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王志刚

双月刊

1008-4193

bjwlxywkxb@163.com

0917-3364287 3361018

721016

陕西宝鸡市宝光路44号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宝鸡文理学院主办的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刊物,绐终立足周秦文化故地,突出学术理论探讨的特色,坚持“双百”方针,求实创新,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知识创新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得到了社会和认可和学术界的好评。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残疾人融合就业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路径

    龚燕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残疾人融合就业是指残疾人在竞争性工作场所与非残疾人一同工作,获得最低工资标准以上工资的就业形式。法律政策、残疾人的就业意识及能力、雇主的态度以及社会支持系统构成了实施融合就业的影响因素。我国推进融合就业,应健全融合就业的法律政策体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构建雇主的支持体系。此外,还需逐渐普及深化融合就业发展的人权观念,塑造包容友善的社会环境。

    残疾人融合融合就业按比例就业支持性就业

    商洛北片中原官话的混合色彩及成因

    郭沈青王馨怡
    99-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商洛北片的中原官话从共时语音层面看与关中方言别无二致,因此一直被视作中原官话关中片的延伸。然而从词汇层面上看,商洛北片的中原官话与关中方言存在一定的差异。使用参照析层法离析该片词汇的历史层次,发现该片除了关中方言词,还存在较多的汾河方言词及少量江淮官话和赣语词汇。商洛北片中原官话的形成,与历史上晋南、江淮等地移民的迁入密切相关。中原官话关中片、汾河片以及江淮官话和赣语的接触层叠,使商洛北片的中原官话带有混合色彩。

    商洛北片中原官话词汇层次混合色彩成因

    《阳春集》考辨

    许骥雄
    107-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传诸本冯延巳《阳春集》俱出自北宋陈世修所编嘉祐本,而此本互见词甚多,因此其真实性引起了后世学者的广泛质疑与争讼。通过对陈世修所作序言的分析并结合其生平事迹可知,陈世修并无作伪动机,其序言可信,而嘉祐本中词多互见重出现象或由陈氏为推美其曾外祖父而"疑以传疑"所致。此外,《阳春集》曾为冯延巳生前手定,且在南宋多有善本流传的文献记载,与死后由他人编辑且同样互见词众多的欧阳修词集相比,其可靠性更强,因此《阳春集》中与欧词互见的十余首作品应归为冯延巳所作。

    冯延巳《阳春集》嘉祐本互见词真伪

    《温州访碑录》校读札记

    逯静张春雷周慧莹
    11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温州出土了大量墓志文献,这些出土文献对深入了解温州历史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温州墓志文献的整理编纂,成果较为丰硕。吴明哲的《温州访碑录》是目前温州出土墓志收录最全、录文质量最高的整理本。由于墓志涉及历史典故、职官制度、丧葬用词、方俗语词及其他疑难字词等复杂情况,加上有的墓志文字漫灭不清,故错讹之处在所难免。这里选取其中16条可商之处,略加考辨,以就正于方家。

    温州访碑录墓志疑误

    《世说新语》对《语林》《郭子》的取材与改编

    寸开叶秀清
    12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世说新语》是魏晋时期重要的志人小说,其成书过程反映了复杂的文献生成背景,《语林》《郭子》是主要选材来源。编撰者通过迻录原文、增润演绎、剪裁改编、增删兼用等方法完成了对两书的吸收。其中蕴含着编撰者的个人意志,赋予文本新的叙事活力,背后还反映了文艺思潮和时政局面的变迁。《世说》对暴力神怪等题材的排除体现了编撰者清晰的体例意识,即志人和志怪的分野。此外,《郭子》也有取材《语林》的情况,其加工方式有史传向志人小说过渡的特色,对《世说》有更重要的参考意义。

    《世说新语》《语林》《郭子》取材改编

    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田家炳基金会"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精准帮扶的理论与实践"项目成果报告会在我校召开

    刘敏娜周国栋马多秀
    126页

    路易·艾黎北京题材诗歌中的共同体意识

    李伟
    127-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西兰人路易·艾黎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作家、翻译家和诗人。他在中国居住和工作长达60年,先后创作了 9首北京题材的诗歌。这些诗歌从时间、空间、意象三个维度描写了北京的自然景观、社会面貌、历史演变和当代角色,其中一以贯之的是鲜明的共同体意识。这些诗歌中的共同体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和乐观态度,如《北京》《夏日遐想》《北京冬景》《北京的五月早晨》等;二是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思想,如《北京春天的下午》《颐和园冬暮》;三是对世界无产者共同体的憧憬之情,如《香山红叶》《1977年除夕,北京》《北京,1977年7月7日》等。这些诗歌是当时特定历史背景的产物,凸显了"人民""命运""和平""世界"等话语,表现了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信心,对全世界无产者的情谊和责任。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诗歌是关于北京的"史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近现代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逻辑,理解中国在当代世界中所处的方位、发展定位与目标愿景。

    北京题材诗歌人民和平共同体

    2024年总目录

    137-140页

    图说青铜(八)

    杨曙明张瑜
    封3页

    图说青铜(七)

    杨曙明张瑜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