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杜昌智

双月刊

1007-1040

0551-2860654

230061

合肥市芜湖路377号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查看更多>>办刊宗旨 面向基础,指导实践,宣传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法规、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成就,重点报道本省及来自预防医学第一线的调查研究、科研成果及方法经验,介绍国内外最新卫生科技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致病性H5N8亚型禽流感假病毒的制备与验证

    胡敏昊罗婉蓉夏艺丹俞俊岭...
    1-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研究高致病性H5N8亚型(A/Astrakhan/3212/2020)禽流感病毒的结构,制备相应假病毒,并对其在细胞水平上的感染能力以及血清抗体的中和能力进行初步验证.方法 通过对H5N8亚型病毒的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将目的HA和NA序列进行优化并提取相应质粒,采用慢病毒包装系统制备H5N8亚型假病毒;使用感染含有α-2,6唾液酸受体的293T-ST6GAL1细胞后的荧光素酶读值、血凝抑制试验、透射电镜以及血清中和试验对制备的假病毒进行验证.结果 成功制备H5N8亚型假病毒,其对293T-ST6GAL1细胞的感染力为103 TCID50/mL,浓缩50倍后血凝活性从16提高到128,透射电镜可观察到典型的流感病毒颗粒,中和试验显示3份H5N8阳性血清中和活性明显高于其他亚型阳性血清以及阴性血清.结论 成功制备高致病性H5N8亚型禽流感假病毒,为未来的疫苗开发和中和抗体筛选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平台.

    H5N8亚型禽流感病毒假病毒制备血凝素神经氨酸酶中和试验

    安徽省2018-2022年新诊断来源于医疗机构的HIV/AIDS晚发现影响因素分析

    金琳张进秦义组刘爱文...
    6-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安徽省2018-2022年新诊断来源于医疗机构的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HIV/AIDS)晚发现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选取2018-2022年新诊断来源于医疗机构的安徽省HIV/AIDS进行分析,共6 747例.将选取的HIV/AIDS病例分为HIV感染晚发现和非晚发现,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晚发现影响因素.结果 6 747例来源于医疗机构的新诊断HIV/AIDS病例年龄为(47.67±16.87)岁,晚发现者占43.38%(2 927例),2018-2022年晚发现比例依次为44.61%(571/1 280)、45.70%(638/1 396)、44.93%(580/1 291)、41.80%(612/1 464)、39.97%(526/1 316).与 0~19 岁年龄组相比,20~39、40~59 及 ≥60 岁年龄组晚发现风险较高(OR=3.212,95%CI:2.098~4.920;OR=3.946,95%CI:2.536~6.137;OR=3.589,95%CI:2.281~5.649);其他就诊者和术前检测晚发现风险高于性病门诊(OR=2.042,95%CI:1.670~2.496;OR=1.483,95%CI:1.197~1.838);男性晚发现风险高于女性(OR=1.446,95%CI:1.245~1.680);与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相比,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初中和高中者晚发现风险较高(OR=1.353,95%CI:1.109~1.651;OR=1.378,95%CI:1.150~1.651;OR=1.277,95%CI:1.047~1.559).结论 安徽省新诊断来源于医疗机构的HIV/AIDS晚发现比例呈下降趋势,但整体比例仍较高,晚发现主要与中高年龄组、其他就诊者、男性、低文化程度有关.医疗机构需加强主动开展和提供HIV检测咨询,扩大重点科室和住院病人的检测范围,加强医务人员专业培训,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医疗机构晚发现影响因素

    枞阳县ART HIV/AIDS患者病毒抑制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陶爽飞张友为
    11-1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枞阳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HIV/AIDS)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后病毒抑制效果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枞阳县接受ART6个月以上HIV/AIDS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x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及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RT患者病毒抑制失败影响因素.结果 211例HIV/AIDS治疗后首次病毒载量≥1 000 copies/mL者15例,病毒抑制失败率为7.11%.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有无漏服药、HIV抗体确证距离治疗时间及家人支持情况组间病毒抑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以ART成功为对照,无漏服药(OR=0.189,95%CI:0.039~0.919)是病毒抑制失败的保护因素,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OR=12.252,95%CI:1.611~93.175)、家人歧视/不知情(OR=11.964,95%CI:2.520~56.799)是病毒抑制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 有无漏服药、文化程度、家人支持情况是ART患者病毒抑制失败的影响因素,应加强依从性教育及家庭支持系统以提高抗病毒治疗病毒抑制成功率.

    艾滋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病毒抑制影响因素

    安徽省第四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男男性行为人群宣传干预效果评估

    戴色莺刘爱文张进程晓莉...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安徽省第四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项目实施以来男男性行为人群(简称MSM)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合肥市、阜阳市和马鞍山市作为项目现场,采用滚雪球法和网络招募法招募MSM,分别于2020年和2022年进行基线和终期问卷调查,评估指标包括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同性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获得艾滋病预防服务的比例和患有性病的比例.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20年和2022年分别调查了985名和1 000名MSM.经过2年示范区项目的实施,MSM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由2020年的57.0%提高到2022年的96.8%(x2=445.233,P<0.001);最近半年同性肛交性行为中安全套坚持使用率由2020年的47.5%上升到2022年的51.2%(x2=8.990,P=0.029);最近一年获得同伴教育、接受HIV检测、接受HIV检测者中知晓检测结果的比例分别由2020年的47.3%、52.3%和86.8%上升到2022年的57.6%、57.1%和96.7%(P值均<0.05);最近一年患有性病的比例由2020年的7.7%下降到2022年的4.1%(x2=18.243,P<0.001).结论 安徽省第四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MSM人群行为干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加强对MSM人群的风险感知警示性教育和安全套使用行为干预.

    艾滋病男男性行为人群知识行为效果评估

    北京市某区MSM人群首次HIV抗体检测者现况调查

    翟艳春孙勇周秀湘贾国强...
    20-2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北京市某区MSM人群首次HIV抗体检测者进行调查,了解其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HIV感染情况.方法 利用"滚雪球"方法寻找调查对象,为其提供HIV抗体快速检测服务,同时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调查395名MSM,平均年龄(32.0±6.8)岁,未婚占63.8%(252/395);本科及以上学历占54.4%(215/395);同性恋者占69.9%(276/395);通过互联网平台寻找同性性伴者占91.4%(361/395),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74.4%.发生首次性行为平均年龄(26.0±5.2)岁,最小年龄为13岁.最近6个月发生过无保护同性性行为者占23.8%(94/395);与1~3人发生性行为者占96.2%(380/395);与异性发生性行为者占38.2%(151/395);与异性发生性行为时每次都用安全套者占62.3%(94/395).HIV抗体阳性率为8.1%(32/395),近半年无保护性行为者HIV感染率为23.4%(22/94).结论 北京市某区MSM人群中首次HIV抗体检测者HIV抗体阳性率较高,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存在感染HIV的高危行为.

    男男同性性行为者艾滋病抗体检测

    蚌埠市2021-2022年新报告HIV感染者耐药及分子传播网络研究

    方琴沈月兰刘国洲董娟...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安徽省蚌埠市2021-2022年新报告HIV感染者基因亚型、治疗前耐药特征和HIV分子传播网络情况,为当地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蚌埠市2021-2022年新报告HIV感染者样本90份,扩增pol基因并测序,借助Blast HIV sequence database对每条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采用MEGA 7.0构建NJ系统进化树判定所有HIV感染者基因亚型.将所得序列上传至美国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分析基因型耐药情况.利用Cy-toscape实现传播网络的可视化,分析新报告HIV感染者耐药传播特点和网络关联情况.结果 蚌埠市85例新报告HIV感染者基因亚型主要为CRF01_AE(58.82%)和CRF07_BC(23.53%),耐药率为10.59%(9/85),主要为非核苷类药物耐药(5/85,5.88%).在0.5%基因距离阈值下的分子传播网络中,CRF01_AE入网率为44%,存在1个较大的耐药传播簇,耐药位点为L33F;CRF07_BC入网率为10%.分子传播网络中的HIV感染者主要为五河县50岁及以上男性,文化程度较低.结论 蚌埠市新报告HIV感染者耐药率较高,形成了耐药传播簇,传播风险较高,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减少HIV的传播.

    艾滋病病毒耐药分子传播网络

    我国儿童HIV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效果评估

    周业胜廖玲洁李丹阮玉华...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HIV感染者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相较于成人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时间更久,治疗失败对生命质量的影响相较于成人更严重.尽管我国儿童ART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儿童HIV感染者仍然面临进一步提高生存率和长期生存质量等问题.本文就我国儿童HIV感染者ART效果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

    儿童艾滋病病毒抗病毒治疗治疗效果

    我国治疗前HIV耐药毒株流行进展

    陈宏利李丹冯毅阮玉华...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HIV耐药毒株的流行影响了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效果,降低了HIV感染者体内病毒抑制率并导致HIV的二代传播.HIV感染者尚不能治愈,需要终身服药.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治疗失败,可能会出现HIV耐药毒株,导致HIV耐药在我国未治疗人群中产生并传播.本文就我国治疗前HIV耐药毒株流行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文献综述.

    治疗前艾滋病病毒耐药毒株

    蚌埠市2012-2021年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趋势预测

    潘阳韩解王祥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蚌埠市2012-2021年丙型肝炎流行特征并对未来发病趋势进行预测.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丙肝监测模块获取2012-2021年报告的现住址为蚌埠市的丙肝病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蚌埠市2012-2021年丙肝流行病学特征,同时运用指数平滑法依据均方根误差最小原则确立最优预测模型,预测蚌埠市2022-2023年丙肝发病趋势.结果 2012-2021年蚌埠市共报告丙肝病例3 638例,男性1 908例,女性1 730例,男女比为1.10∶1,年报告发病率平均增长速度为8.76%,呈波动上升趋势(x2趋势=62.530,P<0.001);40~49岁年龄组报告发病人数最多,占23.17%(843/3 638);农民群体报告病例数最多,占50.38%(1 833/3 638);不同月份报告丙肝病例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700,P=0.003),其中4月报告病例数最多,共计342例;报告病例数居前3的县(区)分别是五河县(1 050例,占28.86%)、禹会区(643例,占17.67%)、蚌山区(600例,占16.49%).应用Winter相加模型对2022-2023年蚌埠市丙肝报告发病率进行预测,预测年报告发病率为14.30/10万与16.44/10万.结论 蚌埠市2012-2021年丙肝发病率呈上升趋势,Winter相加模型能较好预测蚌埠市丙肝发病趋势,应结合预测模型结果,加强丙肝监测检测和规范治疗.

    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Winter相加模型预测

    安徽省2023年Ⅰ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鉴定及其传播风险评估

    何佳丽王斌冰汪馨苏颖...
    43-4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23年安徽省从1例非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分离到的2株Ⅰ型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DPV)的基因型别及特征,探讨其对安徽省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的影响.方法 从2023年安徽省报告的1例非AFP病例双份粪便标本中分离脊髓灰质炎病毒(PV),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其进行型内鉴定,通过中和实验获得单型毒株,提取病毒RNA,进行RT-PCR扩增,对VP1区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 从1例非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出2株Ⅰ+Ⅲ混合型PV,其中Ⅰ型(2023MYKJH 01-1和2023MYKJH 01-2)分别有13和12个核苷酸变异,变异率分别为1.4%和1.3%,鉴定为Ⅰ型VDPV,与近年来我国其他省份监测到的Ⅰ型VDPV处于不同分支,Ⅲ型为疫苗相似株.后续采集的粪便标本未分离到Ⅰ型VDPV.结论 2023年安徽省检出两株Ⅰ型VDPV的非AFP病例未持续排毒,发生Ⅰ型VDPV循环的风险较低.

    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型内鉴定序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