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病毒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病毒学报
病毒学报

侯云德

双月刊

1000-8721

bdxb@chinajournal.net.cn

010-63536460

100052

北京西城区迎新街100号

病毒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Vir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登载内容为人与动物病毒、植物病毒、昆虫病毒、噬菌体和病毒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成就,新进展。读者对象为病毒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者以及病毒学的医务工作者。是自然科学的核心期刊。在国外是MEDLINE、MEDLARS数据库,《化学文摘》CA,《生物学文摘》BA等的来源刊,在国内是《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医学文摘》、《中国生物医学文摘》等的来源刊。已经加入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网络。主要栏目有论著、简报、综述、述评、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泉州市2022-2023年新冠病毒Omicron变异株基因组特征及S蛋白突变位点动态分析

    陈晓玲郑丹凤龚彩婷陈韵妍...
    97-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了解泉州市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流行株的基因型别分布及全基因组特征,动态研究S蛋白关键结构域的突变规律.采用纳米孔测序获取2022年3月至2023年6月泉州市新冠病毒监测病例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对数据过滤后的641条优质序列进行基因型别鉴定、序列比对及突变位点统计,通过聚类热图动态分析S蛋白关键结构域的氨基酸突变规律,借助VarEPS系统完成变异对病毒传播和适应性影响评估.监测期间泉州地区流行株均为Omicron变异株,总体呈BA.2-BA.5-XBB谱系顺序更替,与同期全国流行趋势基本一致;核苷酸与氨基酸突变位点数分别为81个(79~84个)、57个(55~62个)且逐步增加;S蛋白RBM区有氨基酸变异更替现象,如G446V到G446S、T478K到T478R/N、F486I/V到F486S/P;近期在非BA.2.75流行期间频繁检出BA.2.75于NTD区的高频突变位点,如W152R、F157L、I210V且有上升趋势;不同时期在Furin裂解点或S2亚基区可检出不同的氨基酸突变,与同期流行株基因型别更替相关.这些氨基酸突变均可一定程度上降低S蛋白与中和抗体的稳定性,但对其与ACE2的结合状态改变不大,多为中性突变.从基因层面开展新冠病毒变异动态监测,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区域基因型别特征及病毒变异进化规律,探索变异对病毒传播和适应性影响,及时预警关键变异.

    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S蛋白氨基酸突变聚类热图

    2020-2022年深圳地区柯萨奇病毒A6的流行病学与分子特征分析

    黄小丽陈龙姚相杰孟君...
    106-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了解COVID-19流行期间(2020-2022年)深圳地区手足口病(Hand,food and mouth disease,HFMD)优势病原体柯萨奇病毒A6(Coxackieviurs A6,CVA6)的流行情况以及其VP1区的分子特征,为有效预防HFMD提供科学依据.2020-2022年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手足口病哨点监测病例样本共1733份.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对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随机挑选分布于不同月份经RT-PCR判定为CVA6阳性的样本共108例进行VP1全长基因序列扩增和测序.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CVA6进行分子系统发育与氨基酸变异分析.1 733份手足口病病例标本中,检出 EV阳性1 627份,总检出率为94.65%(1627/1733);检出 CVA6阳性1 042份,CVA6检出率为60.13%(1042/1 733).2020-2022年各年度HFMD主要病原体均为CVA6,各年的检出率分别为84.62%(341/403)、46.70%(382/818)和62.30%(319/512).基于VP1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表明,2020-2022深圳地区测定的77株CVA6毒株均属于D3a基因型,但处在两个明显不同的进化分支,两个不同进化分支的CVA6毒株之间存在L15P和V173I两个氨基酸差异位点.77株CVA6毒株之间,核苷酸相似性和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1.8%~100%和97.2%~100%,其VP1氨基酸序列出现了 19个(7.20%,19/264)氨基酸多态位点.CVA6是2020-2022年深圳市引起HFMD的主要病原体,在2020年是绝对优势型别.深圳地区流行的CVA6仍然是我国大陆地区主流基因亚型D3a,但是表现出了一定的遗传多样性.

    HFMDCVA6VP1基因分子流行病学

    广西地区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同源重复区基因的比较分析

    童桂香谭红连杨明伟陈福艳...
    115-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广西地区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分子变异特征,选取2010-2019年采自广西沿海地区的120份WSSV阳性凡纳滨对虾(Litopenarus vannamei)样品,进行同源重复区ORF75、ORF94和ORF125基因的扩增和测序,并比较分析其重复单元变化差异(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VNTR)及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结果显示,ORF75 的重复单元(Repeat units,RUs)是 45 bp(RUs-45 bp)和 102 bp(RUs-102 bp),RUs 数目存在 3、4、6、7、8、9 类型,最多的是 6 RUs 型;ORF94 的 RUs 是 54 bp(RUs-54 bp),RUs 数目有0、1、2、3、4、6、8、9、11、12 类型,最多的是 2 RUs 型;ORF125 的 RUs 前两个是 72 bp(RUs-72 bp),第3个之后的RUs为69 bp(RUs-69 bp),RUs有3、5、6、8、9类型,最多的是6 RUs型.SNPs分析结果表明,ORF75的RUs-45 bp的第3、15、30、42、44位存在多态性,RUs-102 bp的第83位存在多态性;ORF94的RUs-54 bp的第48位具有多态性,为G、T或C;ORF125的RUs-72 bp不存在多态性,RUs-69 bp(从第1个到倒数第2个)的第 2、12、19、22、37、40、48、53、60、63位具有多态性,第 2位为 T/C,12 和 22位为 G/T,19位为 G/A,37、40、48、53和63位为A/G,60位为C/T,出现较多的位点是第12、22、37、60、63位,其中第60、63位多态性最为普遍.结果表明,WSSV广西株同源重复区存在较大变异,序列的RUs数目和SNP存在多样性.

    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同源重复区基因序列分析

    2015-2021年宁夏腹泻病例中人星状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袁芳蒯文和曹慜马学平...
    125-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宁夏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研究宁夏地区2015-2021年15家哨点医院腹泻病例中的人星状病毒(Human astrovirus,HAstV)感染状况,流行病学特点和基因特征.对收集的粪便标本,采用Real-time PCR方法筛选出的HAstV阳性标本,进行了回顾性分析.通过逆转录PCR对保存的HAstV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和基因分型,确定宁夏地区HAstV流行的基因型别和遗传进化.2015-2021年共收集腹泻病例标本8586例,HAstV阳性率为5.9%(513例),其中单独HAstV感染293例(占57%),和其它病毒共同感染220例(占42%),共同感染中与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GII组感染最多见,其次是两种以上病毒感染.感染发生在所有年龄组,5岁以下儿童的阳性率最高(8.0%),11-20岁年龄组阳性率最低(1.9%).感染全年发生,一月和六月高发.对保存的168份HAstV单独阳性标本进行测序分析,测序获得94条HAstV基因序列,经鉴定为5种基因型别,分别是HAstV-1、HAstV-2、HAstV-3、HAstV-4、HAstV-5,其中HAstV-1型为最常见的基因型(占61.7%),其次是HAstV-5(占19.1%)和HAstV-4(占15.9%).系统发育分析显示HAstV-1分别属于HAstV-1a和HAstV-1b亚型,HAstV-1a较常见.HAstV-5和HAstV-4分别属于HAstV-5c和HAstV-4c亚型.全人群均可感染星状病毒,但主要受影响为5岁以下儿童.HAstV-1型是宁夏地区流行的主要型别,同时存在HAstV-1a和HAstV-1b、HAstV-4c、HAstV-5c共循环.

    病毒性腹泻星状病毒流行特征基因特征

    人偏肺病毒感染研究进展

    麻粉莲郑丽舒
    13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是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可感染所有人群的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感染后多引起咳嗽、发烧、鼻塞和呼吸短促等症状,在婴幼儿、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等易感人群中可致支气管炎和肺炎等严重疾病.目前HMPV尚无疫苗和特效药物,治疗措施多为对症支持治疗.2023年1月至4月HMPV在美国检出率出现高峰,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病例,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就HMPV病原学特点、流行特点、HMPV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的研究现状进行简单综述,为HMPV感染的科学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人偏肺病毒感染流行特点

    人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谢迪何莲花刘晖李金松...
    140-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诺如病毒(Human norovirus,HuNoV)属于杯状病毒科诺如病毒属,为无包膜单股正链RNA病毒,易发生重组,变异快,传染性强,致病剂量低;人群普遍易感,是全球急性胃肠炎(Acute gastroenteritis,AGE)的主要病因之一.HuNoV感染后,≤5岁儿童和>65岁老年人群中少数人会因大量失水导致电解质紊乱等重症,甚至死亡.HuNoV还易在封闭和/或半封闭人群拥挤的场所引起AGE暴发;新的变异株或/和型别出现,会导致暴发事件大幅升高,甚至出现大流行.因此,HuNoV导致了沉重的疾病负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本文综述了全球HuNoV AGE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还从宿主、病毒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综述了当前影响HuNoV AGE流行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为HuNoV AGE的防控提供支撑.

    人诺如病毒急性胃肠炎流行特征影响因素

    新冠RNA疫苗研究进展

    赵小蒙尹一凡林敏汪晨...
    15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冠疫情使得RNA疫苗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依据RNA分子形式的不同将RNA疫苗分为三种类型:非复制型传统mRNA疫苗、环状RNA疫苗和自复制型RNA疫苗,并对其技术特点及在新冠病毒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新冠病毒mRNA疫苗环状RNA疫苗自复制型RNA疫苗

    外泌体参与新冠病毒感染的机制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鲁丹方一泰罗德炎王慧...
    160-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COVID-19是一种广泛流行的烈性传染病,具有很高的病死率,给全球公共卫生系统造成了严重危机.外泌体是一种由活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携带亲本细胞的脂质、蛋白质及遗传物质至受体细胞,参与机体的信号传递、信息交流.在SARS-CoV-2感染的病理过程中,外泌体通过内吞途径或在相关分子的作用下参与感染,进而调节机体的生理或病理状态.外泌体具有高稳定性、低免疫原性、高生物相容性以及能够顺利通过组织屏障等优点.作为"分子载体",外泌体可以递送SARS-CoV-2病毒相关信息分子,用于COVID-19的疾病诊断;作为"递送载体",外泌体能够携带脂质、核酸、蛋白及药物至体内.因此,外泌体常用于COVID-19治疗药物与疫苗的制备.现就外泌体如何参与SARS-CoV-2感染以及外泌体与COVID-19的诊断、治疗及预防作一综述.

    SARS-CoV-2外泌体诊断治疗预防

    猴痘病毒的研究进展概述

    王雪琛李涛王慧王凤雪...
    169-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疾病.猴痘病毒因1958年从带有痘疹的食蟹猴体内分离出而得名.20世纪猴痘病毒多分布于非洲中、西部的热带雨林地区.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贸易及人口流通的增加,猴痘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流行并造成人际间快速传播,造成其他非流行猴痘国家迅速暴发猴痘疫情.猴痘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更对全球猴痘疫情的防控提出挑战.本文就猴痘病毒的流行病学、生物学特性、将猴痘病毒应用于不同动物模拟研究猴痘病毒学、免疫学与病理学机制而建立的实验动物模型及疫苗和药物的预防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为积极防范猴痘疫情、加快研发出特异性针对猴痘的疫苗或药物提供帮助.

    猴痘猴痘病毒人兽共患疾病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措施

    SFTSV介导的固有免疫应答及其通过抑制宿主蛋白泛素化修饰实现免疫逃逸的调控机制

    王佳敏时小双杨诗寒金宁一...
    183-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感染可造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SFTS 重症患者大多与 SFTSV 引起非正常的固有固有免疫反应所导致的细胞因子风暴有关.这些早期固有固有免疫反应包括多种炎症和抗病毒基因的表达,并激活随后的固有固有免疫反应和适应性免疫.感染细胞的早期固有固有免疫反应是由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接头蛋白、激酶和转录因子组成的细胞内信号通路所介导的.这些途径受复杂的翻译后修饰网络的严格调节,其中大量的泛素化酶和去泛素化酶使这些修饰可逆且高度动态.这些酶的调控作用可以增强固有免疫反应以抵抗病原体的入侵,也可以抑制其过度活化以避免病理性免疫反应.本文综述了SFTSV引起的早期固有免疫信号通路及其复杂调控机制,为后续针对SFTSV的药物开发和免疫病理学提供了基础.

    新型布尼亚病毒固有免疫IFN-Ⅰ型信号通路泛素化去泛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