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史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史学
安徽史学

施立业

双月刊

1005-605X

ahshixue@tom.com、ahshixue@sina.com

0551-63438361

230051

安徽省合肥市卫岗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内

安徽史学/Journal Historiography Research in Anhui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创办比较早的史学刊物之一。杂志始终坚持学术性、高品位的宗旨,获得广泛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信息动态

    1页

    说"道学先生":明代的道学群体人格及其转向

    陈宝良张睿霖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学先生"之名,可以追溯到汉代的"盛服先生".道学先生是传统礼教的坚定维护者,是传统道德形塑而成的正面典范;道学先生又是不近人情之类已经固化的负面典范,甚至成为迂腐的代名词.明代中期以后,王阳明"心学"崛起,转而取代程朱理学.随之而来者,则是道学群体人格发生历史性的转向:道学先生不再形若土偶,而是不乏诗酒风流;道学先生的个人生活不再拘束严谨,而是转向活泼洒脱.更为甚者,道学先生不再是整日静坐于室的儒者,而是行游天下且颇具英雄气概的侠者.

    明代道学道学先生群体人格

    江海通途:秦汉江东交通地理研究

    常泽宇
    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秦汉时期江东地区已初步形成通江达海的海陆交通网络.北去方向有丹徒道、牛渚道这两大主干交通线,不仅串联江东、江淮及至中原,服务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运行,而且在商业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西汉中期以来,东瓷西铜的江东产业格局逐渐形成,会稽瓷器与丹阳铜料在长江以北的消费市场活跃一时.南向通道的海上贸易相当繁盛,在特殊时期则带有战争与流亡色彩.考古所见两汉物资转输的个案表明,长江水道在江东与两湖、巴蜀的直接或间接往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秦汉江东丹阳郡会稽郡交通地理

    漕源之变:引沁济运的兴废与明代治河困局

    吴琦李想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初,黄河南北摆动不定,人为分引河流众多,为解决大运河缺水问题,全线引河济运,引沁济运亦深受关注.景泰至成化朝,河臣主持引沁工程,实现了运河对沁河水多个方向的引用.弘治至嘉靖朝,治沁以筑堤疏浚为主,引沁工程的实施艰难,成为漕源的备用方案.隆庆至万历朝,围绕引沁入卫产生了一系列争论与矛盾,诸如朝中合流派与分流派治河理念之争、百姓生计与国家治漕之争、沁河上下游利益之争等.在漕运至上和黄河水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沁河在嘉靖朝中期以后经历了功能和地位的变化,民生与漕源的矛盾最终在保漕目的下得以调和.引沁济运的兴废反映出明代治河中的内在困局.

    明代,引沁济运黄河沁河

    在禁与不禁之间:清代商船带械出洋制度考述

    宋可达
    36-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商船带械出洋制度的设立,是清政府尝试进一步规范海洋活动,主导海洋秩序的体现,构成了清代海疆治理体制的重要一环.制度的内容,包括限制船载军械的类型与数量,设计严密的军械呈请制造、稽查验放机制,从而形成一套区分商船属性、地域的带械出洋规制.这一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海疆局势的松紧和沿海人群的生计需要,因时因地发生变化,呈现出定例与破定例的循环管理特征.商船带械出洋制度的演变嬗递反映了清代海疆政策的动态调整,其间蕴含着中央政府与沿海地方在海洋权力分配问题上的博弈与磨合,具有鲜明的中央集权王朝海疆治理体制特色.

    清代商船带械出洋海禁政策海疆治理

    中俄界约与清朝对西北边民归属的态度变化(1860-1894)

    易锐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后期,伴随着中俄界约议订和边界划分,清朝对西北边民归属的态度发生了重要转变.同治初年,鉴于"地随人归"之恶果,清廷之态度从过去宽允藩属入界游牧而拒其内附,调整到确保边民各安其境.至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签订,为防"人随地归"条款造成边民过度流失,清朝开始对新界外真心内附之边民予以接纳.中俄《改订条约》签订前后,针对俄方争民占地之图谋,清朝始则限制伊犁民人"自愿"迁居俄国,继则主张对边民实行真正"自愿迁居".这一系列态度变化,影响到中俄界约签订和运作,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减少边民流失和疆土沦丧的作用.

    晚清中俄界约西北边疆边民归属

    从相关概念论清末责任内阁的设置及其性质

    熊元彬
    56-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清末成立的责任内阁,时人及后人均因其时代背景的复杂性和相关概念的含糊性而对其有着"皇族内阁""亲贵内阁""排汉阁""非驴非马之内阁""畸形内阁""暂行内阁""怪胎""假内阁""皇族集权的大暴露""第一届责任内阁"等不同的称呼.从西方宪政法制而言,责任内阁有其"违法"和"失政"之分,因而对于增设两名协理,并对皇帝负责的这届责任内阁,以及盛宣怀在未经阁议就推行的铁路干线国有及其借款到底是违法还是失政,这些都理当结合其相关的内涵而定,以便客观地评析盛宣怀及其政治法治化进程.甚至长期以来有关责任内阁"中国化"和"中央专制集权"等问题仍应先明确其内涵,并结合其时代背景,综合其法制与理论而定.

    责任内阁盛宣怀暂行内阁中国化法制

    徐旭生治学道路和学术研究的"致用"特征

    刘江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徐旭生早年受明末清初王船山等人学术思想的影响,目睹西方侵略造成的民族危机以及西方学者在中国考察时对中国文物的掠夺等现状,产生了强烈的学术研究要为民族和国家服务的"学术致用"理念.他参加中瑞西北科学考察,既学习和积累了考古学知识,又加强了对西方学者掠夺中国文物资源的深入了解.他在北平研究院主持陕西考古发掘目的是寻找考古材料编修国史,而编修国史可以激发抗战时期民众需要的民族自信心.他在抗战期间研究传说时代的历史和中西文化,也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愿望密切相关.相较于民国时期以史学"求真"为主导的研究风气,徐旭生的学术研究始终充满着"致用"的特点.

    徐旭生西北考察古史研究中西文化比较

    体制、交际与猜疑:论1933-1935年华北对日交涉

    徐进
    73-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城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构建了以政整会和军分会为主体的地方交涉体制,其运行为中央对日交涉创造了回旋余地.但在日方多头交涉的重压下,两会体制举步维艰,最终黯然退场,华北交涉之责收归中央.黄郛等人一度借助私人交际缓和中日关系,但多方交涉之弊亦迅速显现.且私人交际清晰地反映出中日权势强弱关系,地位的不对等反为日方索求打开了便利之门.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涉始终在高度猜嫌的氛围下进行,信任危机加剧了双方的立场分歧,而激进化手段的采取又反过来助长了猜嫌心理,中日关系在恶性循环中滑向谷底.然而,全面抗战爆发前的日本侵华活动具有清晰的连贯性,日方对中方"诚意"的无理诉求基于一种荒谬的认知逻辑.

    中日交涉华北事变两会体制交际猜疑

    我们该如何阅读修昔底德?——康纳所谓"递进手法"再评价

    何元国
    83-94,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学者康纳借鉴伊泽尔的"读者反应理论"的主要思想,但舍弃其概念,用以研究修昔底德艺术的一面.康纳认为,"递进"是修昔底德最有特色的手法.通过它,修昔底德一方面让读者设身处地,获得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他把自己关于人性和政治等思考融入叙事和评论中,以激发读者的思考.康纳的"递进手法"说有一概而论的毛病.运用海登·怀特的学说,可以解释其理论借鉴的不足.但其理论借鉴大体上是成功的,它提醒我们留意修昔底德的"递进""反讽"等手法,领会其不做定论、邀请读者做出反应的意图.

    修昔底德康纳"递进手法""读者反应理论"海登·怀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