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王志刚

双月刊

1008-4193

bjwlxywkxb@163.com

0917-3364287 3361018

721016

陕西宝鸡市宝光路44号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宝鸡文理学院主办的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刊物,绐终立足周秦文化故地,突出学术理论探讨的特色,坚持“双百”方针,求实创新,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知识创新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得到了社会和认可和学术界的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清华简《系年》与春秋向戌弭兵后国际关系新探——兼论战国的起始年问题

    王博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华简《系年》中有许多内容可补充传世文献的不足。其与《春秋》经传多有差异。《系年》中有关春秋后期战争及国际局势的记载说明向戌弭兵后,晋国作为"盟主",依旧掌握着外交上的主动权,但因地缘以及政治因素使其最终走向衰落。楚国由于失去齐、秦二国的帮助,加上吴、晋二国的步步紧逼,几近亡国。随着春秋初年义利观的瓦解,小国谋求独立自主的倾向开始加强,并试图摆脱寄人篱下的国际地位,由此最终推进了战国时代的到来。吴越间的争霸战争不能作为判断战国起始年的依据,战国的起始年应为公元前403年。

    清华简弭兵外交实力战国

    (文)方鼎铭文及相关历史问题探析

    李春利徐永胜
    16-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㠱族是商周时期的大族,传世青铜器众多。㠱族青铜器分布范围广泛,记载了众多历史事实。以辽西地区出土的(文)方鼎为例,通过对其铭文进行释读,与同期㠱族青铜器进行比较,并结合商代甲骨卜辞文献,可以对方鼎铭文隐含的相关问题进行探析与解读。

    (文)方鼎铭文地望㠱侯亚疑

    补说西周金文句首"(虘又)"字用法——兼与朱其智、朱学斌二位先生商榷

    孙永波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周金文句首的"(虘又)"字,朱其智、朱学斌二位先生有文章辨析前人的观点并提出了新说,认为"(虘又)"当读为提起连词"且"。但二位先生对前人杨树达"叹词说"的反驳证据性并不强,难成定论。根据与西周金文时代相近的现存今文《尚书》辞例来看,读"(虘又)"为"且"也不可信;又据《尚书》以"嗟"或"咨"等开头的常见句式,能够反证杨树达"叹词说"是正确的。此外,"句首"之"句"的定义当为具有完整句意的句子,而非分句。朱文所引用之10例金文铭文,并非都是严格的句首"(虘又)"字之句式。

    西周金文(虘又)

    《西铭》的意义结构述论

    张波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铭》是北宋思想家张载的一篇著名文章,被视为宋明理学的重要奠基之作,历代多有诠释。但不同学者对《西铭》主旨的认识却不尽相同,有"仁体"说、"理一分殊"说、"万物一体"说和"仁孝"说等各种观点。事实上,该文具有严密的意义结构,并与其文章布局、行文方法以及张载本人思想等密不可分。《西铭》融会《易传》《孟子》《中庸》等先秦儒家经典,以"事天"为主旨,提出了"民吾同胞"的事天原则,"敬乐""克省"的事天工夫,以及乐天知命、存顺没宁的事天境界,从而展现了张载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诠释与创新,尤其是对天人关系和个体伦理责任与义务的新思考。

    张载《西铭》意义结构事天

    葛洪《枕中书》的宇宙论及其天文学意义

    李璐
    39-4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四库全书总目》将《元始上真众仙记》(《枕中书》)判为伪书以来,其作者问题久存争议。将其与汉晋时代诸种宇宙论学说比较,本文认为《枕中书》应为葛洪晚年隐居罗浮山时所作,其神话性质的宇宙论包含了葛洪基于元气说对传统浑天思想的修正。因此,其书不仅在道教神学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道教学者对中国天文学思想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葛洪《枕中书》浑天说天文学

    二十年来国内《楞严经》研究综述

    申婷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楞严经》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著述和论文,本文对近二十年以来国内相关学术成果进行综述。主要涉及围绕《楞严经》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思想义理、真伪问题、历代注疏等研究。

    《楞严经》注疏综述

    论菩提达摩二入四行禅法

    温珍金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菩提达摩是中国禅宗初祖,从印度来中国弘扬二入四行禅法。二入四行禅法具有极大的概括性和融摄性,涵盖佛教的基本见地(理法)、教化方法(教法)和行证方法(行法),是一套完整的禅法体系。这一禅法体系为早期禅宗话语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基本范式,也为后世禅宗五家七宗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可能。

    菩提达摩禅宗二入四行禅法体系

    乡村自治何以可能?——基于"怒江72拐"交通堵塞疏解引发的思考

    铁镠杨平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怒江72拐"交通堵塞疏解过程的观察,从集体行动的合作理论分析了自治及复杂性合作得以实现的可能。目前乡村治理面临如何有效组织动员乡村资源,弥补乡村治理精英匮乏短板,因地制宜统筹乡村治理系统方案,培养具有主体意识的现代农民等难题。这些难题在既有乡村体系内部已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党建引领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新时代国家整合社会以推进乡村治理的理性选择,它充分凝聚乡村建设的主体力量,积极搭建乡村振兴的产业平台,全力推进乡村建设的系统谋划,开创了乡村治理的新局面。党建引领的基层组织建设要为新时代高质量的乡村治理创造更优的政治社会环境,最终将使乡村自治的理想成为现实。

    乡村自治合作党建引领基层组织建设

    基因编辑技术的界限与伦理的关联性探究

    詹秀娟
    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因编辑技术以其革命性对人类生活产生了诸多方面的深远影响,但其风险性也让人们心生恐惧,为此,必须为基因编辑技术划定研究与应用的界限。具体界限可以从人们的伦理批判性思考中得到有力的诠释。或许可以说,人们对生命、责任、力量等方面的伦理认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划定界限的依据。由此而言,基于技术与伦理内在关联性的维度,基因编辑技术能够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所以,对于有效规制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来说,伦理方面的相关举措非常重要。我们需要从理论智慧、制度完善、个体践行等方面,通过多方主体的协同努力,积极引导人们形成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伦理感知,促进基因编辑技术的良性研究与应用。

    基因编辑技术伦理生命天性责任

    "贯通"或是"超越"——理解湛甘泉与王阳明"心""气"关系的一个角度

    陈伟良
    7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湛甘泉与王阳明皆重视"气"的概念。在将"气"与"天理"或"良知"相互联系起来的同时,都未曾失却"心学"的基本立场,这是二人的相似之处。但是,甘泉与阳明又表现出对待"心""气"问题的不同旨趣。扼要而言,甘泉着重于心体与"气"的共通性原则,将万事万物容纳进"大心"的生命境域中来;阳明则致力于自身固有良知之开显,以自心之光明超越气禀的限制。"贯通"与"超越"之下,潜藏的是二人对本体与功夫理解上的诸多差异。因此,从"心""气"的角度加以对照、审视,或许可以为理解王、湛二人的思想提供不同的参考。

    贯通超越王阳明湛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