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癌变·畸变·突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癌变·畸变·突变
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
癌变·畸变·突变

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

程书钧

双月刊

1004-616X

ctm@stu.edu.cn

0754-88900267

515041

广东省汕头市新陵路22号汕头大学医学院内

癌变·畸变·突变/Journal Carcinogenesis,Teratogenesis & MutagenesisCSCD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通过介绍环境因子致癌、致畸、致突变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本学科的繁荣和发展。特色:环境因子致癌、致畸、致突变是一个新兴的、高度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目前本刊是国内这一领域唯一的一本学术刊物。固定栏目:论著、短篇报道、技术与方法、综述等。论著刊登反映国内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论文,技术与方法介绍国内有关研究领域首次使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综述则介绍国内外有关研究的最新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肝细胞核因子-1b在糜烂性毒剂2-氯乙基乙基硫醚诱导急性肺支气管上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孔德钦刘思佳刘建豪马耀...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核因子-1b(HNF-1b)在糜烂性毒剂2-氯乙基乙基硫醚(CEES)诱导人源性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0、0.4、0.6、0.8、1.0和1.2 mmol/L)的CEES染毒BEAS-2B细胞24 h,使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分别采用DCFH-DA和MitoSOX荧光探针检测细胞总活性氧(ROS)和线粒体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BEAS-2B细胞中HNF-1b蛋白的表达.再利用慢病毒感染技术构建过表达HNF-1b的BEAS-2B细胞系,用1 mmol/L CESS处理24h后,分别采用CCK-8法测定细胞活力,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MitoSOX和DHE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ROS和细胞总ROS水平,JC-1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0.6~1.2 mmol/L CEES染毒后细胞活力均降低(P<0.01);细胞形态发生损伤性改变;0.8~1.2 mmol/L CEES染毒后细胞总ROS和线粒体ROS水平均增加(P<0.01);CEES染毒组细胞HNF-1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1).慢病毒转染后,与对照组正常细胞相比,CEES染毒组HNF-1b过表达细胞的细胞活力显著增加(P<0.01),细胞凋亡率降低(P<0.01),线粒体膜电位的损伤缓解,且线粒体ROS和细胞内总ROS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糜烂性毒剂CEES能够导致肺支气管上皮细胞中HNF-1b表达降低,过表达HNF-1b能够减轻CEES诱导的细胞损伤和凋亡,抑制线粒体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有关.上述结果提示HNF-1b可能是糜烂性毒剂导致肺损伤的新靶点,激活HNF-1b可能是糜烂性毒剂毒性靶点治疗的新策略.

    糜烂性毒剂2-氯乙基乙基硫醚肝细胞核因子-1bBEAS-2B细胞氧化应激

    自噬在α粒子辐射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中的作用

    杨莉邵帅武云云王成芳...
    9-1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自噬在α粒子辐射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恶性转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Western blot检测BEP2D细胞、α粒子作用BEP2D后的第24代细胞RH24以及α粒子作用BEP2D后的恶性转化细胞BERP35T-1(经鉴定为肺鳞癌细胞)内自噬相关蛋白LC3B-II、LC3B-I和P62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内单位面积自噬小体的数量.分别用40和60 μmol/L自噬抑制剂氯喹(CQ)及25 pmol/L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Rapa)作用BERP35T-1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LC3B和P62蛋白的表达情况,CCK-8法检测细胞的存活率,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数,划痕愈合实验检测细胞划痕闭合率.结果:与BEP2D细胞相比,RH24和BERP35T-1细胞内LC3B-II/I蛋白比值增高(P<0.05或P<0.01),P62蛋白表达降低,自噬小体数量增多(P<0.01).40和60 μmol/L的CQ分别作用BERP35T-1细胞48h后,细胞内LC3B-II/I蛋白比值和P62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细胞的存活率、侵袭数和划痕闭合率均降低(均为P<0.01);25 pmol/L的Rapa作用BERP35T-1细胞48h后,细胞内LC3B-II/I蛋白比值升高,P62蛋白表达减弱,细胞的存活率、侵袭数和划痕闭合率均升高(P<0.05或P<0.01).结论:在α粒子辐射诱发BEP2D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细胞自噬增强,可能由此提高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从而促进细胞恶性转化.

    自噬α粒子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癌变肺癌

    苯并[b]荧蒽和二苯并[a,h]蒽对成年雄性大鼠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影响

    康真于天一刘晓波洪千淇...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气管滴注苯并[b]荧蒽(BbFA)和二苯并[a,h]蒽(DahA)对成年雄性大鼠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对照组(0 mg/kg),BbFA低、高剂量组(分别为3×10-4、9×10-4 mg/kg),DahA低、高剂量组(分别为7×10-5、2×10-4 mg/kg),BbFA和DahA联合组(3×10-4 mg/kg BbFA+7×10-5 mg/kg DahA),每组8只,每周气管滴注两次,连续染毒4周,观察不同剂量染毒组对大鼠肺灌洗液、肺组织与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和炎症因子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ahA染毒组、BbFA和DahA联合组大鼠肺组织中SOD活力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组中MDA、NO、i-NOS含量显著升高(P<0.05),其中MDA、i-NOS含量显著高于单独BbFA或DahA染毒组(P<0.05).染毒组大鼠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MDA含量均升高,且联合组MDA含量显著高于单独BbFA或DahA染毒的低剂量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染毒组大鼠肺灌洗液和血清中炎症因子含量均升高,且联合组中IL-6含量显著高于单独BbFA或DahA染毒组(P<0.05).结论:大鼠单独或是联合染毒BbFA和DahA后,可能是通过抑制SOD和CAT活性,升高MDA、NO和i-NOS活性引起体内氧化应激的改变,进而引起炎症因子IL-6水平的升高.

    苯并[b]荧蒽二苯并[a,h]蒽氧化应激炎症因子

    基于UPLC-MS/MS方法分析哈萨克族食管鳞癌患者的血清脂质组学特征

    刘瑞雪李德生张力为
    21-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血清脂质组学研究新疆哈萨克族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的脂质代谢特征.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就诊的30例哈萨克族ESCC患者(ESCC组),另外选择同期在新疆医科大学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哈萨克族健康体检者30例(对照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MS)对两组人群血清进行靶向定量脂质组学分析.根据同类脂质内标峰面积和实际浓度关系进行脂质定量.利用脂质数据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结果:60例血清样本中共筛选出13种脂类,其中浓度最高的是三酰甘油、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溶血磷脂酰胆碱是两组人群血清中差异最大的脂类.相较对照组血清样本,哈萨克族ESCC患者血清中三酰甘油、溶血磷脂酰胆碱的浓度上调,磷脂酰乙醇胺下调.溶血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胆碱的链长度和不饱和度在哈萨克族ESCC患者血清中显著下调.根据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以阈值(P<0.05和差异倍数>2或<0.5)筛选差异脂质代谢物,共筛选出77种差异脂类,其中与对照组比较,ESCC组上调的有34种,下调的有43种.包括甘油三酯、甘油二酯、溶血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及游离脂肪酸.结论:哈萨克族ESCC患者血清中不同脂质浓度及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其中甘油三酯、溶血磷脂酰胆碱的浓度上调,磷脂酰乙醇胺、溶血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胆碱链长度及不饱和度下调.分析这些脂质分布的变化和筛选新靶标有助于阐明新疆哈萨克族ESCC的发生发展机制.

    食管鳞状细胞癌哈萨克族脂质组学脂质代谢物差异表达

    PGAM5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

    薛松胡加海董祥宁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胰腺癌组织磷酸甘油酸变位酶5(PGAM5)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胰腺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和基因型组织表达(GTEx)的RNA-seq数据集,分析胰腺癌和正常组织中PGAM5 mRNA的表达差异.选取2018年01月—2020年12月于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胰腺癌患者86例,另外收集6对新鲜胰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6对新鲜胰腺癌组织匀浆中PGAM5蛋白的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PGAM5蛋白在86例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在胰腺癌组织中,PGAM5 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PGAM5蛋白在新鲜胰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较癌旁组织中显著升高(P<0.01).IHC染色显示PGAM5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呈棕黄色颗粒状,主要在细胞胞浆中表达;IHC半定量分析发现,与对应的癌旁正常组织相比,PGAM5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PGAM5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癌患者TNM分期(P=0.001)、肿瘤长径(P=0.006)和远处转移(P=0.004)相关,与年龄(P=0.772)、性别(P=0.911)和淋巴结转移(P=0.085)无明显相关.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PGAM5蛋白表达水平与TNM分期(r=0.428,P<0.01)、肿瘤长径(r=0.276,P=0.010)、淋巴结转移(r=0.238,P=0.027)和远处转移(r=0.304,P=0.004)相关,与年龄(r=0.013,P=0.902)和性别(r=0.042,P=0.699)无明显关系.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均提示,PGAM5[HR=2.125,95%CI(1.210,3.646),P=0.008]是胰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PGAM5蛋白高表达组的胰腺癌患者中位总生存期(OS)为17个月,PGAM5低表达组的中位OS为2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GAM5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升高,并与胰腺癌患者恶性临床病理指标密切相关,PGAM5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PGAM5可能是胰腺癌预后判断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5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头孢曲松及其杂质对斑马鱼肝脏的毒性

    张锐马媛媛韩莹崇小萌...
    35-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头孢曲松及其杂质对斑马鱼肝脏的毒性.方法:选用受精后72h的野生型斑马鱼和肝脏特异性荧光标记的转基因斑马鱼作为实验动物.分别用不同浓度的(0、1、2、5 mmol/L)头孢曲松和杂质A、B、C、D,以及不同浓度的(0、0.1、0.5、1 mmol/L)杂质E处理两种幼鱼2 d后,观察幼鱼肝脏形态和肝脏荧光强度;采用整体油红O染色观察野生型斑马鱼肝脏脂肪含量变化;进一步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对各受试物处理组斑马鱼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活体观察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头孢曲松及其杂质A和C主要使斑马鱼幼鱼肝脏区扩大或荧光强度增强(P<0.05或0.01),杂质B、D和E主要使幼鱼肝脏区减小或荧光强度减弱(P<0.05或0.01).整体油红O染色显示头孢曲松及其杂质均能导致斑马鱼肝脏脂肪堆积.头孢曲松给药组利用转录组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共735个,杂质A组共237个,杂质C组共237个.KEGG通路分析提示各受试物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通路不同.头孢曲松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代谢通路和卟啉等通路中;杂质A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色氨酸代谢等信号通路;杂质C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钙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结论:头孢曲松及其杂质A、B、C、D和E可导致不同程度斑马鱼肝功能发生变化,并造成肝脏组织损伤.

    头孢曲松肝毒性斑马鱼差异表达基因杂质

    白细胞介素-17A与雌激素受体α和β在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王科芳陈瑜吴陈雨刘梅...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17A与雌激素受体α(ERα)、ERβ在上皮性卵巢癌(EO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2年8月间在无锡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102例EO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癌组织及相应病旁组织中IL-17A、ERα、ERβ mRNA的表达情况,计算ERα/β比值.分析IL-17A mRNA、ERα/β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法分析IL-17A mRNA、ERα/β对EOC患者预后总生存期(OS)的影响.结果:与癌旁组织比较,癌组织中IL-17A、ERα mRNA表达水平及ERα/β水平均升高(P<0.05),而ERβ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分别以IL-17A mRNA、ERα/β的平均值0.52、3.85为分界值进行高、低表达分组,结果显示IL-17A高表达及ERα/β高比值与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腹水量有关(P<0.05).随访时间12~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36个月,随访期间共38例(37.25%)患者死亡.Kaplan-Meier分析显示,IL-17A mRNA高表达者累积生存率低于其低表达者(P<0.05);ERα/β高比值者累积生存率亦低于ERα/β低比值者(P<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FIGO III+IV期、术后残灶>2 cm、IL-17A mRNA高表达、ERα/β高比值是EOC患者总体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EOC组织中IL-17A、ERα及ERα/β mRNA上调,而ERβ mRNA水平下调,且IL-17A高表达及ERα/β高比值的EOC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上皮性卵巢癌白细胞介素-17A雌激素受体α雌激素受体β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齐墩果酸对B淋巴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其作用机制

    代雨鑫梁立春彭琳茜孟凡奇...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齐墩果酸对B淋巴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在实验第1~5天每天给昆明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80 mg/kg以建立免疫抑制动物模型.从造模第6天开始每天给予25 mg/kg齐墩果酸处理,连续28d作为干预组,同时设置模型组和空白组作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的骨髓B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为探索齐墩果酸的作用机制,进一步使用PubChem数据库获得齐墩果酸的化学结构,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预测齐墩果酸的药物靶点,通过String平台对潜在的药物靶点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基因本体(GO)生物过程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在给药28d后,模型组的成熟B细胞亚群(IgD与B220双阳性细胞)百分率为(2.585±0.248)%,明显低于空白组的(8.235±0.3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免疫抑制动物模型成功建立;而齐墩果酸干预组的成熟B细胞亚群百分率为(3.395±0.445)%,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到PTPN1、CD81等齐墩果酸的潜在药物靶点.经String平台分析和Cytoscape绘图计算后,连通性排名前5的节点蛋白有PPARG、PTGS2、PPARA、MAPK3和HMGCR.通过GO生物过程富集分析及KEGG信号通路分析得出,齐墩果酸的药理作用富集于脂质储存的负调控等生物过程及B细胞受体(BCR)信号通路.结论:齐墩果酸能够增加骨髓成熟B细胞亚群的百分率,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BCR信号通路在B淋巴细胞的发育过程中发挥作用.

    齐墩果酸B淋巴细胞发育网络药理学信号通路

    CXCR2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食管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黄丛改刘清郑树涛刘涛...
    53-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CXC受体2(CXCR2)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食管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收集手术切除的食管鳞癌组织74例作为研究组,其配对的癌旁正常食管组织74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XCR2的表达,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间CXCR2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CXCR2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采用CCK-8试剂盒、平板集落形成实验、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检测CXCR2拮抗剂SCH527123对食管癌细胞KYSE30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XCR2在食管鳞癌研究组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3.0%(54/74),明显高于对照组13.5%(10/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298,P=0.000).CXCR2的表达与食管鳞癌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χ2=5.515,P=0.019;χ2=7.320,P=0.007);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体分型、肿瘤直径、浸润深度、脉管瘤栓及神经侵犯均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在体外细胞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CXCR2拮抗剂SCH527123显著抑制食管癌细胞KYSE30的增殖、迁移和侵袭(均为P<0.05).结论:CXCR2在食管鳞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且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CXCR2拮抗剂SCH527123可以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推测CXCR2可能是食管癌潜在的预测和靶向治疗的分子标志物.

    CXCR2食管癌临床意义病理特征靶向治疗生物学行为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菌株鉴定方法的比较

    高梅汤连升郑智勇马会...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中的菌株鉴定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试验菌株鉴定提供参考.方法:根据Ames试验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技术规范和指导原则要求,对试验菌株的组氨酸缺陷型鉴定、脂多糖屏障缺陷(rfa突变)鉴定、氨苄青霉素抗性(R因子)鉴定、四环素抗性(pAQ1质粒)鉴定和uvrB修复缺陷型(紫外线敏感性)鉴定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鉴定结果表明,TA97a、TA98、TA100、TA102、TA1535等5株菌株生长均需组氨酸,均具有rfa突变,除TA1535外均具有氨苄青霉素抗性,除TA102外均对紫外线敏感和均无四环素抗性.结论:虽然鉴定方法不同,但是判定标准和鉴定结果相同,各个实验室应规定好试验菌株鉴定的方法和频率,为Ames试验结果的真实、可靠提供根本保障.

    细菌回复突变试验体外遗传毒性菌株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