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比较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比较教育研究
比较教育研究

顾明远

月刊

1003-7667

bjb@263.net.cn;bjb@bnu.edu.cn

010-58808310

100875

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比较教育研究/Journal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向教育工作者介绍各国教育情况,对外国教育进行研究,以便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加强中外教育比较和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本刊适合于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决策和管理者,各级各类教师,大专院校学生和广大关心教育的各届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共建"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塞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基础、现状与展望

    滕珺周佳欣博扬·拉利奇
    3-10,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塞尔维亚是我国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也是西巴尔干乃至中东欧地区推进互联互通合作的核心枢纽国家.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互信友好的中塞关系为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迄今为止,中塞双方已在合作协议、机构建设、学术会议、联合科研、师生流动、文化传播等多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与成效.当前,构建新时代中塞命运共同体已是双方共同的战略抉择,赋予了中塞教育交流与合作新的机遇.中塞双方应进一步深化教育合作机制,拓宽教育合作领域,树立南南教育合作典范,提升全球影响力.

    共建"一带一路"中塞教育交流与合作南南教育合作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高等教育合作:成就、挑战与展望

    蒋凯朱施蓉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在政治互信、经济互利、文化互鉴需求的驱动下,我国与中亚的高等教育合作交流不断增强,取得丰硕成果.与此同时,双方的合作之路并非坦途.由于中亚地区局势复杂多变、中国教育品牌竞争力受限、高校跨境合作存在风险和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我国与中亚的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受到一定的阻碍.伴随我国与中亚合作关系的提质升级和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求,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进高等教育合作交流已成为双方共同的愿景与需求.我国需要从顶层设计、品牌打造、高校参与、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出发,探索与中亚高等教育合作高质量发展的深化路径.

    "一带一路"倡议中亚地区高等教育合作交流

    哈萨克斯坦"多元平衡"外交政策下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

    刘淑华李雨彤
    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哈萨克斯坦被称为世界地缘政治"心脏地带的心脏",发展中哈教育交流与合作对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在"多元平衡"外交政策影响下,哈萨克斯坦通过招收国际学生、派出留学生、增强教职人员双向流动、拓展跨境高等教育合作、加强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大力推行三语教育等措施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实施.该战略是哈萨克斯坦主动行为选择和受多元域外行为体影响的结果,呈现出俄罗斯、欧盟、美国优先层级序列,并形成融入全球战略、区域化战略和次区域化战略嵌套的层次性结构.在此战略影响下,虽然哈萨克斯坦高等教育的外向特征增强,但是总体仍以内向特征为主,同时镌刻在其高等教育体系的"苏联基因"被逐步改写,新的混合模式正在形成.

    哈萨克斯坦"多元平衡"外交高等教育国际化国际化战略

    跨学科的加速大学——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的战略分析

    林杰刘业青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是 21 世纪加速崛起的新型研究型大学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采用跨学科组织模式的大学.作为新加坡大学企业化改革的产物,新科大采取"小而特"的差异化战略,基于"大设计"理念重构大学的价值链,获得与同类高校相竞争的优势.新科大的组织结构因应新技术与新兴产业的需要,不设院系,采用跨学科的四大支柱作为基层学术组织,配合多学科组成的两大集群,实施通专融合的T+型人才培养模式.新科大跨学科的组织结构也塑造出共同领导的新型大学治理模式.

    新加坡新型研究型大学跨学科新科大

    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全球视野与中国行动

    卓泽林
    42-5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科技革命、经济转型与国际博弈转向科技主战场的多重因素影响下,以科学活动中心、创新产业高地、创新生态聚落为标识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正在成为全球各国科技战略的布局重心.在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新一轮全球科技战略布局中,高等教育的作用愈加突出.通过构筑极点扩散模式、结构嵌入模式、生态网络模式,全球高等教育回应着强化国家科技竞争力、推动城市产业转型、提升高等教育适应性的多元需求,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角色.中国高等教育在全球模式与本国需求的张力之中采取结构嵌入模式,助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多链发展,并推动中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错位发展.面向未来,中国高等教育要发挥高校与行业之间的资源黏性,从源头做优"从0到1"的原始创新增量;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科技创新更好结合,助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科学中心科技产业创新生态高等教育

    何以跨界融合:美国研究型大学有组织科研的创新机制

    黄亚婷刘子涵
    5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越权力边界、资源边界与学科边界的跨界融合,作为加强研究型大学有组织科研的本质要义和关键抓手,深刻影响着美国的科技创新成效.基于无边界组织理论构建"跨垂直边界治理—跨水平边界治理—跨学科边界治理"框架,对 9 所美国国家实验室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跨界融合这一行动逻辑的指引下,美国国家实验室形成自上而下的国家战略需求引领、多主体共同嵌入的开放空间和创新系统.在该系统中,美国研究型大学依托跨垂直治理结构、跨水平协同区域以及跨学科创新单元的多元跨界组织结构,从权力分配与平衡、利益联结与共享、共识协商与文化融合等方面采取契约治理与关系治理相结合的治理手段,调和组织边界跨越过程中出现的权力博弈、利益失衡、文化冲突等张力,为美国研究型大学有组织科研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

    美国研究型大学有组织科研跨界融合无边界组织理论

    学科交叉型组织:法国高校有组织科研的一种微观模式

    余晖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交叉型组织是法国研究型高校推动有组织科研的一种微观模式.通过"平行贯通"制度设计实现科研与教学组织的分离,以学科为纽带统领科研与教学两类组织建设.教学与科研职能的分离有助于强化科研组织的研究型定位,同时促进组织内部学科交叉融合.学科交叉有助于破除束缚科研组织创造力的学科壁垒,围绕重大现实问题或理论流派布局研究梯队,拓展校内外合作网络,并在国家层面进行灵活调控.法国高校基层组织创新背后有四大关键性支撑要素:科研与教学组织相分离的制度文化基础,交叉学科作为有组织科研的载体,国家与高校在有组织科研中的角色互补,科研活动组织化水平的边界及限度.

    法国研究型高校有组织科研科研组织学科交叉

    美国K-12英才鉴别选拔体系研究

    吴杨
    73-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在定义英才时主要从其特点出发,部分州按照一般智力、特定学术能力、创造性思维、领导能力、视觉与表演艺术或运动才能等对英才类型进行划分.美国K-12阶段英才鉴别选拔体系在对象、过程、内容、工具、方式和标准等方面具有突出特点.首次鉴别对象主要是低年级段学生,鉴别过程大致为多方推荐、广泛筛选、严谨评估、资格确定.鉴别内容包含学生天赋表现及教育个性化需求未被满足情况,在鉴别中运用综合性英才鉴别工具或智力评价类工具、学业成绩测试、创造性思维能力评价、创意或艺术行为检查的组合工具.鉴别方式通常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式的选择在符合各州教育部各类英才鉴别规定的前提下具有一定自主权;鉴别标准则主要分为智力天赋、学业天赋、创造力天赋和艺术天赋四类,鉴别标准均设计具体的量化要求.

    美国K-12教育英才教育鉴别选拔

    PISA研究的知识基础、热点主题与前沿演进——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的可视化分析

    臧玲玲
    8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2000年首次推出,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探究学术界对PISA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PISA及其对全球教育的影响.运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 259 篇关于PISA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 6 位学者是高被引作者,8 篇高被引文献奠定该领域的知识基础;研究热点主题体现在PISA与学生学业成绩、PISA与全球教育治理、PISA与处境不利群体;研究前沿为教育政策、国家和模型.演进路径呈现出从对PISA结果的解读到聚焦PISA对国家和全球教育政策的影响,再到关注PISA与新兴技术等更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未来,对PISA的研究持续增长且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会促进研究的持续更新和不断分化,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知识体系.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德国职业学校师资培养的历史演进、主要问题与改革举措

    陈莹孙进
    9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国传统职校师资培养依托综合性大学进行,课程采用一体化设计,生源必须具有文理中学毕业证书.这种培养模式是学术化努力的结果,主要目的在于追求职校教师更高的社会地位.20世纪末以来,德国技术工程领域职校师资短缺的问题突出,资质也存在不足.由此,德国创新职校师资培养标准:师资培养机构得到扩展,形成综合性大学与应用科学大学联合培养的局面;一体化培养模式得到分解,内容设置和阶段衔接变得更加灵活;招生渠道得到拓宽,覆盖职业教育系统的毕业生.职校师资培养改革在解决教师数量短缺问题的同时,也凸显职校师资培养的职业性特征,致力于在学术化和职业性之间取得更多平衡.

    职业教育职校教师教师教育学术化职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