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枣庄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枣庄学院学报
枣庄学院学报

胡小林

双月刊

1004-7077

xyxb@uzz.edu.cn

0632-3786743

277160

山东省枣庄市北安路1号

枣庄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Zaozhuang University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栏目:影视评论、运河文化研究、墨学研究、改革开放30年专题研究、鲁南文史、煤化工研究等栏目刊发的论文都在学术界引起过较大的反响,受到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俗协商与民俗张力的博弈——当代婚俗研究的新视角

    孙华月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指导人们婚俗实践的重要思想和直接依据,婚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恋观不容忽视.不同个体依据既有婚恋观展开婚俗实践,又在实践中与其他民俗角色不断进行协商.与此同时,民俗观念的差异和民俗惯性的存在也会造成民俗张力的博弈.民俗协商的平和部分体现为让渡与调和,激烈部分则体现为博弈.从民俗事象、民俗观念再到不同个体间民俗协商与民俗张力的博弈,既是研究视角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个体意志和行动逻辑得以进一步彰显的必经之路.

    民俗协商民俗张力婚恋观民俗观念

    民间文献研究的新视域

    杨玉蝶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文字资料,包括族谱、碑刻、契约、账本、日记、书信、唱本、剧本、赋役文书、礼仪文书、诉讼文书、堪舆书、医药书等,是对民间生活的真实反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相较于官方制书、正史以及文人文集,它们更具有民间性、草根性和真实性,对复原历史上的乡村民众生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基于田野调查的民间历史文献研究,能更准确地反映发生在中国大地的过往历史,反映普通百姓视角下的中国历史进程,基于此形成的经验总结、理论概括,有助于推进形成基于中国经验的学术话语体系.

    民间文献学术史新视域研究范式

    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

    于晓雨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虽僻处谷中极鲜游客,位于泰山奥区的后石坞元君庙自明末创建至清末毁弃一直有女冠、僧尼驻守,庙宇住持的代际传承呈现出惊人的连贯性.通过梳理史料归纳后石坞住庙人员的传承谱系,再结合更宽泛的历史叙事,后石坞信仰空间呈现出明显的宗教模糊性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与庙宇中的民众活动关系密切.通过理清后石坞代际传承谱系,挖掘史料文献中的独特叙事逻辑,可为探讨后石坞在整个泰山碧霞元君信仰空间中所具有的独特地位奠定立论基础.

    后石坞传承谱系宗教模糊性民间信仰空间

    元代文人画的"生生"之美

    卢政王张宇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生"体现着元代文人画的本质特征,也是其形式美的内在依据.元代文人画不求"形似"只求"神似",多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旨在建构生生不息的艺术境界,为世人呈现了独特的"生生"之美.元代文人画抒写胸中逸气、展示生命脉动是元代文人画的"生生"之美的独特内蕴;元代文人画多依托自然山水、草木生灵等物象,借以展示个人的才情气质、抒发个人的理想抱负,间或寄寓个人愤懑之情,充分展现个体生命之丰富与充盈;元代文人画通过精心的构图以及对墨色浓淡、干湿变化的调控,着力营造画作的情感空间和生命质感.元代文人画的"生生"之美是传统"生生"之学在绘画领域的呈现,本质上是中国古典形态的"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它反映了元代文人对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的审美关系的深切渴望,对动态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美感的热烈追求.

    "生生"之美元代文人画生命意识生态之美中华美学精神

    试论梁漱溟的"生生美学"思想

    刘艳芬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丰富广博、深刻而庞杂,但其所有的思想探索都围绕人生问题而论,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梁漱溟认为宇宙通人心,宇宙是活的,人心也是活的,因而推崇刚健清明的人格美;在自然美上,梁漱溟赞扬儒家"万物欲生,即任其生"的观点,并将道家的养生解释为共生,突出了崇生重生、顺物自然变化以求平衡的"生生美学"思想,倡导以"求真之心"探得"无私的情感".总之,梁漱溟倡导刚健流畅的人格美、自然而然的自然美,主张培养温和安畅的仁心与"活气"以使人生艺术化,他的这些思想富于创生性特征,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发掘.

    梁漱溟生命哲学"生生美学"

    古代书论中的生生之思

    张广村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代书论思想源自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易经》又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之一,因其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无形中对其余经典形成一种理论的关照.儒家、道家思想的生成都曾深受易学影响.因此,易学思想无形中成为古代书论重要的理论源头之一.《易经》中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之一是其"生生"思想,《易经》生生之哲思的哲理影响到了书法的发生论、创作论、审美论的基本问题.

    古代书论"生生美学"思想

    吾作自然乐:魏晋"啸歌"之生生审美意蕴探析

    庄媛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啸歌"作为魏晋文人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方式,体现了时人本于自然本性,寄情于自然的艺术创造和审美过程.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啸歌"或于文人生活中,或以意象的形式体现了魏晋文人崇尚自然天成、万物浑融的天人合一境界的精神追求,展现出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关系,并呈现出无言之美的生生审美意蕴.从形而上的宇宙论层面来看,"啸歌"通过体现"中和"之美,与其所蕴含的"气""变"等生生审美意涵,反映了"生生之德"向"生生之美"的转化过程.这一时期的"啸歌"所体现出的"生生之美"表现于当世生活,反映了彼时文人通过个人音乐表达求得精神解脱的审美目的.这使得"啸歌"具有参赞生命、同情万物的精神内涵,并呈现出自下而上的、兼备经验性和超越性的多重意义.

    啸歌意象无言之美生生审美

    中国话语权建构的历史演进、理论创新与对外传播路径

    曹斯亢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话语权的角度来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被动到主动的百年演进历程,历尽艰辛但终有所成,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及其经验做法.习近平总书记深谙中国话语之道,在多种场合就加强中国话语权建设发表重要论述,明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目标、内涵、路径、方式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话语的理论创新,为新时代中国话语权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顶层设计.要提高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必须讲好中国和平发展故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中国人故事、中国梦故事和新时代故事,依托伟大的、生动的中国实践,补齐中国话语对外传播的短板和弱项,打赢国际话语权攻坚战、争夺战.

    中国话语权中国故事对外传播新时代

    多元主体参与生态治理的网络模式研究——以"蚂蚁森林"为例

    晏满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元主体参与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治理的应然之意与现实进路.传统参与模式存在主体单一化、规模局限性和常态化不足等诸多弊疾,而互联网时代网络模式的出现为解决旧有痼疾提供技术可能性.通过对"蚂蚁森林"的案例研究表明,网络模式的结构组成可归结为多元主体相互联结形成的关系网络和线上线下参与的双层空间.网络模式的本质在于结构赋能降低多元主体参与生态治理的门槛条件、心理赋能培育环保文化和资源赋能拓展参与功能边界等三种技术赋能机制实现其作用.网络模式使多元主体参与生态治理破除传统壁垒,实现了价值共创的"最大公约数",且本土的实践成效和海外复制推广愈加凸显该模式的可持续性.

    多元主体生态治理网络模式"蚂蚁森林"技术赋能

    元代山东运河的开凿及对区域社会的影响

    郑民德都晓敏
    6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代所开凿的运河,尽管存在分水口不合理、河道浅涩、黄河侵袭等问题,但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形成,仍旧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促进了沿线市镇的发展、商业的繁荣、文化的兴盛,世代传承的运河管理经验、水工技术的价值更是难以估量.当然元代山东运河的开凿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为改造运河区域的河湖水系、土壤结构、种植模式,也导致了一系列生态问题的出现,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元代大运河区域社会山东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