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安庆师范学院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安庆师范学院

汪祚民

双月刊

1003-4730

xuxiufang@aqtc.edu.cn

0556-5500129

246133

安庆市菱湖南路128号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安庆师范学院主办的、刊登科学研究论文的学术理论刊物,分社会科学版和自然科学版两种。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82年10月,1985年公开发行,1999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该刊面向高校文科师生、社会科学工作者和中学文科教师;主要刊登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文艺学、语言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文章;重点栏目和特色栏目有"邓小平理论研究"、"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研究"、"陈独秀研究"、"皖江文化研究"等。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82年10月,1995年公开发行。该刊面向高校理科师生、自然科学工作者和中学理科教师;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文章。《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已出版87期,被国内有影响的文摘报刊转摘294篇(不完全统计),2001年被转摘21篇,在全国高师院校学报中排名第31位,居本省同类院校学报第一位。自然科学版已出版48期,多篇文章被《化学文摘》、《物理学文摘》摘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桐城派文化资源的多维研究

    叶当前
    1页

    晚清桐城派对《庄子·逍遥游》的阐释

    夏业梅
    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马其昶《庄子故》,吴汝纶《庄子点勘》,是晚清桐城派研治庄学的4部著作,他们对《庄子·逍遥游》篇的阐释存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差异,具体包括征引前人、义理剖析、字词考据、辞章提示等4方面分歧.这些阐释上的歧义透露出晚清桐城派学术的新变:其一,桐城派传统学者如王先谦,吴汝纶,践行桐城派的治学理念,在经典阐释中贯彻义理、考据、辞章三途合一的原则;其二,部分桐城派学者如郭庆藩,精研"论文之旨"的同时也受朴学影响,在经典阐释中偏重考据;其三,还有部分桐城派后出学者如马其昶,接受新风气,逐渐减少辞章分析.

    桐城派《逍遥游》阐释义理考据

    《通雅》探析三则

    凌绅燊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雅》为方以智小学集大成之作,通过对《通雅》定位、内容及其思想之征引进行探究,进而对《四库全书·通雅》归部问题进行考察,发现其中的原因并不能一概归之于政治因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洪武正韵》系极力贬低,方氏《通雅》中非常推重《洪武正韵》《洪武正韵笺》,学术倾向的不同也是造成此种归部的重要因素.

    《通雅》小学归部

    桐城文化语境下《六尺巷·宽》的编创意义

    叶当前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韩再芬主演的《六尺巷·宽》选取桐城六尺巷的传说,通过倾宁夫人出身的暗线表现明清之际桐城文人的气节风骨,具有浓郁的桐城味,是地方文化语境下黄梅戏剧目的一次大胆创新.拓展开去,桐城与桐城派有很多故事值得编演,桐城派研究为编创提供了学术支撑.编创剧目的舞台演绎,为桐城文化与桐城派的弘扬提供了新媒介.《六尺巷·宽》的编创案例为区域文化研究与传播提供了启示,即编演地方文化题材的戏曲剧目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地方题材剧目的编演要以学术研究成果为参照.

    韩再芬《六尺巷·宽》桐城派黄梅戏

    从历史智慧到治理智慧:六尺巷工作法的守正创新

    汪沛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是"两个结合"视域下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智慧与治理智慧的结晶,是基层治理"在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政治文明的融通互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从"历史"到"未来"、把握历史主动的历史自信;从"特色"到"道路"、"走自己的路"的文化自信;从"理论"到"实践"、锐意创新的基层治理新智慧.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内在理路,沿着从历史智慧到治理智慧的进路,探索出了"党建领事、礼让和事、群众说事、多元解事、网格管事、群力防事"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治理新路径,体现了基层治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文、互嵌与互动的关系,是守正之道与创新之路的高度统一.

    历史智慧治理智慧六尺巷工作法基层治理

    悲伤的太阳——论李贺诗歌太阳书写的独特性及其成因

    吴怀东叶亿佳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太阳意象在李贺诗中大量出现,但李贺笔下的太阳形象与唐代其他诗人笔下的太阳形象大不相同,太阳质地坚硬还能发出声音,日光冰冷而有形状;唐诗中经常被用来寄托政治理想的"白日",在李贺诗中却被用来凸显个人仕途的失意;唐代诗人往往用"日暖"描述春天景象,表达正面积极的情感,李贺却用它来抒发感伤的情绪.李贺用太阳的明亮反衬寒冷,表达消极的情绪,呈现出鲜明独特性.李贺太阳书写情感的独特性是时代与个人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使其诗歌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化审美特质,影响深远.

    李贺太阳诗歌消极情绪

    吐蕃、回纥期待视野下陆贽边境文书的写作策略

    张媚东
    38-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贽对于回纥与吐蕃的公牍文书,有着完全相反的写作策略.向吐蕃传递意见的4封文书都侧重赞美双方的友好关系,并保证唐中央将积极贯彻从宽处理的边境政策.答复回纥可汗的公牍文仅有《与回纥可汗书》1篇.书中称唐统治者为"兄",回纥可汗为"弟".兄弟称呼折射出双方地位.全文存在不少回忆和平相处的内容,总体风格温和庄重.以上所列公牍文的中心思想已淡化作家个体情感,完全符合统治者心意.

    陆贽吐蕃回纥公牍文书

    黄梅戏的声腔传承与剧种的翻译传播

    江爱华
    46页

    扎根乡土 黄梅芬芳——黄梅戏望江龙腔民间传承人陈玉培先生访谈录

    张瑾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梅戏形成之初,吸收了活跃在皖、鄂、赣三省交界处的诸多民间戏曲声腔,望江龙腔就是其中之一.陈玉培是黄梅戏望江龙腔第四代传承人之一,青年时代与望江龙腔结缘,他一生学艺、从艺、授艺,足迹遍布皖鄂赣三省,始终活跃在广阔的乡村戏曲舞台上,成为黄梅戏望江龙腔在民间发展的见证者与实践者.他的个体经历既具有地方性,又具有民间戏曲传承人的普遍性,展现了黄梅戏望江龙腔在民间自然演进的轨迹,反映了民间戏曲传承人及戏曲班社的生存状态及发展困境.在他的访谈中可以看到民间戏曲传承人对黄梅戏的深切热爱.望江龙腔等戏曲非遗的传承保护,需要专业院团、新媒体等机构对民间戏曲从业者、爱好者予以指导,使其在民间土壤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望江龙腔非遗传承黄梅戏

    多模态视角下黄梅戏舞台剧本的英译探究

    金玲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和国剧海外传播工程项目的推动下,含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各地方戏曲作品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如何译出高质量的作品以及是否有能够科学指导和评价戏曲作品翻译质量的理论是讨论的中心.作为视听结合的表演艺术,黄梅戏的舞台剧本翻译与强调听觉、视觉等多种意义构建符号的多模态分析框架非常契合.利用多模态理论指导黄梅戏舞台剧本的翻译实践,可以使翻译内容更加全面,并且更符合舞台剧本的特点.

    黄梅戏多模态舞台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