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政治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政治学研究
政治学研究

王一程

双月刊

1000-3355

010-85136395

100732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政治学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坚持改革开放方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推动政治学研究的应用和普及,为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作出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挈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王浦劬
    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确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本文分析阐述了制度建设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刻内涵和功能意义,探讨论述了新时代新征程制度建设的原则和路径,以求证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建设规律.

    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制度建设内涵功能路径

    "跳出历史周期率":认知深化与实践求索

    张桂林周睿志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跳出历史周期率"是当代中国腐败治理领域的主导性理念.在这个理念中,包含着当代中国对腐败治理的一系列认知深化,即在腐败定性问题上经历了从"物理视角"到"有机视角"的认知深化,在腐败发生问题上经历了从"外因"到"内因"的认知深化,在腐败由谁治理的问题上经历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认知深化.同时,该理念还包含了当代中国在腐败治理实践上的全新探索,即我国把腐败治理纳入了核心政治议程,以体系建设的方式推进腐败治理工作,并通过腐败治理推动社会经济变革.这些全新实践具有政治学上的独特意义.接下来,为了进一步践行"跳出历史周期率"理念,应当对"人民监督"与"自我革命"两套方案进行有机统筹,努力推动"清廉政治"向"清廉国家"拓展升级,并以"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相关经验为基础积极参与国际领域的腐败治理.

    跳出历史周期率腐败治理人民监督自我革命

    系统党建观中的制度治党与依规治党

    刘红凛
    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要深刻把握制度治党与依规治党的基本内涵与内在关系,必须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规范体系的系统认知中深化对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与规范体系的认识,在对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认知中定位制度治党与依规治党,结合具体语境、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来深刻认识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时代要求.对中国共产党而言,管党治党的主体只能是中国共产党及各级党组织;思想建党、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以德治党都是管党治党的基本方略,四者相辅相成、不能彼此取代.从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性角度看,制度治党与依规治党必须严格定义,将制度治党之"制"与依规治党之"规"界定为正式党内规章制度.作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与基本方略,制度治党与依规治党的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都指向"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重在"严"与"治";依规治党作为制度治党的关键内容与内在范畴,二者之间的关系乃是"全面"与"重点"之关系.

    系统党建观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治党依规治党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

    论新时代文化安全观的时代背景、内在理路与实践逻辑

    余博
    3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及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核心构成要素,新时代文化安全观着眼于解决文化安全领域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是坚持问题导向的时代产物.新时代文化安全观立基于党的创新理论体系,是新时代文化安全工作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强调党是维护文化安全的领导力量,以人民为中心是工作导向,意识形态安全是核心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安全存续、传延赓续是重要基石,互联网是关键场域,是较为系统完备、不断拓展延伸的理论体系.新时代文化安全观嵌于新时代文化建设全过程,以五个"统"纵贯维护文化安全的具体实践,是链接具象场域、具有现实指向的实践图景.综合而言,新时代文化安全观基于问题导向,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现实相贯通、国内与国际相结合上创造性回答了新时代"维护什么样的文化安全、怎样维护文化安全"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文化安全的规律性认识.

    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观新时代

    资本、技术与权力的互构——人工智能嵌入政治安全的三维路径与我国政治安全水平提升策略

    张彦华胡正荣
    5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在国家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地位,政治安全则在国家安全中占据根本性地位.但是,人工智能在通过资本、技术、权力的三维系统嵌入政治安全领域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数字技术价值链条上政治关系要素的重构、国家主权边缘化风险,并加剧国家政权安全的脆弱性、政治正义性消解与政治制度歧视等多维风险.在国际利益博弈烈度加剧且不确定性风险增强的风险社会背景下,从人工智能嵌入政治安全的技术工具逻辑、资本逻辑、权力逻辑来探索相关风险的诱发机理,可以启发我们采取以下策略探索和完善人工智能时代契合我国本土化需求的政治安全风险的善治之道:首先,提升人工智能系统的辅助博弈效能来防范和化解技术霸权的外在压力;其次,强化制度设计的资本规范功能并完善人工智能的安全保障机制;最后,优化权责分配的责任制度设计,平衡人工智能成本与收益的有效分配尺度等.

    人工智能政治安全风险国家网络主权政权安全政治制度安全ChatGPT

    超越模糊共识:"有限互嵌"型决策过程研究

    吴少微魏姝黄章龙杨忠...
    7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大国家的治理现实和网络时代的强外部压力决定了中国政策过程"模糊共识+执行协商"的特征,一旦遭遇棘手问题,政策就会表现出"高模糊高冲突"属性,使得执行协商的压力增大、失灵风险提升.政策执行研究大多将政策属性作为不变的背景因素,很少考虑政策问题和决策过程对政策属性的影响.结合棘手问题与决策过程的讨论,本文以医药领域为案例,借助政策设计理论分析发现:问题的棘手特征决定了政策的模糊性和冲突性难以消除,但模糊和冲突的程度可以为决策过程所调节;决策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和学习反思使决策机构能逐步优化决策权配置和政策工具选择,一方面通过限定政策范围以缓解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通过政策互嵌以减轻成本收益不对称,从而显著降低政策的模糊性和冲突性,影响执行难度乃至最终结果.换言之,历经多轮决策和执行,决策从"模糊共识"发展为"有限互嵌"模式.本文从决策过程角度为棘手问题的讨论增添了实证基础,也为理解政策失灵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政策失灵模糊共识有限互嵌政策设计决策过程

    国家制度竞争力:结构、机制与建设

    欧阳景根
    8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制度竞争力是国家竞争力的基础,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制度竞争力由制度硬实力和制度软实力构成.制度硬实力衡量制度在实践层面上的实用性和功效性,制度软实力衡量制度在观念层面上的正义性和吸引力.国家制度竞争力的形成过程,是国家制度体系经由内蕴的若干制度竞争力形成机制的作用,激发各种优势因子,进而推动国家发展、实现社会治理、增强制度认同并扩大制度国际影响的过程.因此,国家制度竞争力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国家能否经由制度体系的完善,形成相对较为完备和系统化的竞争力机制体系.新时代国家制度竞争力的建设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论,抓住重点难点.

    国家制度制度硬实力制度软实力制度竞争力

    党的领导在国家治理实践中的贯彻:模式与类型——以新时代网络信息内容治理为例

    张权燕继荣阎晓阳
    105-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中国国家治理而言,执政党(作为领导力量)和政府(作为实施主体)是保障其有效施行的关键和枢纽.面对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扩散及其带来的深刻政治变革,亟待围绕党的领导在国家治理实践中如何贯彻的问题开展研究.本文选择网络信息内容治理这一新时代条件下的代表性场景,通过文献档案研究和观察访谈,细致考察了相关党政机构在实践中的分工合作与交流互动,归纳得到意见—落实、统筹—参与、分工—协作、互嵌—赋能、动议—转化、履责—通道、监管—兜底、借力—授让八种关系模式,揭示了党的领导贯彻于国家治理实践的清晰样貌.在经验分析基础上,本研究基于结构—过程维度,进一步建构形成了 一个党政关系类型学框架,它涵盖强统合×弱变通、强统合×强变通、弱统合×弱变通、弱统合×强变通四种理想类型,为在总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政关系实践提供了新的观念"向导",进而为理解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转化提供了学理支撑.

    党的领导治理实践代表性场景关系模式理想类型

    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思考

    漆程成
    121-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政治学的思考是当前中国政治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开始了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和思考,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四个现代化时期、小康社会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几个重要时期,突出了不同的内涵.新时代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思考涵盖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等重大主题.政治学研究应该更加积极地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当中,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

    中国式现代化党的领导国家治理全过程人民民主

    有组织的合作:中国特色的结对治理机制

    叶敏曹璐琼
    131-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结对子"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平衡和治理失灵问题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个传统,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中国之治"的实践机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所转化的一种"有组织的合作"形态.本文试图将中国治理实践中普遍发生的"结对子"现象概念化为结对治理,意指各级党政机关通过上位推动或党建引领的方式,在两个或两个以上跨区域、跨层级、跨领域的目标主体之间形成结对化的合作关系,以实现一定的发展和治理目标.基于"结构-过程"的理论视角,大国治理结构所内生的发展不平衡和治理失灵构成结对治理"需要的逻辑",而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所内涵的制度优势则构成结对治理"能够的逻辑".文章结合案例经验从过程角度分析了影响结对治理产生治理效能的三大因素,即政治势能的引领、潜在的合作红利,以及人格化因素的润滑作用.

    结对治理结对子结对治理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