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社会工作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

邹鹰

月刊

1672-4828

socialwork2003@163.com

0791-86252487

330046

南昌市广场北路166号

社会工作/Journal Journal of Social WorkCHSSCDCSSCI
查看更多>>传递百姓心声,讲述百姓故事, 展示百姓人生,服务百姓生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新格局下我国社会工作的结合性建构

    王思斌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社会工作部及其系统的建立将建设功能整合的社会工作体系的任务提上议事日程.面对以转隶职能部门为基础新组建的党的社会工作系统及其被赋予的统筹指导多种社会工作发展的职责,应该尽快建构起与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相适应的结构连接、功能整合的社会工作体系.其基本思路是参照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既有……更有"的逻辑,对党的社会工作诸部门、社会工作部与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与本土行政社会工作实践进行结合性建构,将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

    新格局社会工作结合性建构

    生活实践: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的考察

    童敏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社会工作作为我国基层治理创新的一支重要专业力量,它需要在社区的现实生活场景中开展专业实践.这种依据生活实践建立起来的"人—场景"的双主体实践框架是中国社会工作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础,需要中国社会工作从场景自我出发,把个体自我在具体现实生活场景中的主体性发挥作为专业服务的目标,根本改变西方科学实证主义二元对立的哲学观.

    生活实践自主知识社会工作

    论社会工作学科体系本土化建设的三大关系

    陈树强
    2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工作既是一门基于实践的专业,亦是一门学术学科.我们应立足中国、借鉴国外,处理好社会工作学科体系本土化建设过程中的三大关系:首先,在科学要求和实践要求之间,既要回应科学的挑战,更要适应实践的要求;其次,在社会工作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既要有社会工作学科自主意识,更要把握住社会工作的整合性学科性质;最后,在社会工作学科内部通用知识和专用知识之间的关系上,要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注重通用知识加专用知识的建构.

    学科体系学科化过程本土化

    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科体系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

    徐道稳
    2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仍存在独立性羸弱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科体系的基本结构是由元学科、纵向上的分支学科和横向上的交叉学科组成的三维结构,其主要内容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价值体系;指导和解释中国社会工作实践的理论体系;专业方法与本土方法相结合的方法体系;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研究体系;整合与分化相结合的社会工作学科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学科体系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唐斌郭晓霞
    3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方法,课程思政教学的深入有效开展有助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做好社会工作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应重点破解课程思政元素"如何挖""怎么融"等痛点难点问题.首先,可遵循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知识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需求逻辑来挖掘思政元素.其次可通过梳理课程思政元素,将其融入专业知识体系;组建跨专业教师团队,提升课程思政教学实效;优化课程思政设计,促进"思政+社会工作"融合;专业教师与政府、行业专家共进课堂,优化政校社合作机制,以期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

    社会工作专业教学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

    19世纪中期西方社会治理理论的多样化

    丁建定陈湘
    3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在推动西方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问题、阶级矛盾与社会对抗,为了应对这一系列问题,西方社会基于不同立场提出多种社会治理的思想理论.其中,古典经济学家坚持将"自由放任"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准则,功利主义者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社会治理的价值原则,空想社会主义者将"理性社会制度"和"大家庭联盟"作为理想的社会治理状态,而马克思主义者则提出通过社会革命建立符合全人类利益的理想社会.这些社会治理思想主张之间的相互影响乃至对抗,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治理手段多样化,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有效性,进而实现其持续发展.

    社会治理理论古典政治经济学功利主义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

    重构社会工作"人在环境中"实践框架的理论基础(上):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模式评述

    郭伟和
    5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工作理论来自一般社会科学,但并非机械应用社会理论,而是在理论启发下提升实践的有效性.社会工作理论是为了阐明干预过程和实践理由的理论,不是为了解释一般社会规律的理论.本系列论文(分为上、中、下3篇)系统评述了社会工作理论的分类方式、构建原理,围绕社会科学中的人观、发展观和实践观,重构了社会工作"人在环境中"实践框架的理论分类模式,用生命历程理论和反思实践理论作为"人在环境中"的实践框架的理论基础,试图超越通用社会工作的生态系统论.本文是《重构社会工作"人在环境中"实践框架的理论基础》系列文章的上篇,着重对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来源和分类模式进行回顾与评论.本文认为,无论是大卫·豪借鉴组织社会学的二维四象分类法,还是马尔科姆·佩恩的基于建构主义发生学的实务模式归类法,以及与其类似的约翰·科茨的三分法,乃至罗伯特·穆拉利的基于意识形态的左、中、右的连续统分类法,都不是基于社会工作实践的核心概念——"人在环境中"的成长改变——来寻找理论资源,而是把某种分类框架套在了实务模式上,或者只是基于实务模式进行简单的归纳分类.这样恰恰导致理论与实践的断裂,并没有提出适合社会工作实践要素的真正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重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的理论基础的基本原则:它必须是能对案主的日常生活实践进行干预、阐明的双重实践理论;它必须是基于"人在环境中"的人与环境的交互实践理论;它必须是能够整合价值理性与实践逻辑的双重理性.为此,必须从人的构成性、人的成长模式和人的实践场域三重理论出发,来构建社会工作实践的理论基础.

    实务模式理论基础人在环境中三重理论模式

    实践的偏移与理性建构:社会工作服务中儿童权利观的实践反思——基于一项儿童暑期托管服务的分析

    程玲肖桂春
    6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儿童权利观是儿童社会工作的前提和中心.然而,儿童权利观偏移现象在社会工作服务中时有发生.本文借助儿童权利观这一视角,参与观察一项儿童暑期托管服务,并深度访谈相关儿童社会工作者,发现儿童权利观偏移表现为机构社会工作者采取"懂事"与"不懂事"的话语论述评价儿童,服务流程中儿童参与有限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主义行动倾向.究其原因,社会工作者的多元儿童观的交互影响以及"权威—服从"式教育惯习对社会工作服务的塑造.这最终导致儿童社会工作服务丧失"社会性",效果适得其反.为此,建构社会工作服务儿童权利理性的策略是健全儿童权利观培训,强化督导监督职责,拓展儿童参与空间以及开展社会倡导.

    儿童权利观社会工作服务实践反思理性建构

    共识制造与空间生产:社会工作政策倡导的二象性

    金超然张昱
    80-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策倡导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实务领域,已有研究大多沿着西方斗争性、运动性的理论与实践脉络开展.但这类行动取向几乎不符合我国社会工作公信力薄弱的发展现状,也不符合我国权威部门主导的政策过程的情境特征.通过对社会工作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领域的政策倡导行动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的社会工作政策倡导可能存在着共识制造与空间生产的二象性特征.在政策过程领域,社会工作政策倡导表现为以制造价值共识、行动共识和制度共识为主的共识制造行动,在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领域,则表现为以生产直接服务空间和间接服务空间为主的行动空间生产行动.在政策倡导过程中,权威部门的工作需要为社会工作行动创造了机会,社会工作自身拥有的文化与象征资本使得社会工作获得了行动的可能,在上述两重因素的影响下,社会工作的主要行动方式为游说和知识生产.而当政策共识和行动空间被生产后,它们就获得了自身的能动性,政策共识会沿着权威部门的地理位置、工作条线和政策过程进行扩散,同时带动社会工作行动空间的再生产.

    社会工作政策倡导政策共识行动空间二象性

    东亚福利体制下公众对政府福利责任态度变迁的比较研究——基于1996-2016年ISSP数据的实证分析

    陈星彭华民
    10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国际社会调查项目(ISSP)1996年、2006年、2016年政府责任主题调查数据,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以东亚福利体制下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省公众对政府福利责任的态度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三个国家和地区公众在1996年、2006年、2016年期间对政府福利责任态度发生较大变化,1996年日本公众对政府社会性福利责任认同态度较高;2006年韩国公众对政府经济性福利责任认同态度得分最高,中国台湾省的社会性福利态度得分最高;2016年中国台湾省的社会性和经济性福利责任认同态度得分均最高.三次调查数据显示日本的经济性和社会性福利态度变化较大,其次为韩国,中国台湾省变化最小.研究进一步发现同一福利体制下公众福利态度的差异化特征受时间、国家和地区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福利态度国别地区比较研究说明东亚福利体制内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并存.本文丰富并发展了东亚福利体制理论,具有基于本土福利态度发展政策的意义.

    福利体制政府福利责任公众福利态度东亚国家和地区社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