长期依赖关系,设计出一种基于LSTM的新能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控制模型(Dirichlet Process Gaussian Mixture Model-LSTM,DPGMM-LSTM).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召回率、精确率和F1分数上均表现出色,分别达到了97.2%、98.1%和91.6%,显著优于其他4种对比算法.在处理时间方面,在进行继电保护运行故障的识别时,完整的DPGMM-LSTM模型耗时最长,总耗时6ms.因此提出的新能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控制模型在系统故障预测和继电保护控制方面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且耗时较短,有望为煤炭行业的长期安全运行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支持.

    DPGMMLSTM电力系统继电保护

    筛分车间破碎机声源特性研究

    张华
    230-234,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煤厂筛分车间在作业时会产生大量噪声,影响作业人员身心健康.以西湾露天选煤厂筛分车间为研究背景,分析阐述了破碎机噪声产生原因及噪声类型,并对选煤厂筛分车间破碎机产生的噪声环境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并分析对比隔音措施前后噪音分布及声压大小,对隔音措施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破碎机生产工作过程中,如无隔音情形下噪声会迅速辐射至整个厂房并且超过限值;加装隔音板情形下,隔音板建议选取隔声能力大于45 dB(A)的材料.

    选煤厂数值模拟声压分析噪声控制

    车路协同下的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系统设计与智能调度方法

    田锦钊吴玉杰冉令才孟祥忠...
    235-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煤矿井下无轨胶轮车资源利用不充分、运行数据不完善、控制策略不合理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基于智能可视化车路协同下的井下辅助运输系统.首先,设计了系统结构,分为调度层、通信层、硬件层3部分;其次,给出了系统的详细组成模块;然后,根据井下巷道情况开发了无轨胶轮车的智能调度方法,设计了井下辅助运输系统.系统通过井上主站与井下分站之间的信息交互,使煤矿工作人员能够实时地掌握无轨胶轮车的位置、运行速度、轨迹路径等行车情况,并实现了井上主站对井下从站的车辆参数处理、行车数量控制和强制人工干预等功能.系统的应用使煤矿井下辅助运输系统逐步做到了可视化、少人化、无人化和智能化,提高了井下辅助运输效率和运输安全水平.

    车路协同无轨胶轮车井下辅助运输智能调度

    水体浸润作用下含原生裂隙岩石剪切性能及破断规律研究

    马志强殷博超刘士磊
    242-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生裂隙和水体会改变岩石物理力学特性,易诱发地质灾害.因此,水—裂隙作用下岩体失稳破坏行为特征成为当前地下岩土工程领域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基于D-P准则提出了不同含水条件下裂隙岩石断裂破坏临界条件,分析了原生裂隙影响下岩石可能存在的新生裂隙发育扩展形态,并对含水红砂岩开展剪切试验.结果表明,在本次试验范围内,含水裂隙岩样与预制原生裂隙以20°角为界呈分段式演化,随裂隙倾角增大,演变趋势由正相关转为负相关,20°时含水裂隙岩样抗剪强度最大;随含水率增大,水体浸润对岩样抗剪性能损伤弱化程度的增量减小,在含水率1.213%之后,随含水率继续增大,对岩样抗剪性能损伤弱化程度由增转降,可知饱和含水对裂隙岩样损伤弱化程度小于非饱和含水.剪切破坏面破坏形态呈现出剪切破坏—剪切破坏主导的拉剪复合破坏—拉剪复合破坏—拉伸破坏主导的拉剪复合破坏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可对多因素叠加影响下岩石破坏诱发突水事故的研究提供参考.

    岩体力学破坏准则水体浸润原生裂隙强度损伤弱化

    宁东矿区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研究

    赵俊杰何斌王克权曹新云...
    249-253,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对宁东矿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巷道围岩稳定性进行准确分类,结合该地区多个矿井回采巷道的实际情况,选取了巷道的顶板围岩强度、顶板围岩完整性、两帮围岩强度、直接顶厚度、巷道断面尺寸、采动影响、地下水和巷道埋深作为主要的稳定性影响因子.使用多因素单一指标法对各影响因子进行评价打分,并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因子所占的权重,最后再使用加权平均法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使用多因素加权平均法对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分析结果更加符合宁东矿区的实际情况,对实现巷道差异性支护设计更易形成指导作用.

    宁东矿区层次分析法多因素加权平均法稳定性分析

    急倾斜特厚煤层分段采空区低温氮气防灭火技术研究与实践

    樊永勇王新瑞张春雷
    254-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矿井生产中注氮防灭火技术为防治采空区遗煤自燃所普遍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但由于常温氮气对采空区无降温特性,不能有效消除采空区高温点.采用FLUENT模拟了工作面现阶段条件下低温氮气注入前后采空区流场及温度场变化规律,并进一步选取了最优注低温氮气方案,随后在现场利用氮气冷却装置,将低温氮气输送至采空区,研究低温氮气对采空区氧气和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空区注氮后,采空区散热带、氧化带面积显著减少,约为注氮前的一半以下,窒息带出现了较大的增加;注入低温氮气后,采空区温度以注氮口为中心呈椭圆形扩散,逐渐增加;选取了温度为-40 ℃、注氮口位置为10 m、注氮量为750 m3/h的现场注氮方案,测温光纤实时监测结果表明,注氮口的温度相较于注入常温氮气降低了48.8℃,回风侧采空区温度相较于注入常温氮气降低了19.1 ℃.

    采空区遗煤自燃低温氮气采空区自燃"三带"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