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王国宾

季刊

1008-2018

010-68935768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9号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CSSCI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是中国舞蹈高等院校中唯一的专业学术性刊物,1998年正式升格为中国国家级刊物和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2003年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当代东南亚华人舞蹈社团的类型、特点及功能

    张媛
    87-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代东南亚华人舞蹈社团的发展已逾百年,它是海外华人社团的组成部分.通过文献搜集、田野调查,分析当代东南亚华人舞蹈社团的类型、特点及功能,研究发现,东南亚华人舞蹈社团是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整体呈现历史悠久、类型多样、分布不均、规模不一、水平参差等特点.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华人舞蹈社团将在中国与东南亚乃至世界范围继续"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中更好地发挥文化桥梁作用.

    当代东南亚华人舞蹈社团类型特点功能文化传播

    舞蹈服装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

    欧娜欧建平
    96-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缘何跳舞?缘何穿衣?两者间具有怎样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三个问题听起来简单,实则不然,由此导致古往今来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试图通过解读大量中外文献与图片,并借助历史学、发生学、性别学、图像学、舞蹈学、哲学、美学等多种视角,对这三个趣味横生且意味深长的问题逐一做出解答.

    舞蹈服装舞蹈与服装间的关系

    中国舞蹈学与地理学交叉研究的学术历程

    索美超
    104-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舞蹈与地理关系的认识散见于我国古代经、史、子、集.20世纪80年代起,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记录到舞蹈与地理的交叉研究,开始构建舞蹈与地理环境关系分析方法,并进行不同舞蹈文化区的类型总结.21世纪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和乡村建设等现实需求,舞蹈与地理的跨学科研究将更加深入,注重内部多样性、互动性和关联性.未来须进一步开拓文化地理学、新文化地理学与舞蹈学的跨学科研究空间,明确"舞—地—人"的研究思路,关注如文化景观、文化空间等主题,构建舞蹈地理学科体系,强调舞蹈与地理的双向互动.

    舞蹈学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交叉研究跨学科研究

    书讯

    113页

    民族舞蹈双人舞创作的"言语行为"研究

    马亮亮贾志鹏
    11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言语行为"的视角切入民族舞蹈双人舞作品的创作中,探索不同语境下舞蹈身体的"言语行为"所表现出的不同状态和内涵,以及"言语行为"在民族舞蹈双人舞作品中的价值体现.舞蹈肢体语言具有直观性,"言"必要通过"行"来体现.在舞蹈创作中"言语行为"的运用形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舞蹈编导的言语通过舞蹈作品来达到其言外之意;第二个方面则是舞蹈作品中人物之间的"言语行为",通过对具体文化背景下"言语行为"的提炼、整理,结合舞蹈编导的理解和感悟,从而形成舞蹈作品.

    言语行为民族舞蹈双人舞舞蹈创作

    被"忽视"的年代:20世纪90年代中国芭蕾舞剧创作再审视

    梁丹玉
    119-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芭蕾舞史和中国舞剧史对20世纪90年代的芭蕾舞剧创作关注不足,以至90年代在中国芭蕾舞剧史的书写中成为相对被"忽视"的历史时期.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中国芭蕾舞剧创作很活跃,作品也较多.这个时期因受文化体制改革影响,承上启下,所以成为中国芭蕾舞剧创作开拓与求索的重要阶段.文章聚焦《雁南飞》《红楼幻想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玄凤》《大足石魂》等芭蕾舞剧作品,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芭蕾舞剧创作展开分析,并认为,在文化体制的突围中,这一时期芭蕾舞剧具有的现代派先锋意识和民族文化情怀,为21世纪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文章力图通过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国芭蕾舞剧创作的相关评论和个案访谈,旨在更深入把握该时期芭蕾舞剧创作发展特质,阐明它在中国芭蕾舞剧发展史上的重要价值.

    90年代中国芭蕾舞剧艺术体制舞剧创作

    "陌生化"何以"个性化":再谈舞蹈编创个性化思维的艺术实践与策略

    赵慧萌
    127-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聚焦于舞蹈编创的个性化与陌生化理论,旨在探讨二者在舞蹈编创中的交互作用与实践路径.文章认为,传统的人才培养与艺术实践模式对艺术创作思维的个性化发展形成制约,而陌生化理论的引入可作为突破传统束缚、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策略.通过对经典舞蹈作品的陌生化分析以及环境编舞、身体标号、接触限制等编创方法的使用,文章揭示了如何通过艺术实践中的"视觉惊奇"的培养,进而形成陌生化认知,推动个性化编创.

    个性化陌生化编舞技法创新思维培养个性化实践策略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实践的"话语"剖释——以第十三届"桃李杯"教育教学成果精品课展示为例

    陈南
    13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课程及其教学的相关研究在体系化建设的推进与探索中不断获得新的拓展,而教学话语作为体现与传递学科观、课程观、教学观的基础媒介则尚未被视为一个核心且独立的探究对象予以相应的关注.鉴于此,文章基于"语用视角"中的多重角色、言语行为、意向内容、背景资源、语境生成五个层面来考察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话语的现状与问题,并以集中反映当下舞蹈教育观念及其前沿趋势的第十三届"桃李杯"教育教学成果精品课展示为窗口,审视教学话语的类型、性质与功能,揭示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多样性、多义性与综合性.最终,细致剖析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话语,希望对深入理解符合适切需求的教学实践有所启发.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话语多重角色言语行为意向内容

    目标·导向·方法:基于具身认知的中国舞剧目排练课程

    庄丽
    142-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舞剧目排练课程是舞蹈表演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融文化性、艺术性和情感性为一体,选取中国专业舞蹈发展近七十年能够激发学生深层情感共鸣的优秀剧目作为教学内容,有望实现对学生舞蹈综合表现能力的提升.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身体经验与环境的紧密联系,为舞蹈教育提供了新视角.基于这一理论,中国舞剧目排练课程设计需超越单纯的身体技能训练,注重对认知能力和情感理解的培养.在具身认知理论指导下,中国舞剧目排练课程强调情境的多元化、身体的深度参与以及虚拟技术的运用,促进学生舞蹈技能、情感表达、认知理解的全面进步,为舞蹈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

    具身认知理论剧目排练舞蹈表演专业教育

    从"民间舞""民族舞"到"传统舞":希腊基础教育中的传统舞与民族意识构建

    阙建容
    148-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希腊基础教育中的传统舞教学对民族意识的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1914年希腊民间舞进入基础教育之后,经历了"民族舞"起步阶段、"民族舞"强化阶段和"传统舞"阶段三个时期.基础教育体育课教学对希腊传统舞的挑选和呈现,反映了希腊自18世纪以来调和两种意识取向、构建统一民族意识的努力.长期的舞蹈教学形成了统一的舞蹈语言,强化了民族身份认同.尽管20世纪末开始希腊传统舞教学逐渐淡化民族意识,但民族舞教学历史对于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产生了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

    民间舞民族舞希腊传统舞民族意识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