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杨远婴

双月刊

1002-6142

xuebaobfa@bfa.edu.cn

010-82283412

100088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4号《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编辑部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为我国唯一的电影专业高等学院的学报,也是唯一的集电影高等教育与电影理论研究为一体的电影专业理论刊物,其办刊宗旨,注意反映学院教师的教学及学术研究成果,注意追踪反映国内外影视最新创作动态及研究动态,把学报办成国内在知名度和学术水准方面最有影响、对业内人士最具参考价值的电影创作研究与理论刊物之一。力争产生重要的国际影响,始终保持浓厚的时代气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AI图像与生成媒介:关于当下革命的若干笔记

    列夫·马诺维奇张昊博
    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术在视觉媒介领域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学界从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等多个维度对艺术存在的重新审视.生成式AI利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在大型数据集上进行训练,并根据用户输入的指令自动生成美学风格多样化的"艺术作品".然而,这一自动机制在丰富人类艺术创作与表达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文化域的关键问题:生成式AI是对数据集中的艺术作品的简单复制或模仿,还是复杂创新与超越?生成式AI与人类的艺术创造力之间是否有相似之处?这些问题亟待深入探讨.本文回顾了AI、视觉媒介与艺术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其中存在的接续性关系,旨在分析生成式AI在当代视觉媒介、艺术与文化当中的引发的艺术革命.

    生成式AIAI图像视觉媒介生成媒介

    图像媒介与颜色理论的历史生成——摄影术、水彩与数字图像

    朱恬骅
    14-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维特根斯坦《关于颜色的评论》中引入的"白色透明玻璃"问题,展现了"现象学时期"以来维特根斯坦对摄影术的哲学征用,并通过"类比的崩溃"提示颜色概念的逻辑同图像媒介存在依赖关系.作为维特根斯坦参照的对象,歌德颜色学说同样深受图像媒介的影响,其对牛顿光学的反对,依据在于伦格等浪漫派画家对水彩绘画的研究.这组对照显示,颜色理论在其历史生成过程中同图像媒介的演变相平行,并且归根结底是图像媒介要求了不同的颜色概念的逻辑.这一结论可以拓展到当下主导性的数字图像媒介上,即自动技术装置的编码与算法要求并体现了新的颜色概念及其"逻辑",其基础在于可计算性.

    颜色概念的逻辑图像媒介维特根斯坦可计算性

    从机械复制到竞速复制——维利里奥对本雅明电影光学技术思考的超越

    樊怡麟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胶片电影到数字电影,电影的光学媒介属性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真实光学的机械复制时代,本雅明认为电影揭示的"光学无意识"具有解放经验的潜能.而数字电影复制技术从自动机制向马达机制演进,不仅是光学技术本身的革新,也是对现代建筑空间的重塑,但造成了对感知经验的遮蔽.维利里奥反思光学技术潜藏的战争意识形态,为我们理解现代电影技术及其和知觉经验的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路径.

    光学媒介数字电影竞速学光学无意识泛电影

    重思电影本体:电影自动机制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实践

    王琦佳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本体的讨论向来是电影研究的核心,随着哲学界关于经典主体讨论的失效、技术发展的更新迭代,电影艺术的自动机制问题日益凸显.自动机制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超现实主义运动下关于自动主义创作的方法上,强调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偶然性"与"自动性".而电影作为技术的产物与机械自动的时代紧密相接,将人与电影的关系放置在了全新的位置.由此,电影作为"自动机制"的畅想走向了一种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践,将电影的构成方式与本体意义推延至了全新的领域,电影成为了机器.

    自动机制电影哲学电影本体非人类中心主义

    "隐秀"说:中国电影学派的一条理路

    詹少尉
    4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从传统美学范畴出发建构中国电影学派是国内学界的普遍趋向,其中关于"意境论"和"意象论"的探讨尤为热烈.值得注意的是,此二词在进行理论溯源的时候,都会联系到《文心雕龙》中的《隐秀》篇."隐秀"乃是一个意蕴丰富且动态化的生成性概念,它由"秀中有隐"的修辞方法论贯通心境交融的自然审美理念并最终指向"以象为道"的超验性思维.通过对《小城之春》《恋恋风尘》《花样年华》《一代宗师》等影片进行文本细读后发现,"隐秀"说可以自如地阐释镜头与人物的运动和关系、场景与叙事的重复和差异、自然审美理念与电影艺术形式的统一以及"象思维"主导下电影意象的流动与转化.此外,现象学现实主义作为西方艺术电影的一个强大传统,在存在论意义上与"隐秀"说殊途同归,一定程度上说明后者具备对西方电影的理论阐释效力.如此,"隐秀"说应被视作中国电影学派的一条理路.

    隐秀中国电影学派《文心雕龙》自然审美象思维

    艺术批评与电影精神:爱森斯坦论埃尔·格列柯

    杨士博张超群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谢尔盖·爱森斯坦作为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电影创作者之一,其在艺术批评方面的理论文章常常被人所忽视.在爱森斯坦的艺术理论写作中,西班牙画家埃尔·格列柯是他最为关注的对象之一.爱森斯坦将电影视为绘画艺术的继承者,是艺术最新的发展阶段,他在格列柯的风景绘画中发现了电影蒙太奇的萌芽.之后爱森斯坦又深入探索格列柯绘画中所具有的强烈的"狂喜"力量,并希望在电影之中呈现相似的效果和影响.这些文章深刻反映了爱森斯坦的艺术史观念,并与奥地利艺术史学者马克斯·德沃夏克的观点形成呼应.爱森斯坦与德沃夏克都提倡一种反自然主义的艺术史观.可以说,爱森斯坦的艺术批评为我们在当下理解艺术史与电影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

    谢尔盖·爱森斯坦埃尔·格列柯艺术史手法主义狂喜

    从线性叙事到线质叙事:当代电影叙事的症候研究

    罗婧婷
    6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电影叙事的基本范式渐渐从一种奇幻的"心灵之旅"向烧脑的"心灵游戏"转移.这类叙事通常被称为"非线性叙事",其被置于"线性—非线性"的二元关系中,然而"非线性叙事"概念不仅大而无当,其本身也隐含着一种悖论.如果援引蒂姆·英戈尔德的线条理论,转而将电影叙事置于"线—点"的二元关系中,将传统线性叙事改写为"点质叙事",而所谓的非线性叙事实则属于"线质叙事",进而探究其复杂的时间构型、不可靠的叙事者、游戏化趋势等"症候",提出一种线质叙事理论,便能更好地把握当代电影流动的、鲜活的、多元的叙事实践.

    线性叙事线质叙事时间构型不可靠叙事者游戏化叙事

    试论郑正秋电影创作中的"记者意识"

    黄桢
    7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因郑正秋在戏影界的重要地位,学界对其讨论已汗牛充栋.近年来,郑正秋剧评的重要性也在逐渐被发掘.但目前看来,相关研究集中在对剧评本身以及剧评与其后期影评的关系上,还尚未注意到剧评中的"记者意识"在郑正秋电影创作过程中的一以贯之.不得不承认,基于儒家传统伦理道德观的"记者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社会现实题材作品的批判力度,僵化了郑正秋的创作思路,"讲述者"身份下的个人观念表达也限制了影像表达的空间.但是,电影的"电影式"发展是一方面,电影作为文艺作品所需要的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和中国"诗品出于人品"传统下创作者的风骨是另一方面.所以,在电影媒介自觉的今天,不应该摒弃郑正秋的"记者意识",而应使其与时俱进.

    郑正秋记者意识社会教育剧评电影

    从"长城画片公司"到"大长城影片公司":李泽源从影活动考述

    睢人源
    89-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泽源是20世纪20年代跨海归国的美国华侨,作为"长城派"导演部主任及技术核心人物,他在中国电影史上鲜有提及.李泽源的从影经历短暂而特殊,归国之初因多种原因,而依附于国内影人进行创作,其间文化焦虑与观念冲突,使他成为一时的"失语者".实际上,李泽源早在回国前便已在美国研习电影技术多年,归国后与其他华侨共同创办长城画片公司,参与改编西方文学经典为"问题剧",推动了中国电影的本土化进程.他与侯曜、梅雪俦等人的合作,使长城影片在艺术性和思想性上独树一帜,成为当时影坛的独特存在.然而,由于侯曜在国内的历史地位及社会影响力更为显著,李泽源独立导演的贡献在影史中长期被忽略.通过翻检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相关影刊资料,本文试图重新审视李泽源在中国电影史中的独特价值,并考察早期华侨影人在中国电影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李泽源华侨影人长城画片公司大长城影片公司

    论东北解放区文艺的一种中间状态——以《东北日报》"今天的影剧"广告为例

    苗家豪
    100-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影在20世纪40年代的哈尔滨是作为民众的文化生活需求而存在的,电影也是中共领导文艺并贯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文艺为政治服务""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重要手段.当民众文化需求与文艺界的领导权发生碰撞时,哈尔滨的院线就形成了上海片、苏联片、中共的"自创文艺作品""三足鼎立"的态势,这种态势是一种哈尔滨乃至东北解放区早期文艺的一种中间状态,《东北日报》作为中共在东北解放区所创办的最为重要的刊物,其中的广告串联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电影发展史与中共领导的电影业的坎坷历程,也呈现了中共在这种"文艺中间状态"中所做的调控.

    东北解放区文艺中间状态《东北日报》"今天的影剧"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