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安顺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安顺学院学报
安顺学院
安顺学院学报

安顺学院

李建军

双月刊

1673-9507

asxyxb@yahoo.cn

0853-2214795

561000

贵州省安顺市开发区学院路25号

安顺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Anshun University
查看更多>>《安顺学院学报》前身为《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曾用名《安顺师专学报》,创刊于1983年;1999年3月由新闻出版署批准为公开发行刊物;2007年3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更名为《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4月,由季刊更改为双月刊。2003年起,先后成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CEPS中文电子期刊》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长期以来,学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遵守出版管理法规和办刊宗旨,提倡严谨求学的学风,倡导探索争鸣,严格把好政治思想关和学术质量关。近年来,经过编辑部不断努力,来稿范围扩大,稿件内容丰富,作者层次提高,绝大多数为高校高、中级教师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了提高学报的学术档次,专门特约刊登省内外著名学者专家的文稿。学报版式新颖,栏目鲜明,富有特色,讲求编排技巧,注意稿件编校质量,严格按照编排规范编排稿件。在省内外同级学报中,《安顺学院学报》学术质量和编排质量反响较好。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屯堡仪式社会的特征和价值

    张定贵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屯堡群落丰富的仪式资源在家庭、家族(宗族)、社群组织、村落社区、村际之间传承,在功能上相应地形成了家庭仪式、家族(宗族)仪式、社群组织仪式、村落公共仪式、村际互动仪式等覆盖不同层面的仪式类型,共同参与建构了屯堡仪式社会.屯堡仪式社会是乡民社会理论的进一步拓展,与费孝通先生对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概括不同,其结构特征是"通联格局".屯堡仪式社会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

    基层社会类型屯堡仪式社会通联格局价值分析

    基于原型特征的安顺屯堡公共空间分析与优化策略

    袁朝素欧阳国辉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安顺屯堡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是屯堡文化传承和地方特色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屯堡村民集体无意识的重要场所.但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屯堡传统公共空间逐渐被同化,村民对传统公共场所的认同感也逐渐弱化,对现代公共活动的需求不断增加,独具特色的屯堡公共空间逐渐忽视原型认同、缺失符号意识.安顺典型屯堡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呈现出以围合式为主的空间场地特征、以中轴式为主的街巷结构特征和以历史性为主的公建布局特征.进而,顺应原型特征提出优化安顺屯堡公共空间的策略,为安顺屯堡村落的保护发展工作提供参考,也为新时期美丽乡村公共空间的传承和更新建设研究提供新思路.

    安顺屯堡公共空间原型特征优化策略

    明清乌撒地域的卫所移民与民族交融

    王丹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以来,大量中原汉民和西北回民、蒙古人穆斯林移民屯守于乌撒地域.同时,汉民通过祖先叙事、文化符号、神明信仰等方式彰显自身的族群身份,而回民及蒙古人穆斯林也借助族谱、碑刻等文本和伊斯兰信仰维护自身族群边界.但是,各民族之间也通过婚姻互动、利用共同文化符号来走向"一体".明清乌撒地域的卫所移民和民族交融既反映出中国各民族实体长期以来对自身民族、对中华民族的两个认同层次,又体现了中国各单一民族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密不可分的内在逻辑.

    明清乌撒地域卫所移民民族交融

    影视明星粉丝追星旅游的具身崇拜体验研究

    向丽蓉胡传东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追星旅游体验过程由圣地的媒介化构建、沉醉式的在场感知、粉丝自我价值创造三个阶段组成;粉丝游客通过粉丝-明星关系亲密化、氛围情境沉浸化、情绪表达狂欢化、互动仪式模仿化四个维度的在场感知获得追星旅游的沉浸体验;追星之旅是一场明星粉丝的网络媒介化朝圣实践,本质上是一种具身性的偶像崇拜行为,其形成过程也是网络景观不断生产与消费的过程.

    影视明星粉丝追星旅游具身崇拜扎根理论

    贵州省文体旅产业融合度测算分析

    周玺杨勇侯晓敏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十年贵州省文体旅三大产业融合度呈现出较大波动且上升态势.2013-2017年体育产业发展较滞后,2018-2022年旅游产业发展滞后;近十年贵州文体旅产业融合经历了萌芽与探索两个时期,出现由极度失调-轻度失调的发展状态,目前处于由低水准耦合发展层次至过渡耦合发展层次的转变阶段;三大产业中不同产业之间融合发展能力具有一定差距,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综合发展速度高于旅游产业.

    产业融合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度

    土地利用变化对乡村社会文化变迁影响研究——基于安顺镇宁石头寨旅游开发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胡文兰黄菡薇
    38-4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旅游开发建设中的土地利用不仅与当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文化保护与传承密切相关,还牵涉到村落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旅游开发建设会导致土地利用发生变化,其中不乏农业用地转非农用地,引起传统生计模式瓦解,地方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受到冲击,人地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进而反作用于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土地与农业是维持村落生态平衡系统的重要一环,新一轮的乡村旅游开发应以保护耕地与生态环境为基础,充分尊重当地人的主体性,保护地方生态文化系统,实现生态、生产与生活的均衡发展.

    乡村旅游土地利用人地关系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干部职业化新进程研究——基于贵州六盘水X区村干部职业化实践的考察

    刘春燕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村干部职业化在部分地区的推进之路,仍在合理合法、整体能力、管理机制、职业认知的机遇与挑战间不断博弈.脱贫攻坚中村干部职业化一体化、基础性效应凸显了此种管理模式对专项工作的推动作用.要使之继续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势必要厘清职业化的本质和内涵,设定职业化有效稳定运作机制,外促内培中迸发不竭动力,使基层自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持续发轫.

    村干部职业化同向并轨内生动力

    刘禹锡创作民风民俗诗缘由探析

    伍微微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禹锡深受自身遭遇、创作心态、民间歌谣、社会风气等方面的影响,创作的民风民俗诗反映了偏远地区的祭祀活动、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婚姻爱情等多方面的风俗人情,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价值.厚重朴实的风俗传统与亲身经历使其诗与其他文人创作的民歌殊异;优美意境的创造与雅俗语言的兼备使其诗亦与普通民歌有别.

    刘禹锡民风民俗诗歌创作缘由

    汉代舞蹈中的身体美学

    雷昆鹏张定贵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舞蹈是一门以身体为基础的艺术,身体在舞蹈艺术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舞蹈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表达、文化习俗以及思想观念,研究舞蹈背后所展现的身体观念对理解舞蹈艺术之美至关重要.汉代是中国舞蹈史上第一次大发展时期,也是舞蹈理论、实践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通过对汉代舞蹈的考察,发现其呈现出"作为舞蹈表演的身体""作为'礼'之显现的身体"以及"作为生命之显现的身体"的身体美学观.

    汉代舞蹈身体美学舞蹈艺术

    山水与村落:民族生态文化中的生态与空间美学——以镇宁高荡村布依族石板房建筑群为例

    孙凯凯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建筑作为民族生态文化的一部分,不仅承载了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还蕴含着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高荡村石板房建筑群以其独特的选材方式、结构布局,呈现了布依族独特的原初和构造审美倾向,将布依族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和美学观展现给世人,传播了石板房建筑群的自然、精神和空间美学特征与价值,为审视传统民族建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生态美学空间生产理论布依族石板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