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王国宾

季刊

1008-2018

010-68935768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9号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是中国舞蹈高等院校中唯一的专业学术性刊物,1998年正式升格为中国国家级刊物和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2003年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20世纪中期中国舞台民间舞的"人民性"

    李卿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民间舞作为现代中国舞蹈艺术的重要审美范式之一,以各民族传统民俗活动中的人体动作为基础,于20世纪中期在中国共产党文艺政策的指引下,由当时的舞蹈工作者逐步建构,形成传统形态、舞台形态、教学形态并驾齐驱的局面."人民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与中国舞台民间舞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文章力图回到20世纪中期中国舞台民间舞的建构之初,从文化立场、主题表达、创作方式、形式特征四个层面,就中国舞台民间舞"人民性"的内涵进行深入解析.

    "人民性"舞台民间舞传统民间舞

    敦煌乐舞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理论探析

    许琪贾怡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作者四十余年对敦煌艺术"学""思""感""悟""行"的亲身经历出发,对如何将静止的敦煌石窟壁画乐舞文化遗产,转化为舞台上的文艺作品进行理论总结,希望对有志于从事敦煌艺术研究和实践的青年人有所裨益.敦煌壁画乐舞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瑰宝,具有源于现实、回归现实的本质特点.把握其舞姿动律与审美特色,需提取精华、总结规律.在创作作品时,我们应走进历史,读史读诗,为创作提供扎实的史料基础和丰富的场景意境.同时,创作者需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以情感激活舞姿,表达当代主题,触发观众与自身生活体验的情感共鸣.敦煌乐舞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通过深入挖掘和研究,我们可将这一宝贵遗产发扬光大,为当代文艺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敦煌舞敦煌乐舞创造性转化

    敦煌舞火焰纹绸技法与运用研究

    史敏秦堃洲汤旖婷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火焰纹绸舞作为敦煌舞特有的道具舞蹈形式之一,是当代人以敦煌壁画中的巾舞形象为蓝本,以中国古代巾舞相关的史料为支撑,对敦煌文化探索和创新的成果.火焰纹绸具有轻柔、多变、飘飞、灵动的特点,与敦煌壁画中那些持巾披帛、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极为契合,火焰纹绸舞体现出敦煌舞蹈文化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价值取向.文章基于对火焰纹绸舞教学实践的探索研究,总结火焰纹绸舞的技法特点、运用规律,使火焰纹绸舞的教学内容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

    敦煌舞火焰纹绸技法运用

    "反弹琵琶"源出男性胡舞新证

    汪雪
    24-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莫高窟中唐第158窟以及日本正仓院藏唐代织锦中"反弹琵琶"图像的新发现,对"反弹琵琶"文化渊源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不仅可佐证"反弹琵琶"在古代乐器演奏中的真实性,更以其完整的文化语境为探析"反弹琵琶"在唐代乐舞体系中的属性以及舞者的性别、族属提供新视角.研究发现,"反弹琵琶"曾被用于唐代优戏"弄婆罗门"的表演之中,而擅"弄婆罗门"者多为粟特人.参校文献记载及中外相关图像,可以推知"反弹琵琶"源出男性胡舞.这一乐舞技艺的传播可追溯至中亚粟特地区,其乐舞组合形式受到龟兹乐的影响.传入中国之后,"反弹琵琶"进一步与吐蕃乐舞融合,成为中国本土独特的乐舞形态.

    "反弹琵琶"狮子奏乐纹锦吐蕃银壶弄婆罗门龟兹乐

    莫高窟第154窟"火宅喻"舞蹈图像新论

    朱希帆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火宅喻"舞蹈图像始于莫高窟第154窟,舞者是一胡服装男子,有扬袖、屈腿、出胯等舞蹈动作,舞蹈风格独特.文章通过对图像的分析,发现舞者的舞蹈形态蕴含着较强的粟特艺术元素,但不能笼统地将其称为"胡腾舞"或"胡旋舞".文章通过对此类舞蹈图像的样态分析,反思过去将其误判为吐蕃舞的观点,并阐释此类舞蹈的文化属性及当时敦煌民众对乐舞形式的选择,从而在此基础上分析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石窟营建的复杂历史背景.

    莫高窟第154窟"火宅喻"舞蹈图像吐蕃粟特

    敦煌舞谱的乐拍与舞拍

    温和
    4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藏P.3501敦煌舞谱中的《南乡子》中存在一处极为突然的二重文本,为迥异的笔迹对同一段舞蹈提示进行的反复书写.细审其差异,在于两种文字中的"一拍"之别,但由于其中涉及"拍"这一重要音乐概念,学者们对它的解读至今未能达成共识.基于上海音乐学院"中日音乐文化研究中心"的古谱研究团队在P.3719敦煌乐谱研究基础上提出的"拍子型"概念,可以看出敦煌舞谱同时存在乐拍与舞拍两种拍子类型,而结合英藏S.5643敦煌舞谱的材料比对,可对P.3501《南乡子》的"讹拼之文"重新进行解读.文章由此指出敦煌舞谱中舞拍之于乐拍的独立及其引导动作的功能,而乐拍、舞拍概念的混合则是导致这种古代舞蹈记谱法消失的历史原因.

    敦煌舞谱乐拍舞拍拍子型《南乡子》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体美融合实践与探索

    谢军陈九王思积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挥体育美育教育合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涵式发展,是顺应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回应教育革命诉求的必然举措.文章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论析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体美融合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内蕴、素材来源与实践思路.文章认为,推进体美融合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应深入把握其赋能课程思政新样态、激发课程思政新活力、创新课程思政新模式、发展课程思政新领域、引领课程思政新方向五重内涵,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生活实践、社会热点五元素材.同时,在实践探索中聚焦建立"三共"教育平台、建强"三教"师资队伍、推动"三课"教学相长、构建"三全"评价体系,落实落细一体化建设.

    体美融合课程思政大中小一体化

    竞技化进程中舞蹈语汇的建构与竞技策略研究——基于巴黎奥运会霹雳舞项目的实证分析

    林欣甫肖来鹏王笑寒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霹雳舞项目作为国际奥委会的创新实践,不仅象征着奥林匹克运动年轻化与文化多样性的融合,更为全球霹雳舞运动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文章从2024年巴黎奥运会霹雳舞项目入手,旨在对霹雳舞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首秀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舞蹈语汇的建构,提出竞技策略与展望,以期激发学术界与社会各界对霹雳舞运动的深入研究与关注,共同推动霹雳舞竞技运动的繁荣与创新.

    霹雳舞巴黎奥运会竞技舞蹈语汇

    由巫至傩:中国傩舞发生学

    余达喜熊小玉唐铖
    73-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傩舞是一门没有被充分研究的艺术.过往的傩文化研究大多关注傩的流传与分布,甚至把傩仪、傩舞、傩戏混为一谈,以至人们至今也不能对中国傩舞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文章运用发生学方法,从典籍材料出发,聚焦傩舞发生问题,将舞蹈这个"核心物"置于相互作用的系统中,将傩舞形态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沿着《周礼》这条主线,从性质、结构、功能和特征方面进行研究,为探讨傩舞发生学应有的文化意义提供理论依据.由此提出四个历史形态的学术观点:一是以假面扮神为主的巫术形态;二是以国家祭典为主的傩礼形态;三是以娱神娱人为主的傩舞形态;四是以岁终聚戏为主的泛傩舞形态.初步的结论是:傩在滥觞之初就选择了舞蹈,舞蹈是傩文化的述说体.就傩舞和傩戏的关系而言,傩舞在先,傩戏在后,尽管常有亦舞亦戏的现象,但它的基本格局仍然是假面跳神.

    傩舞本源形态特征历史价值

    交往交流交融:迪庆锅庄的多民族共享实践

    王丹
    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锅庄是生活在迪庆及青藏高原多民族同胞共同创造的文化智慧和知识财富.迪庆锅庄被纳西族、傈僳族、汉族等多民族共同接受和演绎,获得多民族文化的哺育和滋养.锅庄以身体语言表现生活,抒发情感,其舞蹈和歌唱源于自然生态、社会历史和生活实践,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和媒介.锅庄共同的舞蹈形态既是生活的提炼,也是艺术的表现,还体现出仪式的规范,这就为锅庄成为多民族共享的生活艺术奠定了基础.迪庆锅庄呈现的多民族认同相融相通,构成生活实践的整体,并在交融互嵌中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资源.

    锅庄迪庆共享实践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