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安徽中医学院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安徽中医学院

马宗华

双月刊

2095-7246

ahxbbjb@163.com

0551-65169048

230038

合肥市梅山路安徽中医学院内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学术刊物,81年创刊。以提高为主,注重实用,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主要反映最新的中医药科研、临床、教学成果与经验。辟有理论研究、中医基本概念论析、安徽近代名老中医学术精华、新安医学研究、临床研究、临床经验、针灸经络、方药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教学研究、综述等栏目。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等。可供广大中医药人员、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中医院校师生及自学深造中医者参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董氏奇穴联合颧髎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观察

    吴玉敏林奇清陈婕
    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远端董氏奇穴特色针法联合颧髎回旋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接受董氏奇穴联合颧髎灸治疗)和对照组(接受常规针刺联合颧髎灸治疗),每组30例.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分别比较两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分级、面部残疾指数(facial disability in-dex,FDI)量表评分及改良Portmann简易量表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在改善H-B面神经功能分级方面较对照组有显著优势(优势比=2.303,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在提高改良Portmann简易量表评分和FDI躯体功能评分及降低FDI社会功能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远端董氏奇穴特色针法联合颧髎灸可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面神经功能、面肌运动,提高FDI躯体功能和FDI社会功能.

    周围性面瘫恢复期董氏奇穴颧髎灸

    电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小鼠D-多巴色素互变异构酶的影响

    刘海燕吴慧慧潘祝项水英...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D-多巴色素互变异构酶(D-dopachrome tautomerase,DDT)在电针"肺俞""足三里"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小鼠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50只C57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mDDT-191组、mDDT-191+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香烟烟雾暴露联合脂多糖鼻腔滴入法复制COPD小鼠模型.采用肺功能仪检测小鼠肺功能,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小鼠肺组织形态,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DDT、肺泡表面活性蛋白-C(surface active protein-C,SP-C)、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水平,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肺组织DDT、SP-C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小鼠肺组织DDT、SP-C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0.05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0.05 second,FEV0.05)、第0.1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0.1 second,FEV0.1)、FEV0.05/FVC、FEV0.1/FVC、SP-C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平均吸光度值、肺组织SP-C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各炎症因子及DDT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mDDT-191组肺功能各项指标明显改善(P<0.05),炎症细胞浸润减轻,各炎症因子及DDT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SP-C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mDDT-191组比较,mDDT-191+电针组肺功能各项指标显著改善(P<0.05),各炎症因子及DDT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SP-C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DDT促进COPD炎症反应;电针治疗COPD小鼠能降低DDT及升高SP-C表达水平,其在改善呼吸功能、减轻肺部炎症反应、修复肺泡细胞功能方面,与DDT小干扰RNA有协同作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D-多巴色素互变异构酶电针细胞表面活性蛋白-C

    电针对糖尿病认知减退大鼠海马突触相关蛋白与突触结构的影响

    钱俊袁爱红杨骏付勤...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观察电针对大鼠海马突触相关蛋白[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和神经体质素-65(neuroplastin-65,NP65)]的表达及突触结构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糖尿病认知减退(diabetic cognitive impairment,DCI)的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高脂饲料组90只.高脂饲料组大鼠先进行糖尿病模型的复制,糖尿病模型复制成功9周后,再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筛选DCI大鼠,然后将DCI大鼠随机分成电针组和模型组,每组10只.电针组大鼠给予"胰俞""后三里"和"内庭"穴针刺治疗,其中"后三里""内庭"穴再用电针治疗,每日1次,每次15 min,每周6 d,连续干预4周.其余两组大鼠仅予固定处理而不给予治疗.模型复制前后及电针干预后,记录各组大鼠的随机血糖值,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最后一次电针干预后,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海马齿状回区(dentate gyrus,DG)组织病理形态改变,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海马DG区突触结构变化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SYN、GAP-43、NP65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海马SYN、GAP-43、NP65 mRNA表达水平.结果 电针可显著降低DCI大鼠随机血糖和逃避潜伏期(P<0.05),改善海马DG区神经元形态,显著降低突触间隙宽度和升高突触后致密物厚度(P<0.05),显著升高海马组织中SYN、GAP-43、NP65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 电针可能通过调节突触相关蛋白SYN、GAP-43、NP65的表达及改善突触超微结构,修复神经元损伤,改善DCI大鼠认知功能.

    糖尿病认知减退电针突触结构突触相关蛋白学习记忆能力

    基于肠道菌群探究艾灸"百会"改善大鼠抑郁状态的作用机制

    黄梦雪高雨萌朱抗洪吴子建...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大鼠肠道菌群进行16S rRNA测序,探究艾灸"百会"对抑郁样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并分析迷走神经在艾灸治疗抑郁样大鼠中所发挥的作用.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艾灸组、手术艾灸组.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轻度应激与孤养结合的方法复制抑郁状态大鼠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暴露但不切断假手术艾灸组大鼠迷走神经,切断手术艾灸组大鼠迷走神经,术后给予艾灸治疗21 d.模型复制前后及末次艾灸后均对大鼠进行行为学观察;末次艾灸后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和结肠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观察各组大鼠粪便中肠道菌群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手术艾灸组及假手术艾灸组大鼠体质量,旷场实验运动速度,1%糖水消耗率,海马、结肠组织BDNF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旷场实验静止时间显著缩短(P<0.05).模型组、假手术艾灸组及手术艾灸组大鼠肠道菌群结构从门水平至属水平均发生改变,发生变化的主要菌群为螺旋体门、乳酸菌科、毛螺菌科及普罗沃氏菌科等菌群.4组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发生改变,空白组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其余3组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假手术艾灸组α多样性指数最高.结论 切断迷走神经可增强艾灸"百会"升高机体BDNF表达水平的作用;艾灸"百会"可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维护肠道菌群稳态;切断迷走神经可降低艾灸"百会"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使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

    抑郁症艾灸肠道菌群16SrRNA迷走神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降浊颗粒介导缺氧诱导因子-1α途径改善单侧输尿管阻塞模型肾纤维化

    杨蕾孟凤仙王达利王洁...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从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s,HIF)-1α途径探究降浊颗粒改善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UUO)法复制肾纤维化模型.将肾纤维化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降浊颗粒组,每组6只,另将6只同规格大鼠作为假手术组.连续干预4周后,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形态学变化,测定4组大鼠尿肌酐(creatinine,Cr)、尿蛋白(urinary protein,uPr)、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MAU)水平,血液中尿酸(uric acid,UA)、Cr和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18、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MCP)-1、α1微球蛋白(α1-microglobulin,α1-MG)、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4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中HIF-1α、TGF-β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降浊颗粒可明显抑制UUO大鼠肾间质胶原纤维增生,显著降低UUO大鼠尿Cr、uPr、MAU水平,血液中Cr、UA、α1-MG、IL-1β、IL-18、MCP-1、TNF-α和BUN水平,以及肾组织中HIF-1α、TGF-β1水平(P<0.05).结论 降浊颗粒抑制UUO大鼠肾间质纤维化进程、保护肾功能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免疫炎症反应、调控HIF-1α途径有关.

    降浊颗粒肾纤维化缺氧诱导因子-1α炎症因子

    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探究脑络欣通调控缺血性脑卒中炎症作用及分子机制

    刘启伟陈丽君阚红星杨银凤...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gene co-express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探究脑络欣通治疗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首先从GEO数据库获取IS临床患者转录组数据,通过limma进行差异基因分析和借助WGCNA挖掘IS相关靶点;然后筛选脑络欣通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点;最后对基于WGCNA筛选出的靶点与预测的作用靶点取交集,并取关键成分与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WGCNA结果显示,脑络欣通活性成分作用的关键靶点有5个,即GLRX、ELANE、S100A8、BCL2A1和CAMP;KEGG富集分析显示,脑络欣通主要通过调控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和核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炎症信号通路来达到抗IS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脑络欣通活性成分与其核心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力.结论 脑络欣通治疗IS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协同作用的特征,其分子机制可能是通过脑络欣通中主要活性成分对IL-17和NF-κB炎症信号通路的调控来达到治疗IS的作用.

    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脑络欣通缺血性脑卒中分子对接分子机制

    肝豆汤通过PPARγ-CD36通路调控Wilson病模型小鼠肝脏脂质代谢

    文佩华汪世靖董健健徐陈陈...
    8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肝豆汤对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模型小鼠肝脏脂质代谢的调控作用并探究其机制.方法 以10只DL小鼠作为正常组,将20只TX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肝豆汤组,每组10只.模型组、正常组小鼠均予以生理盐水25 mL/(kg·d)灌胃4周,肝豆汤组小鼠予以肝豆汤18.5 g/(kg·d)灌胃4周.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检测小鼠肝脏铜含量,采用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水平,检测肝组织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以评价肝脏中脂质过氧化程度,采用油红O(oil red O,ORO)染色检测肝脏脂质沉积情况,采用RT-qPCR检测小鼠肝脏组织脂质代谢相关蛋白[脂肪细胞三酰甘油水解酶(adipocyte TG hydrolase,ATGL)、脂肪酸合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etyl-CoA carboxylase 1,ACC1)、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binding protein-1c,SREBP-1c)]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s gamma,PPARγ)、白细胞分化原36(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6,CD36)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肝脏PPARγ、CD36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脏中铜含量显著升高(P<0.05);肝豆汤组小鼠肝脏中铜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小鼠血清TG、TC、LDL水平均较正常组显著降低(P<0.05),肝豆汤组小鼠血清TG、TC、LDL水平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5).模型组小鼠肝脏MDA含量较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肝豆汤组小鼠MDA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ORO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肝脏出现广泛脂质沉积,肝豆汤组小鼠肝脏ORO脂滴面积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脏PPARγ、CD36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AT-GL、FASN、ACC1、SREBP-1c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肝豆汤组小鼠肝脏PPARγ、CD36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ACC1、FASN、SREBP-1c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ATGL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肝豆汤通过调控PPARγ-CD36通路改善WD小鼠肝脏脂质代谢异常,逆转肝脏脂肪变性的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脂代谢肝豆汤PPARγCD36

    基于16S rDNA技术研究芍药甘草颗粒对肝郁脾虚证斑秃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林文君张丰川吕书影曲保全...
    8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16S rDNA技术,从肠道菌群角度研究芍药甘草颗粒促进肝郁脾虚证斑秃(alopecia areata,AA)小鼠毛发再生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芍药甘草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阳性对照药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通过21 d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联合5%咪喹莫特乳膏方法构建肝郁脾虚证AA小鼠模型;在实验第8天进行药物干预:空白组、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芍药甘草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芍药甘草颗粒7.8、3.9、1.95 g/kg,阳性对照药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片20 mg/kg,连续灌胃14 d.实验结束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空白组、模型组小鼠皮损CD4+、CD8+T细胞表达情况,皮肤镜下观察小鼠皮损区毛发特征,各组采用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进行行为学测试,应用16 S rDNA技术检测小鼠肠道菌群变化,通过PICRUSt2进行菌群功能预测,并对差异菌群与行为学测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模型小鼠皮损区的皮肤镜表现、免疫组织化学及行为学测试结果表明,芍药甘草颗粒可有效促进模型小鼠毛发再生,改善其宏观表征及行为学表现.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厚壁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StaPhylococcus、Duncaniella及Paramuribaculum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芍药甘草颗粒各剂量组对以上差异菌群的相对丰度均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可能涉及糖蛋白的生物合成与代谢、辅助因子和维生素代谢等多种代谢通路.强迫游泳实验与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呈负相关,与Paramuribacu-lum相对丰度呈正相关.结论 芍药甘草颗粒可有效促进肝郁脾虚证AA小鼠毛发再生,缓解其肝郁脾虚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构成,促进菌群平衡有关.

    芍药甘草颗粒斑秃肠道菌群16SrDNA测序肝郁脾虚

    UPLC-Orbitrap-MS法快速分析鉴定紫芝醇溶性成分

    崩淑娟李思雨张静罗文慧...
    9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系统对紫芝的醇溶性成分进行快速识别并分析鉴定.方法 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7μm,150 mm×2.1 mm),以A(0.1%甲酸水)—B(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柱温为35℃,流速为0.2 mL/min,进样容积为3μL.在负离子模式下采集紫芝醇溶性的质谱数据,根据一级质谱的精确相对分子质量、二级质谱特征碎片,结合文献分析紫芝的醇溶性成分.结果 通过Compound Discover 3.3软件、文献参考和人工校对的方法对紫芝醇提物共初步鉴定了16种成分.其中12种三萜类成分,4个脂肪酸类成分.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完整、便捷,可为紫芝的药效物质基础差异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为紫芝成分鉴定及其质量控制标准提供理论支撑.

    紫芝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醇溶性成分三萜类

    基于化学计量学评价不同类型多花黄精药材和酒黄精饮片的品质

    李靖季任萃姣历帅帅李鹏飞...
    101-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生境、不同性状多花黄精药材和酒黄精饮片的质量,优选黄精品质和种植生境,为优质酒黄精饮片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以醇浸出物、多糖、单糖、二糖和黄精碱A为指标,运用双因素分析法、层次聚类分析法、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分析不同类型多花黄精药材和酒黄精饮片质量的影响因素,结合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其品质.结果 生境类型和性状对多花黄精饮片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性状的影响大于生境,生境与性状的交互作用无显著影响;不同类型多花黄精炮制前后差异显著,黄精药材与酒黄精饮片质量呈正相关,以山地背阴大田白及形黄精质量较为突出,姜形和白及形酒黄精饮片质量相近.同生境下白及形酒黄精饮片的醇浸出物、多糖、果糖、黄精碱A含量最高,其次是姜形,圆柱形最少,综合评分得出,性状相同的多花黄精山地大田背阴生境下质量优于林下生境,且白及形黄精质量优于姜形和圆柱形.结论 不同类型多花黄精药材与酒黄精饮片均以山地背阴大田白及形黄精质量最优,营养成分积累最多.

    多花黄精生境性状质量评价化学计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