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编辑之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编辑之友
编辑之友

康宏

月刊

1003-6687

bianjizhiyou@126.com

0351-4956011/4922194

030012

山西省太原市建设南路21号出版大厦

编辑之友/Journal Editors' Friend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创办最早的编辑专业杂志,是中文新闻出版类核心期刊,以“探索出版规律,引领出版潮流”为宗旨,以前瞻、深刻、务实,形象为特征,连续多年被评为山西一级期刊,华北地区优秀期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看阅读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趋势

    徐升国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对二十余年来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以手机移动阅读为主体的数字阅读迅速发展,对纸质书报刊阅读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数字化时代,阅读越来越成为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和社会化链接为特征的活动,人工智能、量化自我和脑机接口等技术在改变阅读的同时,也在改变人自身.面向未来,出版业和阅读行业需要基于阅读特点变化趋势,持续深化对阅读的认知和理解,创新阅读服务模式,更好地迎接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数字阅读手机阅读智能阅读

    "全民阅读"概念史考析——基于知识建构、制度演进、文明交融三重脉络

    吴赟
    1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对知识建构、制度演进、文明交融三重脉络中的"全民阅读"概念史予以深度考析.通过研究,有三方面发现:其一,在出版学"意义之网"中,"全民阅读"是一个连接诸多节点的重要纽带,这一标识性概念反映了中国的经验和价值,具有特定的中国内涵,为出版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新的知识增量;其二,"全民阅读"概念的"制度化"进程,折射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探索经验和社会理念、文化生态之变化,体现了"全民阅读"概念在中国经历的政策化乃至观念化的过程;其三,"全民阅读"是一个已经在中国社会被普遍接受并形成相当话语力量、反映本土经验和价值、深入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的标识性概念.归纳而言,这一概念具有三方面的特征:兼具国际性和本土化两重属性;立足本土实践经验,反映本土社会事实;根植本土阅读文化,反映本土阅读价值观念.

    全民阅读概念史知识建构制度演进文明交融

    再造传统:Z世代的"新国潮"传播及其文化价值重构

    曾一果梁思璇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面向过去"的传统文化不断受到消费文化和流行文化等的冲击,其传播、传承与保护面临困境.特别是在Z世代青年群体中,传统文化的认同面临挑战.如何在时代发展语境中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是迫在眉睫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新国潮"的流行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与实践范式.在数字平台中,Z世代通过多样的文化实践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参与式传播和创造性转化,在重构"新国潮"文化价值的同时,也革新了传统文化的当代言说方式.

    Z世代"新国潮"传统文化文化实践认同重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青年传播实践——基于B站视频和弹幕的计算传播分析

    刘鸣筝梅凯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青年亚文化的特殊聚集地和视频社交平台的典型代表,B站这一二次元视频文化社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产与传播构建了全新的文化场域.在这一场域内,青年俨然成为赓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力军.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渐趋产生主体叠合的外部表征.一方面,青年作为文化生产者,积极组接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符号,以后喻文化科普和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构成逻辑,并通过"我们叙事"激发青年群体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青年作为消费者,主动借用二次元的圈层表达为优秀传统文化增添青年色彩,并以高度的情感满足和互动仪式展演共同构建中国青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体.B站构设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生产空间给予了青年群体全新的角色分配,同时也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共创,营造风清气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传播空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青年生产消费文化认同计算传播

    欢欣与隐忧:论新时代自媒空间内的国学传承

    卓雅
    39-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层面知识体系的国学的传播,随着媒介技术和媒介环境的变革,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生的自媒空间.新空间内的国学传播充分体现了自媒体贯通、分化、自主的特性,呈现出勃勃生机.而国学传承不是简单的国学传播,传承包含着传播和继承,前者是实践行为,后者是理想效果.新时代国学传承的理想效果应该是达成"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一种建构性继承.自媒空间内国学传播样态十分具有迷惑性,需要对其进行新思考和冷思考,从本体外延、传播模式、传播主体、内容文本四方面厘清其与新时代之前传统媒介空间内国学传播的不同之处,指出繁荣表象下掩盖的逻辑悖论,设计能够真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自媒传播模式,从而实现国学的理想传承.

    新时代国学传承自媒传播

    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价值归路和实践进路

    张丽娟熊念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作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键组成部分,出版业如何迈向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出版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与实践指南,丰富了出版业发展的理论体系,更为出版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开展新质生产力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和把握出版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为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和实践指导.出版界需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对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内涵和作用,紧扣"新""质""生产力"这三个核心要素,关注发展动力、效率和质量的变革,将出版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及三者优化组合布局作为发展的关键点,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加快转变出版业的生产经营模式,提升其整体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锚定建成文化强国的目标和任务,踔厉奋发,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推动出版业向更高质量目标迈进.

    新质生产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数智化

    融中外之智:汉学家传媒角色赋能助力中国出版"走出去"的价值阐释

    李佳徐宝锋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学家群体的加入极大促进了中国出版的国际化发展与本土化建设.由中国主导的诸多国际出版合作机制激发汉学家的传播主动性与传媒角色赋能,促使该群体在中国出版国际传播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愈加突出,在中国主题图书的选题策划、内容编辑、专业化出版,以及中国主题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全面阐释这一群体独特的、多元化的国际传媒角色,对中国出版"走出去"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具有重要价值.

    汉学家出版"走出去"中国主题图书国际传播

    影像—屏幕—媒介:媒体都市"三位一体"文化的分析

    秦红雨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媒介技术日益渗透进都市空间,都市的影像化趋势逐渐加剧,屏幕社会逐渐显形,传统的人与空间互动的"人—地"关系,在媒介语境下变成"人—媒介—城市"的新型关系,媒体都市展现出影像化、屏幕化、媒介化的特征.因此,文章认为需在把握影像、屏幕、媒介"三位一体"的基础上,思考媒体都市的物质性、文化性和互动性,思考都市空间关系和社会结构,思考媒体都市文化更加繁复的未来.

    媒介化影像化屏幕化媒体都市空间

    非理性何以"可见":交往革命的心理转向与日常现实的媒介再造

    张铁云李文洁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传统媒体时代,人类社会整体上处于机构化运行状态,理性逻辑规制着各种元素的出场、组合调配与再生产,欲望、情感以及信念等非理性因素在传播实践中被迫"让渡".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全方位沉降以及赋权/赋能的重要机制,激活了无穷无尽的个体和社会要素,创设出一种新的社会交往场景,人们更重视使用媒介时的情感体验和感性互动.趣缘链接和关系认同的内在装置,使社交媒体的空间生产从一开始便铺展于非理性逻辑,感性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和存在方式越发可见.这一现象,既明证了交往革命牵引于社会化媒体的属性偏好,也宣告了理性主义哲学在奔波千年之后必须重新回到存在本身,观照人的非理性和感性实践.基于此,文章结合媒介学相关知识,围绕交往革命的心理转向及其生成机制展开论述.

    非理性交往革命理性逻辑媒介化建构感性实践

    信息哲学视域下的智能传播研究——一种理论补足框架的提出及其演进规律探析

    赵静宜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是连接传播学与信息学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未来数字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由于智能技术的有效驱动,原本分裂的信息学科与传播学科之间的沟壑正在日益缩小,走向融合.在信息哲学相关理论的观照下,智能传播研究框架可以分为智能传播流程研究、智能传播控制研究、智能传播效应研究以及智能传播主体研究,且在原有传播学理论基础之上,展现出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研究范式的理论张力.同时,基于信息进化理论,媒介技术发展与人类信息需求组成的"技术—需求"范式是人类媒介信息传播系统演进的根本逻辑,而未来智能传播将在"复杂技术—价值需求"的指引下,追求人类信息传播实践与其他社会系统之间的协同发展.

    信息哲学视域智能传播"技术—需求"范式信息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