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州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州学刊
中州学刊

喻新安

月刊

1003-0751

zzxk1979@126.com

0371-63836785,63936507

450002

河南省郑州市文化路50号中州学刊杂志社

中州学刊/Journal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中州学刊》创刊于1979年,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学术期刊(双月刊,逢单月10日出版)。《中州学刊》系国际学术交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省社科类优秀期刊、一级期刊、河南省二十佳期刊。发行范围遍及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远及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地。《中州学刊》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提倡原创、打造精品”为办刊理念,广集百家睿智,编发精品力作,弘扬中原文化,关注学术前沿,在学术界享有盛誉。《中州学刊》立足中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注意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刊载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中州学刊》主要刊登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哲学、历史学、文学等学科学术论文。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当代政治”、“理论经济学新探”、“农村经济”、“经济学比较研究”、“社会问题研究”、“法学研究”、“伦理学研究”、“易经、道家研究”、“宋明理学研究”、“冯友兰研究”、“宋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先秦文学研究”、“唐宋文学研究”、“文艺研究”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服务教育强国的农村教育治理

    王帅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农村教育"善治",确保城乡教育资源供给均衡,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当前,农村教育治理依然存在诸多阻滞因素,主要体现在治理主体的功利主义动机与模仿套用倾向,治理方式囿于传统导致非专业化现象频发,治理机制虚化导致深度性融合与落实不力,治理要素结构功能失调。促进农村教育治理服务教育强国国家战略,在价值逻辑层面,既要实现规范化与在地化的统一,又要保证工具效用与价值理性的融合,重视乡土文化自信养成;在具体实践层面,则须构建结构优化与多元共享的投入机制,并遵循比较优势与双重一体化的治理进路,不断完善强国与为农并重的教育信息化治理架构。

    教育强国农村教育治理乡土文化

    落实劳动教育的时代审思与路径探究

    王连照
    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落实劳动教育,不单是把劳动教育引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劳动项目融入课程建设,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使受教育者收获身份觉醒与使命担当,赋予其行为日常以向真向善向美的自律力量,最终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教育强国的国家战略发展要求。在此目标指引下,落实劳动教育,在理论层面,要符合教育治理的内在规定,关注人的社会性存在,强调劳动的具身实践,并以此应对由劳动物化所引发的人的价值危机;在实践层面,要推动劳动教育改革创新,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推动教育从单向度引领到双循环互惠的方式转化,重塑劳动教育生态,引导个体以义务劳动实现有效社会参与。

    高质量劳动教育共同富裕

    时空迭嬗视域下数字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治理的实践进路

    宋振超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的迭代与应用正推动着以时空迭嬗为表征的时空演变,已成为数字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治理的技术赋能力量。数字意识形态是数字时代意识形态发展的新形态。数字空间中信息生产方式迭变窒碍社会共识凝聚的风险,话语表达场域迭嬗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式微的风险,西方意识形态与不良社会思潮错综交织威胁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等,其为数字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表征。对此,应基于内外环境的迭嬗,通过完善数字信息内容生产,提升数字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聚合力;强化数字话语转化,提升数字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引领力;优化数字传播手段,增强数字空间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不断筑牢数字意识形态安全屏障。

    数字时代时空迭嬗数字意识形态风险治理实践进路

    伦理视域下的家庭共同体建设

    龙静云贾英飒
    10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以婚姻、血缘、收养等关系为纽带,由夫妻、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成员构成的一个小型共同体。家庭共同体具有强烈的伦理属性,这主要表现为:家庭共同体是一个亲情共同体,家庭共同体是一个生活共同体,家庭共同体是一个文化共同体。调节家庭共同体关系的伦理规范主要包括:以男女平等为原则,以亲子和谐为依循,以奉献国家和社会为目标。建设新时代家庭共同体的策略是:以法治保障家庭共同体建设,以德治引领家庭共同体建设,以家治推进家庭共同体建设,以自治助力家庭共同体建设,由此让每个家庭成员为家庭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体做出贡献,这也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一环。

    家庭共同体伦理属性依循规范

    中国基本养老服务制度的伦理向度

    庞永红杨钊
    11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关乎伦理,蕴含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彰显共建共享的顶层设计、聚焦正义和效率的协调统一、秉持公共善和个体善相辅相成的伦理属性;在制度的执行和贯彻中存在保基本与需求多样性的差距、传统代际养老责任意识与普惠性相背离、资源配置的均衡性不足等方面的实然伦理困境;只有聚焦基本养老服务责任的顺序性和协同性相结合、传统孝老爱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基本养老服务分配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相统一等应然伦理路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建设才能在"善"的应然方向彰显更大效能。

    基本养老服务制度伦理属性伦理困境伦理路径

    魏校《大学》诠释的学术取向及其意义

    李敬峰
    118-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校是明代中期与阳明并肩齐名的学者,然以往那种以阳明为中心来审视整个明代理学的研究,不仅遮蔽了魏校的学术贡献,也掩盖了明代理学的多元面向。魏校依循朱子、阳明由《大学》而入建构学术体系的路径,精心结撰《大学指归》,首先以还原古文字的形式来试图恢复更"古"的古本《大学》,尔后通过对《大学》义理骨架"三纲、八目"的新诠来构建新的学术体系,显豁出"谴取朱、王,自立新说"的学术特质,成为明代中期"介于朱、王二本之间"的典范学者。魏校此举表征出,明代中期的学术绝非只是已有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样非朱即王。相反,谴取、突破朱、王藩篱,早在阳明在世时就已有端倪,这就为我们理解和把握明代中期学术的多元面向提供一个典范的参照物。

    魏校《大学指归》朱子学阳明学谴取朱、王

    《老子》之"域"的辩证意蕴及张力

    王传林
    125-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子》第二十五章提出"域中有四大","四大"分别为"道、天、地、王",其义表明"域"包容并蕴育"四大"。《老子》强调"域中有四大",隐约道出"域"具有可名与不可名、时空性与超时空性、有限性与无限性、本源性与人文性密切交织的基本特质及内在张力。《老子》将"王"视为"域"中"四大"之一并阐明"王"何以为"大",即以人为起点建构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价值理路,凸显出"王"之于"域"的能动性即人的精神位格与价值位格。进而,《老子》以"王亦大"与"人法地"阐明意义世界生成的基本路径,以及"人"在"域"中的地位。历史地看,春秋以降,后世学者常以八极、无称、宇宙、空间、时空或场域解释《老子》之"域",逐渐形成以有释域与以无释域两个基本诠释路向。

    《老子》"域"辩证意蕴价值向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间药方的收集与影响

    李洪河葛素华
    132-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民间药方收集是各级卫生部门贯彻落实党的中医政策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凭借强大的组织体系和社会动员能力使药方收集工作得以在全国迅速展开,并取得了明显成效。药方收集的普遍开展,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推动我国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以及提升民众的爱国热情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间药方中医药

    川陕苏区的医疗卫生工作及其运行实态

    刘宗灵郑祥文
    139-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陕苏区建立后,苏区军民面临着战争创伤和疫病连年肆虐的严峻挑战。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力量是以工农群众为主体,少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再加之川北乡村贫困落后,本就缺乏现代医学的根基,专业的医护人员和医疗用品极为缺乏,红军伤病员的处境亦十分艰难。面对困境和挑战,川陕苏区共产党人通过创建医疗卫生机构,挖掘当地中医药资源,培养速成医护人员,筹措、自制药品和医疗器械,建立伤员转运抢救体系,加强精神抚慰和物质优抚等举措,有效改善了苏区的医疗条件和伤病员的现实处境。其间,苏区的医疗卫生工作作为共产主义革命链条上的重要一环,也呈现了阶级意识、思想改造、物质优待、权势转移、革命理念等多个层面的要素聚集。

    川陕苏区医疗资源伤病员

    《诗经·行露》与周初"乐舞教化"礼制

    尹荣方
    148-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经·行露》一诗,所谓表现周初"男女之讼"之说不准确,此诗当根据表演性的仪式舞蹈改写而成。周初有"召伯"之类的公卿大夫于仲春时节巡守"听讼"礼制,于仲春男女婚配时节,通过歌舞形式对男女青年"告诫"(教化),将彼时男女青年的婚姻纳入"礼"的轨道。诗中"谁谓雀无角"之雀,指"南方朱雀"之"角",即称为"鹑首"的东井、舆鬼两星宿。歌舞者装扮成"(鵻)鸟",是模拟天上的井、鬼两星,两星的星占特点关乎执法、牢狱等。这是周人以"神道设教",对百姓进行"教化"的具体表现。诗中"谁谓鼠无牙"之"鼠",在当时也是礼仪的象征。《行露》绝非所谓的民歌,其作者大约是周代的乐官或史官,作成于西周晚期或东周初期。

    《诗经·行露》乐舞教化祝鸠井宿鬼宿司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