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政治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政治学研究
政治学研究

王一程

双月刊

1000-3355

010-85136395

100732

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5号

政治学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坚持改革开放方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推动政治学研究的应用和普及,为建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作出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正确评价毛泽东方法论研究——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

    李慎明
    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是我们苦难而又辉煌历史的首要标识与重要组成.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还是为极少数人谋利益,这是区别一切真假马克思主义、真假社会主义、真假共产党、真假无产阶级领袖和真假共产党人的分水岭和试金石.历史科学是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的,对重要人物的评价同样存在不同的阶级性和不同的党性;要对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作出恰如其分地正确评价,说到底,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即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与广阔视野、广阔胸怀审视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才可能拨散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宗教伦理的迷雾与偏见,把灿烂历史上的本质内容和本质真实返还给历史,返还给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马克思主义决不否定个人特别是重要人物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所起到的特殊作用.毛泽东的一生,是以占中国总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以最广和最远为 目标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而不懈奋斗的一生.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一开始就高度评价毛泽东说:"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是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国际主义者".

    毛泽东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毛泽东对"两个结合"的先行探索及其深刻启示

    刘志明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个结合"是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命题的应有之义.在先行探索"两个结合"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始终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正确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人民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以及在这种实践的基础上所积累的经验、中国的历史文化等中国的具体实际,要坚持依据中国的具体条件,坚持有"的"放"矢",创造新的东西,解决中国的问题,并取得了创立毛泽东思想、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伟大成就.毛泽东对"两个结合"的先行探索及取得的伟大成就,对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保持推进"两个结合"的战略定力,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具有多方面的深刻启示.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

    论毛泽东跳出治乱兴衰周期率的远见卓识

    王传利
    2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富有远见地采取单一主权国家结构形式和单一制国家中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跳出治乱兴衰周期率的政治制度基础.他预判执政将给党带来的严峻考验,及时提醒全党防微杜渐,戒骄戒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对腐败现象保持高度的警觉,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拒腐防变,体现了跳出治乱兴衰周期率的清醒.他找到跳出治乱兴衰周期率的"人民来监督政府""人人起来负责"的人民民主新路.面临极其复杂险峻的国内外环境,他以超凡的智慧统筹发展与安全,在国际社会中寻找维护社会主义中国长治久安的出路和机会.毛泽东坚持理论强党,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培育良好党风,努力建设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新时代努力跳出治乱兴衰周期率提供了宝贵经验.

    治乱兴衰毛泽东反腐倡廉党的建设

    党的政治领导的实现机制探析——以毛泽东有关论述与实践为中心的考察

    方涛
    4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政治领导"是中国政治实践中的重要概念,是党的领导的主要内容.在长期的领导实践中,毛泽东多次提及并加强党的政治领导,采取一系列创造性举措,确保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以历史政治学为视角,回到中共党史中考察毛泽东的有关论述与实践,着重围绕党如何正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可以初步提炼党的政治领导实现机制的分析框架.党的政治领导的实现机制,是政治决策、政治执行、政治建党的有机统一,这三者紧密联系、相互支撑.其中,前提是制定并完善符合具体实际、客观规律和人民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行正确的政治决策;关键是以政治为统领,纠正执行过程中的错误偏向,以科学的方法全面准确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有效的政治执行;保障是党的政治建设,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加强党的建设,推动思想的政治化、组织的巩固和纪律的严明,以党在政治上的先进性确保正确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政治领导政治决策政治执行党的政治建设

    从"受命于天"到"人民至上":新型现代国家建设中的道德权威转型

    周光辉赵德昊
    5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象征意义体系的核心要素,道德权威是建构集体认同的精神力量,也是推进集体行动并维护公共权力有效运作的正当性基础.古代中国以上天为最高道德权威,强调天子受命于天,并将天、君、民的关系纳入了道德的范畴,形成了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明秩序.近代以来,面对内外部力量的冲击,传统的文明秩序难以维系.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革命的实际建构了"人民"的概念,建立了人民至上的新型现代国家,塑造了以"人民"为至高道德权威的现代文明秩序,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在对公共权力的塑造上,"人民"和"上天"所发挥的角色与功能具有显著的历史延续性.作为至高道德权威的"上天"和"人民"塑造了公共权力的认同基础,规定了公共权力的最终来源,强化了道德在公共权力运作中的重要性.但与服务于古代王朝国家的天人哲学不同,在以人民为至高道德权威的现代文明秩序中,"人民至上"的新型现代国家就表现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现代国家,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民主国家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国家.

    文明秩序道德权威受命于天人民至上革命新型现代国家

    封建与郡县:唐宋时期地方治理模式之议

    秦中亮
    6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宋两代是封建与郡县之议较为集中的时期.唐代之议主要在太宗与宪宗两个时代,太宗意欲吸收西周以降封建的经验,进行宗室与功臣的同时分封.最终失败表面上是群臣反对的结果,实际上是"化家为国"背后政府形态转型的必然.宪宗时期柳宗元、白居易等人的论述,进一步证明了郡县制的优势.宋代之议贯穿两宋.北宋之初,面临辽人威胁,廖偁等人就呼吁封建.两宋之交,金人南牧,认为封建有利于危乱之世的声音越来越多,及至南宋稳定,倡议郡县才逐渐复兴.从内容上看,唐代之议,催生了关于地方官吏选拔的论题;宋代之议,则将地方官员选拔与"朋党之论"和"君子小人之辩"相联系.唐人论封建常与井田、肉刑合观.宋人在此基础上增设学校、乡射、军制.唐宋两代的讨论都围绕"大一统"框架下如何进行地方治理而展开.从结果而论,唐宋之议,皆以实行郡县制而终.史实证明:"大一统"是历史必然,郡县制是不可逆的历史潮流.

    封建郡县唐宋时期地方治理治理模式

    公共行政实践与理论互构的历史与未来——从"关于效率的科学"到"关于国家治理绩效最大化的科学"

    尚虎平陈婧
    8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历史进程来看,行政实践在不断向前运动、不断创生着新的内容.作为对实践的反映,行政学理论逐渐走出了聚焦效率的模式,将"关于效率的科学"上升为"关于绩效的科学",将那些被效率排斥在外的公平、公正等价值纳入公共行政学的范畴.进入21世纪之后,无论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公共行政实践都呈现出明显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态势,不再机械地信守"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的信条,转而倡导"只要有利于国家治理绩效最大化的行政管理活动,就属于良好的政府管理"的原则,这就形成了新时代的一种新型行政理论形态,即"关于国家治理绩效最大化的科学".从全球来看,中国学者走在了新时代创新行政学理论的前列,未来需要将此创新坚持下去.

    公共行政效率绩效国家治理

    政治参与的新形式:抵制型政治消费主义的全球趋势与影响因素

    王国华王尚瑞
    9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几十年,世界经历了一系列重大转型,推动政治消费主义成为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一种新的重要政治参与形式.本文基于1981年至2020年全球118个国家和地区的大样本数据库,建立了涵盖社会人口学、心理变量和国家特征的整合性分析框架,以讨论抵制型政治消费主义的全球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抵制型政治消费主义在全球范围内以非均衡方式分布,呈现为总体波动起伏、不同国家各异的发展趋势.社会人口学、心理变量和国家特征均对抵制型政治消费主义有显著影响,其中心理变量解释能力最强.本文揭示了抵制型政治消费主义的政治潜力与重要意义,以及其作为政治参与类型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在理论和方法论上有助于提升对抵制型政治消费主义的整体理解,并提供了相应的研究启示及未来方向.

    政治消费主义抵制政治参与价值观调查

    作为认识实践方法论的"史观":以国家研究为例

    罗祎楠
    113-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尝试提出作为认识实践方法论的"史观".史观的实践性特点在于其不仅回答研究者该如何展开对历史对象的研究,而且聚焦作为研究者的"我们"该如何将自身认识历史的社会性活动纳入分析.本文以国家研究为例,说明史观的实践方法论意义:首先分析实证方法的局限性,进而引入新的历史存在论视角,说明如何从史料中发现传统中国政治的特质.基于对上述研究过程的整体分析,本文提出史观方法论的三种特质:史观是对研究者切身事实感受及其理论根源的分析;呈现出研究者与整个学术世界的"主体间"关联;筹划了学术共同体的共在、共行与共生之道.史观方法论引导研究者超越惯常认识的束缚,从传统中国的精神血脉中寻找理解当前时代与未来选择的新的可能性,为历史社会科学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可能的实践方法论.

    认识实践方法论史观国家研究

    统分式齐抓共管:生成逻辑、运行机制和制度改进

    林鸿潮刘辉
    127-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于"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的一般原则,我国在安全生产、生态环保、消防安全等领域实行统分式齐抓共管,既设置主管部门,又要求其他部门"管行业必须管某事",形成全政府治理格局.统分式齐抓共管包括目标改进和能力扩张两种生成逻辑,目的都是通过对分管部门进行功能拓展以实现组织适应.党和国家建立了势能强大的共识塑造机制、统筹有力的组织协调机制和灵敏严厉的考核问责机制,以保障统分式齐抓共管的有效运行.但既有机制仍存在成本较高、问责过严、职责分工方案适应性差以及分管部门履职积极性不高、权责不匹配或专业性不足等问题,应当严格限制其适用范围,重新匹配分管部门的权力、责任和能力,并回归基于过错责任的问责制.

    统分式齐抓共管组织适应目标改进能力扩张整体性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