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郑毅

双月刊

1009-5101

bhdxxb@sina.com

0432-64682622

132033

吉林市吉林大街15号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Beihua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北华大学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它以反映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术研究成果、培养人才、推动科学发展为使命。所发表的学术成果力争带有创见性、前沿性和现实性。本刊由学校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组成编委会,对学报的办刊方向、宗旨与质量进行审定。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外华文学校的多维功能及其实现进路

    李宝贵李慧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外华文学校作为海外华文教育的主要阵地,在传承传播中华语言文化、增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海外华文学校的多维性价值功用可分为核心功能和拓展功能.核心功能即华语教育教学、中华文化传承传播功能;拓展功能包括服务当地社区、助推国际交流、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完备的华文教育体系,实现跨越空间的文化共情,主动融入住在国主流社会,多维度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充分释放华语的经济价值,是确保海外华文学校多维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有力保障.

    华文教育海外华文学校中华语言文化传播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海外本土中文教师教育路径探索——以中外协作项目及孔子学院为例

    郭鹏钱海乔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外本土中文教师是中华语言文化走出去进程中由对外传播发展到本土自传播的重要力量.新形势下亟须创新本土中文教师教育工作,促进国际中文教育教师资源的全球优化供给,以完善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中文教育服务及治理体系.具体可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扎根本土,稳步扩展,依托本土资源和条件,以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参与本土中文教师队伍的培养;二是掌握需求,精准助力,根据各国各地区对中文教师的具体要求,开发有针对性的本土中文教师培养模式;三是完善标准,提升质量,在深入研究各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基础上,从宏观到微观的不同层面完善中文教师教育的标准;四是面向基础,兼顾高端,从海外中文人才的实际需要出发,对中文教育目标与类型进行专业细分;五是技术引领,主导变革,充分利用新形势、新技术,在"人工智能+教育"新潮流中扩大中文教师教育的资源供给,创新中文教师教育的方式方法.

    国际中文教育海外本土教师师资培养

    犹疑不决:从解密档案观察1949-1950年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决策过程——兼及冷战国际史档案的收集策略

    高嘉懿姚百慧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已有的讨论虽然分析了印度支那问题对1949-1950年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决策的影响,但尚未明确解答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何时、在什么情况下正式提出的以及法国为何要搁置承认两个问题.通过综合分析法国外交部的文件和部长会议记录,能够发现法国政府是于1950年1月初计划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推动该决策出台的直接原因是英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1950年4月之后,法国主要考虑了美国的施压、中苏关系日趋紧密、英国承认后却未获取好处等因素,决定长期搁置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国承认中国问题的决策过程体现出的犹疑不决、软弱无力,反映出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外交特点.这一案例说明,了解一国的政治体制和行政机构、具体的馆藏情况,挑选关键的档案等,有助于在浩如烟海的档案资料中找到自己的研究资料.

    中法关系史料学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法国外交部

    甲骨文"田"人身份及相关问题研究

    马盼盼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宾组军事卜辞《合集》6057记录有土方侵犯商王朝势力范围的史实,其中有"侵田几人"这样的表述.以往多将此中的"田"解释为田地,"田几人"指几人之田,"侵田几人"意思就是侵犯多少人之田.商代甲骨文及西周早期金文中均未见以"人"为量词修饰"田"者,反倒是金文中常见"田几田"这样的表述.结合甲骨文中"人几人""刍几人"之"人""刍"指某种身份之人,则"田几人"中之"田"也当是指一种身份."示某田"之"示"或可读为"寘",为将田人安置在某地的意思."田"所反映的是商王朝领土扩张的一种方式.

    甲骨文军事卜辞示(至來)田领土扩张

    人工智能研究进路及其整合的通用智能机制启示

    王天恩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迄今为止,就类人智能意义上的通用人工智能核心机制而言,还没有形成真正可行的研究进路,但从信息层次可以清楚地看到,现有人工智能研究进路及其整合却都有程度不同的通用智能机制启示.符号主义进路主要涉及通用人工智能的机器机制基础,其启示主要是人类知识的符号表征和运演等在通用人工智能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联结主义进路的启示主要在于智能体内部关系在人工智能中的地位,涉及基于内部结构的解释机制基础的重要性和局限;行为主义进路的启示主要涉及诠释及其与解释之间的具体关系机制;而人工智能研究进路整合的启示则是解释和诠释构成的双向循环理解.

    人工智能信息通用智能机制符号主义联结主义行为主义

    人工智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理论逻辑探析——基于马克思的"一般智力"概念

    齐志远
    4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由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创新发展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人工智能作为一种颠覆性信息技术,是信息化的"一般智力",推动着现代生产方式的智能化转型,也推动着其他颠覆性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具有"元生产力"的属性.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一般智力"的相互叠加使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得到发挥,劳动工具的自动化和物流运转的无人化形成智能生产体系,劳动对象的数据化使劳动者对物质资料的认识、控制和改造能力得到强化,生产力三要素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生产力本身也正在发生质的变化.新质生产力的彻底形成将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奠定物质基础.

    人工智慧新质生产力一般智力信息化

    想象装置理论建构

    吴岩陈发祥周融荣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理论和大算力思想的普及,让哲学史中多种不同的有关想象力的观点得以被综合吸纳,继而建构出多层次、多结构、多样态共同参与的想象活动图景.基于此,我们提出想象装置理论.想象装置理论认为,想象是发生在人类身体上多个不同层次且目标一致的活动,这些活动的目标就是让人类的认知超越当前的存在,让不在场变成在场,这一切都被一种虚拟的想象装置所涵盖.想象装置由资源供给器、想象发生器和想象表达器构成.资源供给器把不同层次、不同认知单元、不同样态的表征资源向想象发生器进行输送;想象发生器通过对想象规则的调用操作表征资源,生成想象的成果;想象表达器则对生成的新想象进行多模态的表达.想象装置的产生是先天的生物学基础与后天经验交互作用的结果.想象的结果跟推理结果的差异在于,想象的结果是启发性的而非结论性的.想象的过程是动态的和对外作用的.文章还给出了测度想象的三个理论公式.

    想象想象装置理论生成器供给器表达器

    从科幻小说看创造性想象中的身体图式

    王晓华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智能时代已经到来的今天,创造性想象的意义日益凸显.它不仅能够引导我们把握未来,还有助于人类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各种危机).恰在这样的语境中,人类发现自己对其所知甚少.大部分有关创造性想象的言说停留在描述性阶段,很多研究者都止步于其外围而未入乎其中.为了更好地运用想象、开发想象力,就必须研究创造性想象的结构-机制.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逐渐发现了内蕴于创造性想象过程中的身体图式:(1)想象意味着身体的自我投射,亦即身体于虚践中前行到未来,创造相应的将在;(2)创造性想象是一种生产盈余的活动,但其主体仍是身体(当然可能是变形了的身体);在其展开的过程中,"身体—在—世界中"是最基本的生存论结构.如果结合科幻小说的创作机制,上述事实会更加清晰地绽露.作为一种以未来为指向的文学创作,科幻小说的作者必须细致地想象人类身体与其他存在者的关系.如此被想象出的世界具有"乌托邦的肉性"(Utopian corporeality),折射出起支配作用的身体图式.

    科幻小说创造性想象身体图式智能社会

    从"认知"到"未知":康德想象力理论的建构性启示

    冯原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性的想象根植于科学革命与启蒙传统,是系统性认知不可或缺的构成.近现代哲学一方面质疑想象带来的幻相与谬误,另一方面认可想象与感性、直观、艺术表达的深层关联.康德哲学系统定位了想象之于认知领域的先天官能性运作.先验感性的时空条件为知性领域划界,构成想象对客观感性进行综合的经验体系.想象亦构成知性认识的源始来源,尤其能自发地通过生产性的想象力建构认知规定性.鉴赏判断的普遍可传达性由想象与知性的"自由和谐"关系决定.崇高判断则展示想象对于知性与自然领域的超越性与总体诉求.不同于理性的先验幻相,想象的超越性暗示了其能以"可能世界"的形式,不断勾勒包含"未知"与"矛盾"的知识体系.康德之后,想象与认知的关系构成哲学阐发自然界与人工技术的隐线.非人类中心主义、科幻研究、对科学创造与科学想象的研究,正通过反思与继承康德,重新梳理想象之于认知建构的深层力量.

    想象现代性科学想象想象与认知康德哲学科幻研究

    税收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逻辑、实践路径与人类贡献

    付志宇马金华
    8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属于"迟发"现代化类型,面对殖民掠夺、资源短缺、人口矛盾以及要素排列混乱等后发劣势,中国立足本土制度规则与要素支持系统,通过税收等手段的综合利用,成功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以税收为手段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旨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税收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又助力精神文明建设,形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价值体系.将环境税、资源税等融入自然资源保护政策,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方式.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税收体系,维护多边主义的全球税收治理,形成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国际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税收治理模式,避免了"迟发"现代化国家在复制西方模式时可能出现的"水土不服"现象,具有理论和实践原创性贡献,开辟了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税收治理新形态.

    税收中国式现代化税收治理模式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