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车辆与动力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车辆与动力技术
车辆与动力技术

项昌乐

季刊

1009-4687

010-68911172、83808601

100081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5号北京理工大学

车辆与动力技术/Journal Vehicle & Power Techn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兵工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试验研究、性能研究、设计与计算、强度与可靠性、结构分析、噪声与振动、工艺与材料、电控技术、增压技术、排放与环保、实践研究和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改进CNN-LSTM模型的滚动轴承剩余寿命预测方法

    韩允童王靖岳侯兴达李雪萍...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使用卷积层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和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模型对滚动轴承剩余寿命预测时,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会受到实验参数的影响.为此,提出了一种使用鲸鱼优化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干预,降低参数调试复杂性的方法.首先,选用相关性、单调性、鲁棒性3种特征评价指标和相似相关系数对特征加权排序,建立特征筛选体系;其次,采用CNN-LSTM基本结构,通过内嵌鲸鱼算法进行参数寻优;最后,采用PHM2012滚动轴承数据集,实现轴承的剩余寿命预测,验证了改进后模型的预测性能更优.

    滚动轴承CNN-LSTM剩余寿命预测鲸鱼算法

    基于虚拟样机的某多轴车辆制动轴荷特性分析

    范婧周伟徐晓曦杨立煜...
    7-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中对某多轴单纵臂车辆的行动部分进行了虚拟样机建模,依据总体任务指标及相关法规对其进行了不同制动强度工况下的制动过程仿真.通过对仿真结果的综合比较,分析得到了各轴在不同制动强度下轴荷动态分布特性,为车辆行动部件及车体的结构强度校核设计,以及各轴制动力的匹配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多轴车辆单纵臂制动仿真轴荷分布

    基于预瞄前馈的半主动悬架滑模控制

    张家浩王铁
    12-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悬架系统的性能优劣影响着汽车的平顺性,为提高悬架系统性能,选用半主动悬架替换传统的平顺性不足的被动悬架,以簧载位移和簧载加速度作为评价指标,提出一种包含预瞄控制、模糊控制和滑模控制的混合控制策略,结合卡尔曼状态观测器,通过建立二自由度半主动悬架模型对所设计的控制策略进行验证分析.仿真结果表明,与被动悬架相比,在所建立的路面模型下行驶时车身簧载位移能够及时跟踪到期望值,车身簧载加速度均方根值降低了 12.6%,改善了汽车平顺性.

    半主动悬架模糊预瞄前馈滑模

    惯性质量对2-leg并联机构馈能悬架振型及幅频特性的影响机理

    张校锋邓富昌姜智超莫家业...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惯性质量对2-leg并联机构馈能悬架系统振型及幅频特性的影响机理,进行了模型架构、系统振型及幅频特性的理论推导和仿真分析.其中,模型架构中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惯性质量的理论推导及线性化等效问题,为研究惯性质量对悬架系统振型及幅频特性的影响机理做铺垫.并提出惯性质量变比系数的概念,将惯性质量转化为线性化变量,从而量化分析惯性质量对系统振型及幅频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惯性质量对系统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从振型角度分析,惯性质量使得2-leg并联机构馈能悬架系统共振频率提前,随惯性质量变比系数增大,车身振动幅值增大.从幅频特性角度分析,随惯性质量变比系数的增大,车身垂向加速度及悬架动挠度幅频特性函数均在第二个波峰后出现明显差异,车身振动加剧,悬架动挠度振动减小.结合加权法与Matlab+Isight联合仿真可知:通过合理设计2-leg馈能悬架的结构将惯性质量变比系数控制在0.58时,车身振动与车轮振动的加权叠加和最小,隔振效果最佳.

    并联机构馈能悬架惯性质量振型幅频特性影响机理

    知识驱动的驱动桥零部件智能设计

    刘刚周秋忠
    27-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当前驱动桥零部件设计过程复杂、设计知识与用户特征重用较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知识系统流程驱动的智能设计方法.首先,整理分析驱动桥的设计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流程并应用流程定制系统进行可视化定制表达;然后,根据各零件的特征组成进行特征开发,基于二次开发技术创建面向用户的智能参数化特征;并根据各零件之间的位置与尺寸关系,构建参数化骨架模型;最后,以系统输出的尺寸参数驱动特征和骨架模型,根据骨架模型的定位基准进行特征建模,实现三维模型的快速智能化设计.对非贯通式驱动桥的设计进行研究,实践表明,采用知识驱动的流程定制系统结合骨架模型与二次开发构建的智能参数化特征,能够清晰地表明设计过程,大量缩短设计周期与建模时间,提高设计效率.

    知识工程流程定制参数化设计二次开发

    基于预瞄时间自调整控制智能车辆横向轨迹跟踪研究

    郭子奇张昕马昕池张宏远...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了一种基于预瞄时间自调整控制的四轮转向(4ws)智能车辆横向轨迹跟踪算法.针对轨迹跟踪精度问题,建立了预瞄时间自调整控制驾驶员模型,调整预瞄时间,采用滑模控制对前轮进行控制.针对跟踪过程中行驶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后轮转向采用横摆角速度反馈控制策略.在Carsim与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下进行单移线工况下的仿真,仿真结果表明:预瞄时间自调整控制在低速时的跟踪精度比固定预瞄时间控制提升55%,高速时提升5%.后轮转向采用横摆角速度反馈控制的质心侧偏角比采用前馈控制在低速时减小了 21%,高速时减少了 54%,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算法,提高了转向过程中的行驶稳定性和横向轨迹跟踪能力.

    四轮转向预瞄时间自调整反馈控制横向轨迹跟踪

    SUV应急转向操作对骑行者头部损伤影响研究

    杨苓王欣刘卓异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EB骑行者与应急转向操作的SUV侧面碰撞事故中骑行者头部损伤影响,利用MADYMO软件建立SUV与EB/骑行者的事故碰撞模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计算机仿真实验,对碰撞事故中不同SUV应急转向角、SUV车速、EB车速对骑行者头部损伤的影响展开研究.结果表明:SUV应急转向操作过度会导致SUV产生侧滑;无侧滑工况的SUV,骑行者头部HIC值随SUV应急转向角的扩大而降低;有侧滑工况的SUV,骑行者头部HIC值随SUV应急转向角的扩大而急剧升高;且侧滑工况随SUV车速的提高而变得愈加严重、引发侧滑所对应的SUV应急转向角也随之缩小;骑行者头部HIC值随SUV车速、EB车速的提高而升高;SUV应急转向操作过度会导致骑行者头部HIC值急剧升高,是非常危险的工况.

    骑行者头部损伤SUV-EB侧面碰撞应急转向操作侧滑

    水陆无人两栖车环境感知技术综述

    王野司璐璐陈慧岩席军强...
    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陆两栖车无人化对无人作战体系的发展与完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环境感知技术是两栖车无人化的关键技术之一.文中综述了两栖车传感器的应用方案以及两栖车感知技术的分类特点,并且针对两栖车水上感知及水陆过渡区域分析了环境感知的关键技术,最后展望了水陆无人两栖车环境感知技术的发展方向.

    水陆两栖车辆环境感知水上感知技术

    国内外可载人陆空两栖平台发展趋势研究

    阮新建康忠王美靖张孟杰...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调研了国内外可载人陆空两栖平台产品现状,对现有可载人陆空平台的技术特点、结构原理、性能参数进行了说明.提炼了可载人陆空平台的关键技术特征,并做了分类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小吨位(0.5 t)、多旋翼、电动化是目前两栖平台的主要发展趋势;总结了陆空平台关键技术,包含两栖功能快速转换技术、飞行器总体设计技术、轻量化技术、飞行控制技术、动力与能源技术.

    陆空两栖平台飞行汽车发展趋势

    《车辆与动力技术》征稿简则

    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