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船舶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船舶工程
船舶工程

闻雪友

双月刊

1000-6982

cbgc@csname.org.cn

021-54591998-803

200032

上海市中山南二路851号

船舶工程/Journal Ship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会刊,国家技术类核心期刊。在推动造船工业技术进步、促进船舶科研事业的发展、沟通会员单位之间的联系、报道学会动态和提供产品经济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已成为船舶及海洋工程领域中发行量大、覆盖面广的工程技术类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聚氨酯橡胶减振环对限位器刚度和阻尼特性的影响

    李苗苗朱世瑄邱中辉陈蔚芳...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有限元仿真方法开展了聚氨酯橡胶减振环对限位器刚度和阻尼特性的影响研究.基于Mooney-Rivlin模型以及广义Maxwell模型建立聚氨酯橡胶材料的超弹性及黏弹性本构模型;根据冲击试验获得的高应变率下聚氨酯橡胶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建立应变率相关的聚氨酯橡胶材料冲击本构模型;基于所建立的材料本构模型分别建立限位器的动态及冲击仿真模型.采用所建立的仿真模型进行聚氨酯橡胶减振环材料参数和结构参数对限位器刚度和阻尼特性的影响分析,确定聚氨酯橡胶减振环的硬度,获得聚氨酯橡胶减振环结构参数对限位器刚度和阻尼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可为限位器的结构设计及材料选择提供参考.

    限位器橡胶本构模型有限元仿真刚度阻尼

    船舶装备复杂振动环境试验剖面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丛子龙孙嘉徽高智敏陈换过...
    86-92,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船舶装备因可靠性试验参考数据不全而导致环境适应性差,亟需获取全面的平台实测振动环境谱.针对船舶平台实测环境工况中既有随机振动,又有随机振动叠加周期分量的情况,提出一种复杂振动环境试验剖面分析方法.对实测上限谱进行窄带尖峰信号判别,来选择相应的归纳流程,计算得到振动试验谱,加入任务剖面合成振动试验剖面.其中,对于存在周期分量的振动实测上限谱,采用快速截取等效法进行窄带分量和宽带分量的快速分离和归纳.该方法可促进船舶装备全寿命平台环境应力剖面研究,为船舶装备的可靠性设计提供参考.

    船舶平台振动复杂环境试验剖面信号分离

    船舶电力系统闭环运行保护技术综述

    薛敏涓曹爽肖杨婷丁峰...
    93-100,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船舶电网闭环运行保护技术当前的研究状况以及未来趋势,从船舶电力系统自身特点出发,分析传统的三段式电流保护在船舶电网闭环运行中应用的现状及改进需求,研究闭环保护技术原理,阐明其与传统保护技术之间的差异,并对闭环保护机制中的潮流计算、短路电流计算、故障分析判断、保护原理与整定计算等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调研梳理,指出其目前的研究现状、攻克难点及发展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后续船舶电力系统闭环保护的研究与实现提供参考.

    船舶电力系统环网运行继电保护

    考虑等效参数变化的超级电容模型

    黄鹤宋蓓李雪莹徐冲...
    101-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优化超级电容充电轨迹来提升充电效率是近年来超级电容在船舶领域应用研究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在分析超级电容等效参数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合进行超级电容充电轨迹调控的物理-行为混合模型.该模型通过准在线参数辨识测试获取电容等效电容和电阻参数,能充分反映超级电容的容压特性、阻流特性和老化等对等效参数的影响.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精度高和参数辨识简便等优点,可为超级电容在船舶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支撑.

    超级电容容压特性阻流特性滞回特性物理-行为混合模型

    基于STPA-BN的船舶航行人为风险因素分析与评估

    崔秀芳曲晓文
    110-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为因素是引发船舶事故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为了研究船舶人为风险因素的因果关系,从中国海事局发布的船舶事故报告出发,引入系统理论过程分析-贝叶斯网络(STPA-BN)模型对船舶航行人为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采用系统理论过程分析(STPA)方法识别出船舶航行中存在的不安全控制行为,结合事故报告内容提取出12种人为风险因素,利用风险因素的内在因果关系和结构学习功能构建贝叶斯网络拓扑结构;将事故报告量化,并对网络进行参数学习,对模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利用贝叶斯网络(BN)的推理功能得到船舶航行中7种突出的人为风险因素和3条事故核心致因链,为保障船舶安全航行与船员培训提供数据支持.

    船舶航行安全人为风险因素系统理论过程分析方法贝叶斯网络船舶事故报告

    船舶涂装VOCs回收装置的流场仿真及优化

    刘鹤杨云峰黄硕杨帆...
    117-125,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抑制喷涂作业过程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外逸,减少污染,创新设计一种采用真空回收技术的带有双层回收罩的喷涂回收装置,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对VOCs喷涂回收全过程进行气液交互、液滴蒸发和壁面碰撞的全时域仿真,分析装置内VOCs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外逸的敏感参数.研究发现,真空回收管外倾角度和装置内漩涡流场对限制VOCs外逸影响明显.当外倾角为60°时,VOCs气体逸出最少,相比外倾角为0°时,其VOCs质量分数时历均值从0.8下降至0.21,回收效果最佳.通过在装置外腔中添加连接内腔与外腔的挡板,可有效减少漩涡,将VOCs气体质量分数时历均值控制在0.57,提升回收能力.

    高压无气喷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喷涂回收装置

    海洋复合管缆设计关键技术与挑战

    张玉郭玉晗王庆松梁旭...
    126-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复合管缆是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装备之一,广泛应用于海上油气开发、深海采矿、海上风电等.海洋复合管缆具有弯曲性能好、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和耐高低温等优点,能满足海洋资源开发不断向深水进发的需求.然而,海洋复合管缆相较于传统均质管道结构设计更加复杂,力学特性和使用寿命的准确预测更加困难.结合相关规范对海洋复合管缆设计的常规方法进行介绍,并归纳总结海洋复合管缆设计中需要进一步考虑的结构优化技术、材料非线性问题、几何非线性问题和界面非线性问题(界面强度、界面疲劳、界面摩擦)等关键技术.研究结果可为海洋复合管缆的设计研究提供指导.

    复合管缆脐带缆柔性立管海洋工程

    风浪流耦合作用下锚泊式海上试验平台的水动力特性试验

    王花梅李明兵路宽刘玉正...
    138-147,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国家海洋试验场的"国海试1"平台与锚泊优化方案是否满足设计要求,采用物理模型试验方法,制作1:30试验平台模型,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海洋动力环境实验室开展百余组不同波高、波周期、波向的不规则波、定常风和等效均匀流联合作用下,两点式躺地链系泊状态下的模型运动响应研究.对比分析试验结果与对应试验平台的设计指标,结果表明:同样海况下,风浪与潮流同向时,试验平台的运动响应更剧烈;流速1.14m/s、4级海况时,试验平台最大横摇角为10.41°,"国海试1"平台无法开展正常的吊装工作;流速1.14 m/s、6级海况时,试验平台最大横摇角为15.07°,"国海试1"平台搭载的试验测试设备无法正常工作;流速1.14m/s、8级海况时,试验平台最大横摇角为20.21°,平台存在安全隐患,应采取避险措施;"国海试1"满足抗7级风浪的设计要求.该研究成果验证了改进后的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国海试1"平台满足抗7级海况的设计要求.因此,建议"国海试1"平台在6级海况下应停止试验作业,8级海况下应采取必要的避险措施.该研究为同类新型海洋平台水动力研究提供了参考.

    风浪流耦合作用锚泊式海上试验平台物理模型试验水动力特性最大工作海况

    深水多构型多层复合柔性立管的非线性动力

    陈敏芳李萌沈义俊
    148-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柔性立管在海上平台作业过程中的力学特性,通过OrcaFlex软件的多层等效模型和浮力段等效优化理论建立8层非黏结碳纤维柔性立管,对比悬链线型、陡波型、缓波型和双波型等4种构型碳纤维复合柔性立管在海上平台垂荡激振中的静力学特性、动力响应特征和运动传递路径.通过优化双波型立管的浮力段配置和触底点的位置变化,探究该构型对深水立管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相比其他构型立管,双波型柔性立管能大幅降低垂悬段有效区和触地区的法向运动响应;在双波型立管浮力段总长度不变的情况下,总浮力段重心位置发生变化对悬挂段和触地段的有效张力和曲率响应有显著影响.在实际工程中合理运用双波型立管的结构特性,能大幅降低立管的整体张力分布水平和触地点的运动响应,从而提高整体工程的安全性和立管的使用寿命.

    等效模型双波型立管浮力变化

    计及可达时间窗的远岸风场运维路线优化策略

    陈慧敏窦培林孔令海王震...
    158-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构建风浪预测模型求解风电机组可运维时间窗,作为调度优化的时间约束.为最小化运维成本,考虑运维过程中服务母船(SOV)与船员转运子船(CTV)之间的运维调度问题.将不同技术人员划分为几个独立的运维班组,以运维班组技术水平、待运维风电机组故障类型、动态运维时间窗口、运维班组可连续作业时长和运维时间窗为约束条件,构建SOV-CTV运维路线优化模型.以30台待运维风电机组为仿真案例对该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提出的模型可有效缩短运维总路径长度和降低运维成本,提高了运维班组的运维效率.

    SOV-CTV协同运维调度可运维时间窗运维路线优化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