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安徽农业科学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朱永和

旬刊

0517-6611

ahnykx@163.com;ahnykx@mail.hf.ah.cn

0551-5160973,5148869

230031

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安徽农业科学》是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61年。A4开本,160页,封面250克铜版纸,内文80克铜版纸。2007年由半月刊改为旬刊。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主要刊登全国范围的农、林、牧、副、渔业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及农业经济研究、农史研究等与农业有关的学术研究论文,追踪报道各学科的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每期定价8.00元整,全年订价288.00元整。国内统一刊号CN34-1076/S,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17-6611。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26-20,也可汇款向编辑部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芜湖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及适用技术分析

    骆美甘曼琴马中文武升...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分析了沿江重要城市芜湖市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物处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人工湿地、土壤渗滤、稳定塘、化粪池)和生物处理(生物膜处理、A2 O工艺)等主要技术的优缺点及其在芜湖市的适用性.结果表明,芜湖市各县(区)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物排放量差异较大,污染物排放量为无为市>南陵县>弋江区>鸠江区>湾沚区>繁昌区>镜湖区,污染物以化学需氧量和总氮为主.由生物处理技术和生态处理技术组合的工艺比单一的处理技术有较大的优势,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的选择和使用尚存在资金缺口和监管运维不完善等问题.以此提出创新投资运营和管护模式,加强政府企业村民联动,统筹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经营与移交,因地制宜选择污水处理技术方案的建议,为芜湖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供参考.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生态处理生物处理适用性芜湖市

    冀西北旱作春玉米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白雪冬和江鹏赵海超刘松涛...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冀西北旱作区春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优化适宜旱作区春玉米秸秆还田模式.[方法]采用连续3年田间定位试验,设计秸秆还田翻耕(JF)、秸秆还田旋耕(JX)、秸秆还田大垄轮播(JL)3 种还田模式,分析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质量比、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结果]冀西北旱作区春玉米农田土壤以 0.25~0.50 mm团聚体占比最高,在26.28%~31.84%,其次为>1.00~2.00 mm团聚体,<0.25 mm团聚体占比最低.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1.00 mm团聚体比例(P<0.05),增幅顺序为JX>JL>JF,JF、JL、JX处理比CK土壤MWD分别提高了10.59%、12.94%、17.06%,土壤GMD分别提高了 15.31%、16.33%、18.37%.秸秆还田后春季土壤团聚体大颗粒占比下降,微颗粒占比升高,稳定性下降.秸秆还田显著提高 0~20 cm土层>1.00~2.00 mm团聚体占比,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高>20~40 cm土层0.25~0.50 mm和<0.25 mm团聚体占比,降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结论]秸秆还田模式通过对秸秆的破碎程度、有机碳输入、影响微生物酶活性调节土壤团聚体结构及稳定性,冀西北旱作区春玉米秸秆还田旋耕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提高最显著.

    秸秆还田春玉米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旱作区

    贵州省县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效益空间分布特征

    窦婷婷邹秋雨孙建伟韦沅材...
    6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贵州省88个县域为研究单元,利用熵值法及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其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效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贵州省东西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效益区域差异明显,整体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贵州省县域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分布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热点区分布在贵阳市观山湖区、乌当区、白云区及遵义市汇川区、红花岗区、播州区、仁怀市和绥阳县;冷点区则主要在铜仁南部石阡、江口,黔东南州北部施秉、镇远等地集中连片分布.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空间分布特征县域贵州省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水鸟资源调查分析

    白珮珮郭准赵腾飞张雨宁...
    6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9年1月至2023年10月,对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阳段水鸟情况进行了持续调查.共记录到水鸟129种,隶属10目19科.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21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8种,其中列入附录I 2种,附录II 6种.根据居留类型,该区有冬候鸟58种,夏候鸟27种,旅鸟31种,留鸟13种.从分布型区分,古北界鸟类91种,东洋界鸟类6种,广布型鸟类32种.

    黄河湿地保护区水鸟

    灰毡毛忍冬SS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陈勋王珊龙雨青曾娟...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克隆灰毡毛忍冬SS基因全长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方法]提取灰毡毛忍冬花总RNA,通过RT-PCR和RACE技术克隆LmSS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运用相关软件对该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qRT-PCR测定灰毡毛忍冬茎、叶和不同花期花中该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克隆的LmSS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 245 bp,编码414个氨基酸,属于亲水性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中,具有典型的多聚异戊二烯基合成酶活性结构域,与其他植物SS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LmSS基因在灰毡毛忍冬不同花期和器官中表达有组织特异性.[结论]该研究成功地克隆灰毡毛忍冬中的SS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同时为探究灰毡毛忍冬皂苷生物合成和调节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灰毡毛忍冬鲨烯合酶(SS)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表达分析

    蝉虫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彭湖陈金华尉赟
    78-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蝉的寄生真菌种类,通过分离和鉴定蝉体内虫生真菌,观察其主要特征并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蝉的绿色生物学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从感染真菌的蝉体内分离纯化出几株病原真菌,命名为Y1、Y3 和Y6,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及核糖体DNA序列测序及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和分析.由形态学可知,真菌Y1 和Y3 菌落颜色为黄棕色,菌丝白色,孢子黄棕色,圆形,大小均匀,经过ITS序列比对,结合形态特征,其为Scopulariopsis alboflavescen属真菌.Y6 菌落颜色为白色,PDA培养基上菌丝短而致密,生长缓慢,显微镜下观察其菌丝为无色,孢子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均匀,经过ITS序列比对,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为Scopulariopsis属真菌.

    寄生真菌鉴定ScopulariopsisalboflavescenScopulariopsis

    洒金肖竹芋离体快繁体系的建立

    郭贝怡余结梅王倩雯杨红梅...
    8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天南星科、肖竹芋属(Calathea)观叶植物洒金肖竹芋(Calathea'Network')为试验材料,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其浓度、接种方式对芽增殖的影响;不同培养基配方对生根诱导的影响;不同移栽基质对移栽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单芽接种的方式效果较好,培养基MS+0.1 mg/L NAA+0.5 mg/L BA适合洒金肖竹芋不定芽增殖,培养30 d后,不定芽诱导率为98.89%,增殖芽3.29 个;生根适宜培养基1/2MS+0.1 mg/L NAA+0.5 mg/L AC,培养15~25 d即可达到出瓶标准.泥炭∶椰糠=3∶1基质适用于洒金肖竹芋试管苗移栽,移栽存活率为97.22%.该研究成功建立洒金肖竹芋高效离体快繁体系,为其产业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洒金肖竹芋组织培养离体快繁芽增殖

    广州兰圃景观风貌特征分析

    张海红谢伟文李冰敏董晨露...
    86-9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了作为广州首批历史名园的兰圃的景观风貌,其岭南造园艺术特色尤为鲜明,主要体现在岭南造园要素丰富多样,兰圃现有特色建筑共15个,包含亭、舫、廊、榭及其他建筑5种类型;假山叠石有水景叠石、可游假山、观赏假山、塑石假山4类;兰圃园路铺装主要有石材类(青石板、花岗岩、卵石)、砖材类(混凝土砖、烧结砖)、嵌草铺地3类;植物景观具有4个层次,热带风情显著.空间布局灵活韵动,分隔空间连续与贯通,形成"起、承、转、合"的空间序列和疏密有致、开合得宜的空间格局.造园技法精巧细腻,根据区位景观特征,巧妙应用传统造园技法中的框景、对景、借景和夹景.

    岭南园林历史名园历史风貌改革开放时期兰园

    鹅掌楸基因组部分SNP标记在种源评价中的应用

    陆叶施季森
    9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6个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种源和3个北美鹅掌楸(Liriodendron tulipifera)种源共计23个个体作为研究群体,选取11 对真实SNP位点,对这253个SNP标记的PCR产物进行正反向Sanger测序.结果表明:在11个真实SNP位点中,8个SNP位点在中国鹅掌楸和北美鹅掌楸间呈现出多态性,其中3个位点是检测鹅掌楸和北美鹅掌楸种间分化的潜在标记.11 个SNP标记在北美鹅掌楸种内都没有多态性.lm_ll_10205、lm_ll_10836、lm_ll_3853和lm_ll_8246 4个SNP位点在我国东部的湖南浏阳、浙江松阳和江西庐山3个种源间存在多态性,仅有lm_ll_10205位点在我国西部种源间存在多态性.前期开发的SNP标记可以用于鹅掌楸种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研究种源间SNP位点的变异特征为揭示鹅掌楸的起源、进化以及遗传变异多样性提供了科学数据.

    北美鹅掌楸鹅掌楸SNP标记SNP位点种源

    不同内果皮厚度核桃的坚果品质及组织结构差异分析

    张捷韩立群
    97-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内果皮厚度核桃的坚果品质、内果皮组分和组织结构的差异及相关性,为内果皮相关的核桃品种改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新疆主栽的5个不同内果皮厚度的核桃品种为材料,采用标准化描述及分光光度计法等生理方法,测定坚果的表型性状、核仁和内果皮的主要成分,同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内果皮纵切面的细胞组织结构特征.[结果]内果皮的厚度不同,坚果的光洁程度、核仁饱满度、出仁率、缝合线紧密度以及核仁脂肪、蛋白质和单宁的含量也不同,其中,内果皮厚度与核仁脂肪、蛋白质含量均呈负相关,而与缝合线紧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内果皮的主要组分为木质素、纤维素及半纤维素,其中木质素含量最高,与核仁的主要营养成分脂肪、蛋白质及种仁单宁含量均呈负相关;内果皮纵切面可分为疏松区、致密区和过渡区3部分,5个核桃品种各分区的细胞组织形态相似,但所占内果皮总厚度的比例有差异.[结论]核桃内果皮的厚度越大,缝合线越紧密,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也越高,其组织结构中的疏松层占内果皮的总厚度比例也较大,但核仁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会降低.

    核桃坚果品质内果皮组分内果皮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