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博物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博物院
博物院

双月刊

博物院/Journal Museum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学术主持人语:

    郭京宁
    5-6页

    北京路县故城城郊遗址F13土壤元素研究

    吕砚闫博君任晓娟
    7-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北京路县故城城郊遗址的未知功能区F13内部及其周围土壤进行全磷测定和土壤元素分析,双尾检验显示F13内、外土壤元素中P、Cu、MgO、Sr、CaO、Zn、Fe2O3和MnO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P、Cu、MgO、Sr、CaO、Zn和Fe2O3在F13内部的土壤中含量相对较高.结合综合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在这些差异元素中,Cu、MgO、Sr、CaO、Zn和P具有共同或相似的来源和主导因素,Fe2O3与其他6种富集元素来源不同,推测Fe2O3的富集与人类清理F13时所使用的铁质工具相关;MnO在F13内部土壤中含量较低,在周围土壤中含量较高,应与同时期路县故城城郊地区的手工业活动有关.综合未知功能区的形制判断,F13为北朝时期手工业者搭建的简易公共厕所.

    人类活动土壤元素遗址功能区全磷测定简易厕所

    北京路县故城遗址东南部出土汉代铁器的科技研究

    杨菊李伟敏
    1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路县故城遗址是北京通州区发现的最早古城,是一处重要的汉代遗址.其东南部出土的大量铁器对了解本地区铁器的技术内涵、钢铁技术的发展历程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其中的45件两汉时期铁器样品,进行了金相组织观察和夹杂物化学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经分析的铁器样品除2件为块炼渗碳钢外,其余均以生铁为原料制成,并采用了铸造、铸后退火、炒炼脱碳、锻造等原料处理或器物制作技术,其中白口铁9件、麻口铁2件、韧性铸铁5件、铸铁脱碳钢15件、熟铁7件、炒钢5件.由此反映出,路(潞)县地区在两汉时期已围绕生铁冶炼发展出较为成熟的制作体系.

    路县故城汉代古代钢铁制品冶金考古加工工艺

    试论北京路县故城遗址出土三联碗

    孙勐魏然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7年,路县故城城外东部墓葬区的考古发掘中,东汉砖室墓M6出土了一件泥质灰陶、施红彩、带提梁的三联碗.这件器物由三个单体的形制基本相同的碗相联而成,整体呈品字形或三角形,内部不贯通.综合考察伴出的其他随葬器物以及M6的形制,推断这件三联碗是整座墓葬中最为特殊的因素.同时,这件三联碗是北京地区考古发现的为数不多的联体器物,对于从随葬器物、文化因素等方面了解和认识北京地区汉代考古学文化面貌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结合联体器的出土情况和发展脉络,考虑时代相同、地域相近、交通有利、考古学文化交流渊源等因素,推断这件三联碗的形制来源于冀州的满城一带,用于盛放各种半固态食物或大小适当的固态食物.

    三联碗联体器东汉路县故城满城

    汉代路县居民肉食资源消费初探——以北京路县故城遗址2020年出土动物遗存为例

    吴祎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代路县故城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是通州区境内发现最早的古城.运用动物考古方法对2020年城郊遗址发掘出土的一批动物骨骼开展研究.结果显示,黄牛是出土骨骼数量最多的动物,可鉴定标本数占比为62.93%,其次是马和家猪,占比分别为19.31%和11.58%,最小个体数统计结果与此基本一致.通过骨骼数量、表面痕迹、年龄结构等综合分析,这些动物与古代居民获取肉食资源相关.动物肉量统计结果表明家养动物是遗址先民最主要的肉食来源,其中黄牛是提供肉量最多的动物.该研究为认识汉代路县城郊区域活动人群的肉食资源消费情况提供了重要资料.

    北京汉代路县故城动物考古肉食资源黄牛

    北京路县故城遗址大植物遗存研究——以城郊东南部为例

    尹达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京路县故城遗址城郊东南部大植物遗存样品年代可分为西汉、东汉、魏晋和辽金四期.浮选出粟、黍、小麦、大麦、稻、大豆和赤豆7种农作物,狗尾草属、野黍、马唐、野大豆、藜、牡荆、铁苋菜、苍耳等15种非农植物遗存,其中还有可食用和药用的枣、酸枣和花椒.量化分析结果显示,自两汉始,遗址居民的农业生产以粟麦兼作为主,辅以多种类的作物.存在不同方式的植物资源利用和消费.农业生产模式较为保守,在稳定的旱作农业策略下,兼有小规模的稻作及园圃种植,几种农作物在不同时期农业结构中的比重和地位存在波动和变化.城郊东南部植物遗存的发现为了解北京路县故城遗址手工业区的植物资源消费及北京地区历史时期农业社会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

    路县故城遗址浮选小麦旱作农业

    "Site Museum"英文定义发展历史初探

    张宸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Site Museum"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Site Museum"与中文"遗址博物馆"的定义和范畴是否相对应仍需深入探讨.鉴于当前我国大规模建设遗址博物馆的背景,对"Site Museum"的定义和特征进行重新思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现有研究对此类博物馆英文定义的整合与分析不足,亟待提升.在对"Site Museum"英文定义历史细致梳理的基础上,其历史背景、特殊性与价值得以清晰阐述,并通过案例研究得到了印证.基于以上研究,未来该类博物馆研究和建设方面的重要启示将进一步揭示.

    "遗址博物馆"英文定义发展历史启示

    试析考古遗址展示中的沉浸体验:概念、路径与要义

    孔利宁李琳陈中慧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沉浸体验在展示中的积极作用日渐受到关注.文章在厘清沉浸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考古遗址展示中营造沉浸体验的典型路径,包括遗址环境的景观沉浸、遗址本体的空间沉浸、遗址影院的媒体沉浸、遗址活态展演的戏剧性沉浸、遗址数字化展示的虚拟现实沉浸等,并指出以真实性为基础,加强展示的叙事性与交互性,是考古遗址展示中实现沉浸体验的关键.

    沉浸沉浸体验沉浸式展示考古遗址展示考古遗址博物馆

    博物馆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知识生产过程视角

    王立铎杨佳乐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博物馆人才队伍的支撑,人才评价具有"指挥棒"的重要导向作用,激发博物馆人才队伍活力需要依靠一套科学合理的博物馆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从知识生产过程的视角,结合博物馆实践性、交叉性和社会性三大行业特色,构建了涵盖准入门槛、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转化4个维度的一级指标,若干二、三级指标的博物馆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对于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用人单位以及博物馆人才培养单位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博物馆人才评价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转化

    博物馆线上数字产品策划与运营——故宫博物院移动应用程序策划与运营十年回顾(2013-2022)

    庄颖
    8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顾"数字故宫"建设过程中的策略和实践,有助于分析不同时期的产品理念和技术应用,总结数字化发展对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启示.从2013年故宫博物院首款移动应用上线,到2022年7月"数字故宫"小程序更名为"故宫博物院"小程序,这一产品发展历程反映了机构数字产品的策划与运营理念变迁,以及线上数字服务内容建设与数据运营转型的内在驱动机制,可窥见"数字故宫"建设道路,也为文博机构线上服务能力建设提供了策略与实践参考.

    线上数字产品内容生产故宫博物院数据管理博物馆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