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滨州医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滨州医学院学报
滨州医学院
滨州医学院学报

滨州医学院

王滨

双月刊

1001-9510

bzyb@chinajournal.net.cn

0535-6913981 3256845

264003

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观海路346号

滨州医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的,由滨州医学院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及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方法和新技术等。本刊对刊登稿件注重稿件的科学性、先进性及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数字准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根化合物的分离及对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的影响

    姜昕汤锦一付志攀王博雅...
    241-247,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黄根乙醇提取物对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的作用,并对其具有活性的乙酸乙酯组分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方法 利用CCK-8法检测黄根化学成分对RAW264.7细胞活性的影响.利用浓度为500 ng/mL的LPS诱导RAW264.7细胞,以建立细胞炎症模型,Griess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IL-1β、TNF-α的含量,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ROS水平.再通过溶剂提取法、硅胶色谱柱、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方法对黄根乙酸乙酯组分分离纯化.结果 质量浓度在100 μg/mL及以下的黄根醇提物、石油醚组分、乙酸乙酯组分、正丁醇组分和水组分对RAW264.7细胞无毒性.与模型组比较,黄根醇提物、乙酸乙酯组分对细胞中NO、TNF-α、IL-1β和ROS的表达水平具有下调抑制作用.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资料确定化合物结构,从黄根乙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别了 4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资料确定化合物结构为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1)、1,3-二羟基-2-乙氧甲基蒽醌(2)、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3)、对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4)及实验证明分离得到单体不具抗炎活性在此不做赘述.结论 黄根醇提物组、乙酸乙酯组可拮抗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炎症反应,抑制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和对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

    黄根脂多糖RAW264.7细胞炎症一氧化氮活性氧炎症因子

    黄芪中杀菌抑菌单体分子的筛选及差异表达基因检测

    赵欣如周润龙明文卓王璐...
    248-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筛选黄芪中有效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SA)的单体分子,筛选有效单体分子作用SA后的差异表达基因.方法 针对黄芪中6种单体分子(黄腐酚、芒柄花黄素、柚皮素、环黄芪醇、黄芪皂苷Ⅰ、黄芪甲苷),使用酶标仪检测法进行SA的体外抑菌实验(MIC),筛选出对SA有良好抑制作用的单体分子.使用梯度稀释点样法针对有良好抑制作用的单体分子进行体外杀菌实验(MBC),验证其杀灭SA的效果,并通过设置不同的浓度组确定其最佳杀菌浓度.将有效抗菌的单体分子作用后的SA与未加药的SA收样,利用RNA-seq技术进行转录组分析,比对出有效单体分子作用后的差异表达基因.结果 MIC实验筛选出对SA有抑制作用的3种单体分子,其中黄腐酚抑制效果最佳,芒柄花黄素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柚皮素有抑制作用但效果不佳,其他3种单体对SA无抑制作用.MBC实验表明黄腐酚对SA具有良好杀菌效果,且最佳杀菌浓度为12.5μg·mL-1.经转录组测序,与未加黄腐酚组相比,加入黄腐酚的组别共检测到了 63个显著性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10个上调基因,53个下调基因,并且大部分基因都和核糖体蛋白合成相关.结论 黄腐酚对SA具有良好的杀菌抑菌作用,通过转录组测序发现黄腐酚可能是通过抑制核糖体内的蛋白质合成,使SA的蛋白质合成过程受阻,进而导致SA死亡.

    黄芪金黄色葡萄球菌黄腐酚抗菌活性蛋白质合成

    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摆位误差对剂量的影响

    王雯兰卫光马隆波宁方玲...
    253-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在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中基于锥形束CT(CBCT)影像的摆位误差及对靶区剂量的影响.方法 28例行SBRT的肺癌患者,每次放疗前行CBCT扫描,将得到的CBCT图像与定位CT图像配准,获得左右(X轴)、上下(Y轴)、前后(Z轴)方向的摆位误差值.并计算临床靶区(CTV)外扩至计划靶区(PTV)的边界.在Eclipes计划系统中将治疗中心移至扫描中心,模拟未移床的参数进行计划优化,与治疗前的计划进行对比,分析摆位误差对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的影响.结果 28例患者共获得222次CBCT扫描,考虑误差数值时左右(X轴)、上下(Y轴)和前后(Z轴)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2.00±0.90)、(2.05±1.00)、(1.70±0.70)mm.根据摆位误差得到CTV外扩至PTV的边界在X、Y、Z轴三个方向外扩边界分别为7.60、9.14、5.41 mm.模拟未移床时靶区计划D98%、D2%为原计划的(84.6±77.0)%、(100.9±1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计划靶区的剂量均匀性指数(HI)及适形性指数(CI)显著优于未移床的计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及器官为模拟未移床计划的肺受量与原计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拟未移床计划的心脏Dmean和脊髓DMax分别为原计划的(99.0±95.0)%、(122.4±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CT可有效降低肺癌SBRT的摆位误差,避免危及器官受量和防止靶区受量不足.

    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锥形束CT摆位误差剂量学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对前庭性偏头痛的应用研究

    陈元华张国胜陈金波
    260-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s)评价前庭性偏头痛(VM)患者的椭圆囊、球囊、前庭上神经通路以及前庭下神经通路的功能状况,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参照VM的诊断标准,选取36例VM患者作为VM组,同时选取3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的方法,对两组个体分别进行颈肌前庭诱发电位(cVEMP)和眼肌前庭诱发电位(oVEMP)检查,对其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VM组cVEMP的引出率和潜伏期无明显差异,但其波幅明显降低,耳间不对称比明显升高.结论 VM患者的椭圆囊和前庭上神经通路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oVEMP可作为其确诊的重要检查手段.

    前庭性偏头痛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眼肌前庭诱发电位颈肌前庭诱发电位

    初产妇经阴分娩的影响因素

    王亚楠吴雪毛冰昆卢克新...
    264-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收集初产妇分娩相关资料,分析经阴分娩影响因素,为提高经阴分娩率提出举措.方法 选取产科收治的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单因素分析法筛选与孕妇经阴分娩有关的因素,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孕妇经阴分娩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409例初产妇经阴分娩率为58.7%,剖宫产率为41.3%.在孕妇年龄、身高、产前体质量、产前BMI、有无妊娠期高血压、有无妊娠期高血糖、入院时宫颈Bishop评分、宫口开大评分、先露位置评分方面,经阴分娩组与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妊娠期高血糖及孕期增重为经阴分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入院时宫颈Bishop评分为经阴分娩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孕前适当调整体重,孕期控制体重增加,密切监测孕妇孕期血糖及血压变化,均对提高经阴分娩率具有重要意义.

    初产妇经阴分娩影响因素干预措施

    SIRT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佟美辰周而乐王思佳曹璋...
    268-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Sirtuin 6,SIRT6)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生物信息学分析SIRT6 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生存、肿瘤突变负荷(TMB)及TIDE评分的关系;收集95例胃癌及癌旁组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SIRT6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Western blot法检测10例新鲜胃癌及癌旁组织中SIRT6的表达情况.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SIRT6 mRNA在胃癌中表达高于正常胃组织(P<0.05),Kaplan-Meier 生存曲线显示SIRT6高表达组生存时间较短,突变相关分析及TIDE评分显示SIRT6高表达组具有更高的TMB及TIDE评分(P<0.05),且SIRT6 mRNA表达水平与TMB及TIDE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SIRT6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率为85.2%(81/95);SIRT6在胃癌中高表达与高Ki-67增殖指数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T6表达在不同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及P53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显示胃癌组织中SIRT6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9/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RT6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通过影响基因组稳定性及胃癌细胞增殖能力参与胃癌的发生发展.

    SIRT6胃癌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blot临床病理特征

    子宫下段前后壁提拉缝合术联合子宫双侧壁加固缝合法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中止血的应用

    张洪秀苏飞杨延冬
    274-276,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子宫下段前后壁提拉缝合术联合子宫双侧壁加固缝合法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中的止血效果和应用.方法 回顾性选择运用子宫下段前后壁提拉缝合联合子宫双侧壁加固缝合术治疗的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11例,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围手术期指标、术后情况及新生儿结局等,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11例患者术中证实均有胎盘植入,有5例胎盘植入深度达到子宫浆膜层.11例患者均实行子宫下段宫颈提拉缝合联合子宫双侧壁加固缝合术,无一例失败.患者术中出血量中位数为400(300~700)mL.平均手术时间为(65±14)min.11例患者中10例患者术后恶露及体温正常,无明显感染征象,术后住院时间均≤7 d.1例术后出现发热,原因不明,恶露正常,血常规及感染指标正常,复查妇科彩超提示宫腔内少量积液,无明显胎盘组织,术后8天自动出院.出院后随访,无产褥期感染.11例新生儿无窒息.5例早产儿转新生儿科后均未行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均治愈出院.结论 子宫下段前后壁提拉缝合联合子宫双侧壁加固缝合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手术中止血效果好,可行性强,术中及术后均无明显产后出血及其他术后并发症.

    子宫下段前后壁提拉缝合子宫下段双侧壁加固缝合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子宫下段菲薄

    2020-2022年滨州市某医院妇科自然就诊患者HPV感染状况分析

    胡建华董雅萌吴肖婕
    27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滨州市某医院妇科自然就诊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基因型分布及HPV感染例数,为当地宫颈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分析2020年1月—2022年12月妇科自然就诊患者HPV基因亚型及单一和多重感染率.结果 2020-2022年滨州市某医院妇科自然就诊患者进行HPV基因型检测,三年共检测HPV 22 580例,共检出HPV阳性者4 458例,阳性率为19.86%;单一 HPV基因型感染者3 301例,阳性率14.62%,多重HPV感染者1 184例,阳性率5.24%.对2020-2022年HPV感染患者进行HPV基因型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高危型HPV(HR-HPV)前五位是HPV52型、HPV 16型、HPV 58型、HPV 51型、HPV 68型,低危型HPV感染第一位为HPV 42型;HPV感染最少的基因型是HPV 83型.年龄方面,HPV感染者以21~60岁年龄段人群为主,≤20岁HPV感染者126例,最小年龄者16岁;>60岁HPV感染者153例,最大年龄为87岁,此两年龄组HPV多重感染率均高出21~60岁年龄组.结论 本地患者HPV感染者以HPV52型最多,其次为HPV 16型.HPV感染以单一型为主,多重感染者比例也不容忽视.HPV基因型检测是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手段.

    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型感染宫颈癌

    PCNP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以及与BRAFV600E基因突变的关系

    贺雅静王延刘亚姬新颖...
    281-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含PEST的核蛋白(PEST-containing nuclear protein,PCNP)在甲状腺癌(thyroid carcinoma,TC)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BRAFV600E基因突变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10例TC与其癌旁组织及38例甲状腺肿组织中PCNP的表达水平,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其中65例TC患者中BRAFV600E基因突变情况,探究两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在110例TC中PCNP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淋巴结有无转移、组织学分型相关,P<0.05.其中5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PCNP的表达明显高于其癌旁组织及甲状腺肿组织的表达,P<0.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65例TC中PCNP的表达与BRAFV600E基因突变无相关性.结论 PCNP在TC的表达有重要临床意义;PCNP与BRAFV600E基因突变在甲状腺中的相关性分析证明二者在TC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分别起到不同的作用.

    甲状腺癌含PEST的核蛋白BRAFV600E细针穿刺定位活检

    安罗替尼对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肿瘤相关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

    赵嫣嫣梁璐郗蕊
    285-287,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安罗替尼对一线治疗后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肿瘤相关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102例一线治疗后的Ⅳ期NSCLC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51例给予多西他赛化疗,观察组51例给予多西他赛联合安罗替尼,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清肿瘤标志物、相关生长因子水平和毒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癌胚抗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毒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安罗替尼对一线治疗后的Ⅳ期NSCLC患者效果显著,能够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安全性高.

    安罗替尼多西他赛非小细胞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