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水足迹的安徽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效应研究

    李宝春
    197-200,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水足迹理论方法,结合脱钩理论和LMDI方法构建Tapio-LMDI模型,分析研究安徽省2011-2020年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效应.结果表明,安徽省水足迹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虽然人均水足迹和水资源自给率相对较高,水资源紧缺的压力有所缓解,但是水资源总量仍未能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仍处于紧缺状态.安徽省水资源最大流向行业为农业,生态用水占比最小,工业和生活用水表现出缓慢增加的趋势.安徽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整体处于弱脱钩状态,技术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常住人口效应4个脱钩因子中,技术效应、产业结构效应脱钩因子为脱钩的主要促进因子,而规模经济效应、常住人口效应脱钩因子对脱钩均具有负向驱动作用,但常住人口效应脱钩因子对脱钩的影响相对较小.因此,需要大力发展节水技术,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增强居民节水意识,从而促进安徽省水资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利用水足迹脱钩效应安徽省

    安宁河流域垦造水田潜力分析与关键技术探索

    秦刚赵涛李明睿
    201-20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安宁河流域拥有四川第二大平原,资源禀赋优越,光热资源富集,具备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先天优势.以安宁河流域为例,开展垦造水田潜力测算分析和关键技术研究,为科学安排实施垦造水田项目提供决策参考,对牢牢守住四川省耕地保护红线,保障四川省粮食安全,推进安宁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垦造水田潜力分析关键技术安宁河流域

    数字经济赋能江苏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证研究

    祝伟
    204-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0-2021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测算出各地级市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使用回归方法分析数字经济对江苏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特点.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江苏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平均来看,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每提高1个单位,将引致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提高0.2~0.4个单位;数字经济对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程度在农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时更大;数字经济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增加值比重较高、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级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大.

    数字经济数字化农业高质量发展

    皖西大别山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机制的构建

    陈红枫夏梦丽吴楠
    208-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皖西大别山生态屏障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生态产品,安徽大别山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该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回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的内涵和研究脉络,总结二者之间的协同机理,以六安市为例,在测算各类生态产品价值的基础上,分析皖西大别山区协同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及现实困境.最后,提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目标,并对构建皖西大别山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机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生态产品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皖西大别山区

    淄博市博山区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卞纪兰罗蓉蓉
    213-214,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营销这种新兴的营销方式打破了传统营销模式的制约."互联网+农业"为特色农产品营销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立足于博山区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探析其存在问题,并提出完善网络营销人才培养,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生产标准化等对策建议,以促进博山区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农民的收入.

    网络营销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

    小麦生长监测大数据平台系统开发和应用

    李振星张子玉欧阳薇高洁...
    215-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小麦生产高质高效,通过对小麦种植过程中的土壤墒情、苗情长势、光合作用、虫情、气象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整理,为农技人员和生产经营者提供决策所需数据和种植方案.以宁津县小麦生产为例,运用物联网、无人机遥感、大数据平台处理等技术,设计开发了小麦生长监测大数据平台系统.该系统分为3个模块,包括1个大数据平台和5个现场监测点,系统每隔30 min采集1次虫情、墒情和气象数据,并24h不间断地提供现场小麦长势的监控画面,数据通过互联网的形势传输到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库中,平台对数据的汇总形成图像和报表,为农业专家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更合适的种植方案.

    小麦大数据平台生长监测物联网

    基于数字孪生的烟田管理系统

    詹莜国李洪明李伟杨兴党...
    22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烟草农业已通过实施设施农业和全程机械化等手段来提升烟叶的生产效率、烘烤烟草的品质以及农民的收益,但在烟田管理上仍然面临由非线性、互馈性、多尺度等难题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采用数字孪生理论和技术,以昆明地区的烟田管理系统为研究对象,设计多要素物联网数据采集装置,结合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建立一种以虚控实的数字化在线推理和反馈体系的烟田数字模型,以烟草氮元素管理为实践应用,实现了数据驱动的烟田农事管理.结果表明,数字孪生技术能显著提升烟草农业的管理效率,其中氮元素管理服务效率提升71%.数字孪生技术在烟田管理的全过程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潜力,为烟草农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应用参考.

    数字孪生烟田管理虚拟模型倾斜摄影氮元素管理

    基于百度指数的富硒茶网络关注度研究

    齐玉岗田甜甜付永平
    228-232,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百度指数获取网民对富硒茶的关注度,通过数据整合分析了解消费者需求,为富硒茶网络营销发展提供新思路,以期扩大富硒茶销售市场.以"富硒茶"为关键词,选取 2017-2021 年的百度搜索指数,分析其变化趋势、需求图谱、空间分布与洞察分析舆情态势;对比分析"富硒茶""西湖龙井"和"黄山毛峰"3种茶2017-2021年的百度搜索指数趋势变化.富硒茶消费者搜索指数逐年下降,每年3-5月网民的关注度高于其他月份,主要关注富硒茶的"品牌"和"功效".关注富硒茶的网民以男性、中青年为主,地域分布以我国四大产茶区为主,富硒茶的关注度与"西湖龙井"和"黄山毛峰"还有很大差距.在网络营销方面,富硒茶产业要明确目标市场定位、开拓年轻人市场、创建网上旗舰店,线上线下双渠道联动销售,从而扩大富硒茶的销售市场,提高富硒茶的认知度,提升富硒茶的产品竞争力.

    富硒茶百度指数网络关注度

    关于江苏滨海盐碱地植物生态修复与固碳增汇协同增效的思考与建议

    华建峰汤诗杰
    233-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苏盐碱地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脆弱,利用其营建人工林,在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综合分析了推动江苏滨海盐碱地植物生态修复与固碳增汇协同的现实背景,以及实现两者协同增效面临的问题,并从厘清滨海盐碱地植物资源底数、选育耐盐碱高固碳树种、完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体系和构建生态修复与固碳增汇协同专题数据库等4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旨在为江苏滨海地区生态修复及林业碳汇功能的最大化发挥提供技术支撑,加速"美丽江苏"建设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滨海盐碱地生态修复碳中和林业碳汇协同增效

    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规划与路径体系

    王木森何洪静
    236-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中国人民展现"历史活动-时代声音"的伟大创造和实践创新.新时代乡村治理的政治规划设计和地方实验创新,构建起政策引领与地方实践互构前进的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政策群-实验力",生成了新征程推进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方针方略和行动纲领.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作为多元治理主体、多种治理方式、多维治理要素"融合共生-协同共治-合力共进"的复合治理创新,是乡村"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多元-复合-协同"治理系统实践.新时代健全完善"组织体系、能力体系、规范体系、教化体系、支撑体系"有机融合治理体系,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乡村治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乡村治理共同体乡村治理现代化乡村善治五治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