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按摩与康复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按摩与康复医学
按摩与康复医学

孙冬梅

月刊

1008-1879

Let@vip.163.com

020-83572059;18819245035

510095

广州市恒福路60号

按摩与康复医学/Journal Chinese Manipulation &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查看更多>>《按摩与康复医学》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注册的正式公开出版物。本杂志是由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中医药局主管主办,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康复医学会等协办的国家级优秀医学科技期刊。本杂志现为旬刊,每月面向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3期。开设栏目: 专家论坛、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康复论坛、综述、内外妇儿科临床与康复、骨科临床与康复、肿瘤临床与康复、康复教育与管理、学科建设、康复与护理、中西医结合、按摩与推拿、医药研究与检验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针刺治疗帕金森病运动症状随机对照试验结局指标分析

    王拓然杜世豪彭浩轩周宇...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针刺治疗帕金森病(PD)运动症状随机对照试验的结局指标,为构建针刺治疗PD运动症状临床试验的核心结局指标集提供基础。方法:检索中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WOS)、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和维普(VIP)6个数据库建库起至2024年7月31日收录的针刺治疗PD运动症状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归纳和分析相关结局指标,整理指标域,将其按照功能属性分类后进行频次的描述性分析,并对结局指标的分类、组合使用情况、评价时点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53篇文献,涉及结局指标37种(164次)。结局指标以症状/体征出现频次最高(109次,66。46%),其次是安全性事件(19次,11。59%)、生活质量(17次,10。37%)、理化检测(8次,4。88%)、中医病证(6次,3。66%)和远期预后(5次,3。05%),所有文献均未纳入经济学评估指标。20篇文献使用了1类指标(37。74%);19篇文献使用了2类指标,11篇文献使用了3类指标,2篇文献使用了4类指标及1篇文献使用了5类指标。仅有2篇文献明确了主要结局指标和次要结局指标;38篇文献报告了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其中15篇文献明确报告疗效评定标准参考来源;纳入文献的针刺治疗疗程10~90次,平均40次,仅有5篇文献报告随访时间,随访报告率9。43%。结论:针刺治疗PD运动症状RCT结局指标的选择较丰富,在中医病证、症状/体征、理化检测、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有涉及,但仍存在诊断标准欠统一、主次结局指标亟待厘清、相同症状/体征对应结局指标评价方法缺乏一致性、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的规范性不足、指标组合使用随意性大、忽视中医治疗特色及客观评价指标、缺少远期预后和经济学指标关注不足等问题。建议未来研究提升方法学质量,构建规范化的以针刺为主的帕金森病运动症状核心指标集,推动高质量临床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帕金森病针刺结局指标随机对照试验

    温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的疗效观察

    肖鸿伟谷俊刚林荣曾晓霞...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门诊就诊的肩袖损伤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温针灸治疗,疗程均为14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等速肌力测试速度30°/s和60°/s时肩关节峰力矩、患侧与健侧峰力矩差值比及肩关节主动肌与拮抗肌峰力矩比的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疼痛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疼痛VAS评分较显著降低(P<0。05)。肩关节等速肌力测试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两个角速度下(角速度为30°/s和60°/s),治疗后肩关节各动作下峰力矩增大、患侧与健侧峰力矩差值比降低。相比于对照组,治疗组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时峰力矩(角速度30°/s时)及内收峰力矩(角速度60°/s时)表现出更明显的增加(P<0。05)。治疗组治疗后患侧与健侧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时峰力矩差值比与治疗前比降幅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外旋未见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患侧与健侧肩关节各个动作峰力矩差值治疗前后未见显著差异(P>0。05)。两个角速度下,治疗组和对照组做各个动作时,肩关节主动肌与拮抗肌峰力矩比约等于1;治疗后,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外旋时主动肌与拮抗肌峰力矩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结合康复训练能有效减轻肩袖损伤患者的疼痛症状,促进肩关节肌肉力量恢复,改善肩关节功能,值得临床运用与推广。

    肩袖损伤温针灸康复训练等速肌力测试疼痛峰力矩

    舌三针埋针下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刘雅玲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舌三针埋针下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DS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DSA患者以1:1:1比例随机分为三组,即常规组、舌三针组及舌三针加电组,每组30例,常规组根据病情变化给予中西医基础治疗(西医对照治疗、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偏瘫肢体常规针刺),舌三针组在常规治疗组基于上增加舌三针治疗,舌三针加电组基于常规治疗组基础增加舌三针埋针下电刺激治疗,三组均治疗4个疗程。采用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舌骨喉复合体活动度、改良Barthel指数法(MBI)及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SWAL-QOL)等指标评估各组的摄食-吞咽功能疗效。结果:舌三针加电组吞咽功能临床总有效率相比舌三针、常规组均有显著提高(P<0。05);治疗4个周后,三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和SS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三组舌骨上移、前移距离和甲状软骨上移、前移距离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三组MBI评分和SWAL-QOL评分相比治疗前有显著提高趋势(P<0。05),上述指标除舌骨上移、甲状软骨上移及前移距离之外其他指标,三针加电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舌三针组和常规组(P<0。05),舌三针组变化幅度大于常规组(P<0。05)。结论:舌三针埋针下电刺激治疗DSA后能提高摄食-吞咽功能疗效,改善其吞咽功能,提高舌骨喉复合体活动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舌三针埋针下电刺激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吞咽功能舌骨喉复合体活动度生活质量

    火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李琳
    22-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火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90例患者,分为三组各30例,分别施以火针、重复经颅磁、火针结合重复经颅磁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连续10天的治疗,在治疗前后记录患者的VAS评分、头痛症状记分表和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结果:火针结合rTMS组的临床疗效有效率优于火针组和rTMS组(P<0。05);治疗1次和治疗结束后,三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下降(P<0。01),其中火针结合rTMS组下降幅度大于火针组和rTMS组(P<0。01);随访后,三组患者头痛症状记分和生活质量问卷评分均降低(P<0。01),其中火针结合rTMS组者头痛症状记分和生活质量问卷评分下降幅度大于火针组和rTMS组(P<0。01)。结论:火针结合rTMS治疗偏头痛较单独使用火针或rTMS疗效更佳,可显著缓解头痛症状,降低VAS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偏头痛火针重复经颅磁刺激疼痛生活质量

    针刺治疗肥胖症的机制研究进展

    杨攀峰杨哲陈栋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肥胖症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发病因素包括遗传、环境、行为和代谢等方面,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有着双重影响,同时随着肥胖人群的攀升,对社会经济也造成一定压力。中医认为,肥胖与脾虚、痰湿内盛有关。针灸作为一种绿色安全有效的疗法,大量动物实验及临床证据均表明其在预防和治疗肥胖症方面是卓有成效的。然而,针刺减重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通过对近十年针刺减重的相关文献分析发现,针刺治疗肥胖症多以健脾利湿化痰为治疗原则,针刺减重的作用机制涉及多个层面,包括调节胃肠功能、改善新陈代谢、调节内分泌、调节慢性炎症和细胞自噬、调节肠道菌群、调节神经系统以及调节脂肪组织等,这些机制共同作用,达到减轻体重的效果。本研究梳理针刺治疗肥胖症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有利于为治疗本病拓展思路并丰富针刺减重的理论内涵。

    针刺肥胖机制肠道菌群炎症通路线粒体功能脂肪组织棕色化

    针刺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田雪婷曲一诺王云东刘姝彤...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针刺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F)、荷兰医学文献数据库(Embase)、国际循证医学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和美国生物医学信息检索系统(PubMed),收集针刺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随机对照试验,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12月。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风险评估,并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篇文献,共953例患者,其中对照组496例,试验组49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OR=3。61,95%CI=(2。39,5。45),P<0。00001];试验组咳嗽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MD=-0。94,95%CI=(-1。06,-0。82),P<0。00001];试验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呼气流量峰值(PEF)均优于对照组[MD=0。73,95%CI=(0。59,0。87),P<0。00001;MD=0。82,95%CI=(0。77,0。86),P<0。00001;MD=5。93,95%CI=(3。10,8。57),P<0。00001];试验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OR=0。30,95%CI=(0。18,0。50),P<0。00001];试验组不良反应(9例)较对照组(56例)少,表明针刺疗法安全性更高。结论:针刺是治疗CVA的有效方法,其能明显提高总有效率,减轻咳嗽症状,改善肺功能,且复发率低安全性高。上述结论仅基于现有的研究结果开展,若要进一步围绕针刺对CVA的治疗效果开展研究、系统性评价其疗效,尚需进一步的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

    咳嗽变异性哮喘针刺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疗效Meta分析

    针刺治疗卒中后失语症的研究进展

    周震王爱红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近年国内外针刺治疗卒中后失语症研究进行了总结,综述了卒中后失语症评价指标、针刺类型、选穴规律、针刺手法及针刺疗法与其他疗法结合的疗效,针刺治疗卒中后失语症疗效明确,针刺联合多种治疗方法疗效更佳,具有广大推广前景。此外,综合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针刺治疗卒中后失语症,为卒中后失语症的治疗提供了思路。

    脑卒中失语症针刺

    骨盆矫正手法干预特发性脊柱侧弯的下肢生物力学机制分析

    孙漪凡陈少清王宇陈柏瑞...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骨盆矫正手法合并Schroth运动训练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弯的疗效,并分析其生物力学机制。方法:将80例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骨盆矫正手法合并Schroth运动训练,对照组仅给予Schroth运动训练,干预前后测量Cobb角、步态时空参数、动力学参数、运动学参数以分析临床疗效和生物力学机制。结果:干预后,试验组脊柱Cobb角减小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凹侧髋关节力矩最大值较干预前和对照组减小(P<0。05)、凸侧膝关节力矩最大值较干预前和对照组增大(P<0。05);干预后,试验组膝关节凹侧的屈伸活动度显著减少,踝关节凹侧的背跖屈活动度显著增加(P<0。05)。结论:在Schroth运动训练基础上,骨盆矫正手法可显著改善特发性脊柱侧弯的脊柱畸形,其疗效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整髋关节负荷,使受力平衡,进而间接改善脊柱侧弯角度,延缓侧弯进展。

    特发性脊柱侧弯骨盆矫正手法Schroth运动训练生物力学青少年作用机制

    推拿结合牵伸技术治疗慢性跖筋膜炎合并功能性腓肠肌挛缩的疗效观察

    周凌胡毓诗付志彬田野...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推拿结合牵伸技术治疗慢性跖筋膜炎合并功能性腓肠肌挛缩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化区组方法将70例慢性跖筋膜炎合并功能性腓肠肌挛缩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冲击波治疗,共治疗3次,间隔时间7天。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推拿结合小腿三头肌、跖筋膜牵伸训练,其中牵伸训练每天3次,分早、中、晚3个时间段进行,跖筋膜牵伸及小腿三头肌牵伸每次各进行2遍,每遍连续牵拉10次,组间可适当休息,共牵拉4周;推拿治疗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5天,待足底疼痛症状缓解后每隔2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4周,4周后每隔2天进行跖筋膜及小腿三头肌牵伸训练。对两组患者实施随访,对治疗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12周分别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程度,AOFAS-AHS评分对患足功能及测量踝关节背伸角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治疗后4周、治疗后12周,治疗组VAS评分、AOFAS-AHS评分、踝关节背伸角度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结合牵伸技术治疗慢性跖筋膜炎合并功能性腓肠肌挛缩具有良好临床疗效,且效果优于单纯冲击波治疗,简便易操作,值得推广。

    慢性跖筋膜炎功能性腓肠肌挛缩推拿牵伸技术疼痛足功能踝关节背伸

    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捏脊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唐青汤文政郭啸南林丽莉...
    5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肠轴理论是现代医学提出的关于大脑与肠道之间相互作用的概念。而祖国传统医学中的捏脊手法是通过刺激"入络脑"的"阳脉之海"——督脉,以及其两旁的肌肉激发人体各脏腑、系统功能,从而对人体尤其是生长发育期儿童的脏腑调节、生长发育、脑发育等起到正向作用。本文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肠道如何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物通路影响大脑功能的机制,联系捏脊手法作用于背部特定经络区域,从而激活神经内分泌系统、调控肠菌群、调节免疫系统等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以及通过刺激督脉维系脏腑之元阳、汇一身之阳入督荣脑以达到脑肠同调的中医作用机制,探讨捏脊疗法在儿童生长发育中对其调节脏腑,促进大脑发育的影响。

    脑肠轴捏脊脑发育生长发育督脉神经内分泌通路免疫通路代谢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