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病毒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病毒学报
病毒学报

侯云德

双月刊

1000-8721

bdxb@chinajournal.net.cn

010-63536460

100052

北京西城区迎新街100号

病毒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Vir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登载内容为人与动物病毒、植物病毒、昆虫病毒、噬菌体和病毒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新成就,新进展。读者对象为病毒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者以及病毒学的医务工作者。是自然科学的核心期刊。在国外是MEDLINE、MEDLARS数据库,《化学文摘》CA,《生物学文摘》BA等的来源刊,在国内是《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医学文摘》、《中国生物医学文摘》等的来源刊。已经加入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网络。主要栏目有论著、简报、综述、述评、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在宿主与病原体蛋白质互作预测中的应用进展

    任碧燕刘璐舒坤贤曾垂省...
    1121-1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宿主与病原体之间的蛋白质-蛋白质互作(Host-pathogen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HP-PPI)是病原体感染宿主的关键分子事件,准确识别HP-PPI对于理解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病原体的致病机制,以及研发抗感染药物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蛋白质互作实验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宿主与病原体互作研究中的应用,积累了大量的HP-PPI数据,于是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在HP-PPI预测研究领域中脱颖而出.本文综述了人工智能方法在HP-PPI预测研究领域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了基于人工智能方法识别HP-PPI的任务流程,总结了收录HP-PPI数据的常用数据库;然后重点对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两大类人工智能方法在HP-PPI预测研究领域中的应用进行分类归纳,介绍了部分经典算法模型的基本原理、特征选择和模型评估结果等;最后,分析了人工智能方法预测HP-PPI面临的问题及挑战,以期为宿主与病原体互作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思路和参考.

    宿主-病原体互作蛋白质-蛋白质互作机器学习深度学习

    循环miRNAs在COVID-19并发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马明仁焦丕奇刘明浩王昱喆...
    1137-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对全球医疗救治体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尽管当前疫情传播得到有效控制,但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并发症以及"长新冠综合征"给健康带来的负面效应仍不容忽视,尤其是心血管循环系统更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易感的靶器官.微小RNA是调节重要生物学进程的内源性小分子单链非编码RNA,已证实微小RNA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循环微小RNA差异表达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发心血管系统疾病密切相关,然而循环微小RNA在疾病病理进展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文综述了循环微小RNA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发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同时对基于循环微小RNA为靶点的诊疗策略进行展望,以期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发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微小RNA循环miRNA新型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心血管系统疾病

    新型冠状病毒刺突蛋白变异研究进展

    张万菊张靖翊袁芳吴寰宇...
    1151-1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从发现到现在已流行4年,新冠病毒感染不但造成人类健康问题,也给公共卫生和医疗系统造成了严重负担,社会影响深刻.早期研发的新冠病毒疫苗非常有效,然而,随着新冠病毒在人群间不断流行,新冠病毒在不停地快速演变,在过去三年中,多种新冠病毒变种同时在全球范围传播交替流行.如今,新兴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谱系通过点突变和重组突变正在快速产生替代品,从而逃脱针对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刺突(Spike)蛋白作为主要诱导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的抗原,对其变异进化特征的绘制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不但有助于我们理解新冠病毒抗原是如何进化,也能为不同新冠病毒变异谱系是否发生免疫逃逸进行评估与预测.将重点关注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进化变异及其改变后带来的生物学特性的改变.

    新型冠状病毒刺突蛋白变异

    EB病毒感染对儿童机体免疫应答影响的研究进展

    张宇婧郭旭冉郑海涛刘玲玲...
    1159-1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在世界范围内常见,人群普遍易感,在我国主要影响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多数儿童感染EB病毒后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但仍有少部分患儿发展成严重的非肿瘤性疾病,如慢性活动性EBV感染和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预后不良,给患儿家长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在原发性EB病毒感染后,机体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固有免疫识别病毒后通过分泌细胞因子直接发挥抗EB病毒作用,细胞免疫通过减少病毒载量和消除感染细胞在控制感染中起关键作用.然而,该病毒可以逃逸机体免疫系统,以潜伏感染的形式贮存于记忆性B细胞中,使机体处于终身携带病毒状态,当机体免疫低下或功能障碍时,病毒可重新激活导致一系列严重疾病.目前,EB病毒感染对儿童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尚未完全阐明,儿童EBV相关性疾病的免疫特征尚不明确.研究EB病毒引起的机体免疫应答,开发设计更有效的免疫学疗法和疫苗是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EB病毒感染免疫应答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噬血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甲型肝炎病毒流行病学及诊断方法进展

    王莹莹李盛张碟
    1168-1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感染引起的,HAV的唯一宿主是人.甲型肝炎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不会变成慢性疾病,肝衰竭发生率不到1%.甲型肝炎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本文总结了HAV感染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等,有助于进一步探讨HAV检测的新方法,以防止或减少HAV的传染与危害.

    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Avirus,HAV)肝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

    HIV潜伏库形成与维持机制的研究进展

    易立政邓博文张清燕桑锋...
    1173-1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后,虽然抗逆转录病毒疗法(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可有效控制病毒复制,却无法彻底清除HIV,这主要是由于潜伏病毒库的存在.HIV潜伏库是目前治愈HIV感染的主要挑战,其形成及维持机制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本文从HIV RNA代谢角度探讨HIV潜伏库的形成机制、从细胞克隆扩增方面分析HIV潜伏库的维持机制,并对HIV RNA代谢和克隆扩增途径治愈HIV潜伏库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根除潜伏病毒提供新思路.

    HIV潜伏病毒库RNA代谢克隆扩增维持机制

    ZBP1与病原感染免疫调控研究进展

    王蓉蓉郭炜婷田传文于任...
    1180-1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天免疫的核心是细胞质和膜相关受体对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的感知.由于感染或细胞损伤衍生的核酸,暴露在细胞质中时都会引起免疫反应.除了经典的RNA传感机制,DNA传感系统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其中,Z-DNA结合蛋白1(ZBP1)是一种新发现的胞质核酸免疫传感器,以正反馈的方式与宿主I型IFN信号相互调节,放大先天免疫信号.ZBP1还通过特殊的结构域与异常积累的Z型核酸特异性结合,激发坏死性凋亡,促进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以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在天然免疫应答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本综述总结了目前ZBP1蛋白参与的生理、病理作用,并着重阐述ZBP1在抵抗病原侵袭中的引起的保护性和病理性免疫调控作用,旨在为该蛋白未来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新思路.

    ZBP1Z型核酸坏死性凋亡天然免疫

    猪圆环病毒3型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王妍黄焮榆吴桂莹吴婉萍...
    1191-1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猪圆环病毒3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3,PCV3)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病毒,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给世界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流行病学研究表明,PCV3的主要宿主有家猪和野猪,主要通过垂直和水平传播两条途径感染其他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感染后会导致猪呼吸、消化等多系统炎症和免疫、繁殖系统障碍,甚至引起混合感染、继发感染等.近年来,国内外多个地区陆续报道PCV3感染,而且自2015年开始呈逐年增长趋势,为了有效控制PCV3的流行,本文着重对PCV3的易感宿主、传播途径、流行病学发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后续监测PCV3优势毒株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子流行病学的动态变化等研究提供参考.

    猪圆环病毒3型易感动物传播途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猪圆环病毒3型反向遗传研究进展

    邵丽娜罗郑徐通张乐宜...
    1202-1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猪圆环病毒 3型(Porcine circovirus 3,PCV3)是与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Porcine dermatitis and nephropathy syndrome,PDNS)、生殖衰竭和多系统炎症等临床症状相关的病原体,对养猪业构成严重威胁.然而,一直以来,因PCV3分离较为困难等原因,其发病和致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近年来,一些研究者成功地利用反向遗传操作系统拯救出PCV3,并初步揭示了其生物学特性.尽管如此,PCV3的致病机制仍未被完全阐明.本文综述了反向遗传技术在PCV3研究中的应用和进展,旨在为深入研究PCV3的致病机制、防控和疫苗研发等提供研究参考和新的思路.

    病毒感染猪圆环病毒3型机制反向遗传病毒拯救

    《病毒学报》征稿简则(2018年12月25日修订)

    后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