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传播与版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传播与版权
传播与版权
传播与版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传播仪式观下大学文化传播的媒体呈现与路径

    袁梦婷
    73-7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詹姆斯·凯瑞提出的传播的仪式观来看,在融媒体环境下,大学文化传播具有灵活多样的传播路径和丰富的内涵,能够建构各具特色的文化意义和价值。基于此,文章从仪式符号、仪式的"共同在场"、符号互动、意义建构等方面分析大学文化在新媒体环境的信息呈现特点。研究发现,在传播仪式观视域下,大学文化传播研究不应局限于"线性传播"的效果,更应重视深入提炼和融通大学文化符号,积极构建大学文化传播场域和文化景观,注重受众的参与体验,从而在"共识、共振、共情"中实现认识同构、意义同构、情感同构。

    传播仪式观大学文化文化传播

    人工智能视域下广告传播的具身性转向分析

    马欢歌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时代传播技术的具身化使得一向在传播中被忽视和遮蔽的身体重回聚光灯下。在智能媒体时代,具身性已经成为广告传播实践甚至广告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文章从人工智能的具身性发展逻辑出发,基于认知科学和知觉现象学中的具身理论,分析智能时代广告传播实践如何与受众的身体产生联系,即"全方位洞察用户""强化具身性体验""互动引导广告生成""智能优化广告效果",从而实现其从离身性到具身性的转变。

    人工智能广告传播具身性具身传播

    AIGC时代高校数字媒体人才核心素养研究

    刘畅赵东洋
    8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国家发展目标和社会需求为导向,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和类属法分析,探索AIGC时代高校数字媒体人才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发现,数字媒体人才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大主范畴,涉及人文底蕴、智媒素养、个人品质、专业素养、社会实践及社会责任六个方面多个维度,明确其在人才培育中的重要作用,为高等教育数字媒体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以适应AIGC时代对数字媒体人才的新要求。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数字媒体人才核心素养质性研究人才培养

    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张娇英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担负着高校"三全育人"的责任和义务。文章通过论述高校图书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路径,提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馆员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思想政治资源馆藏建设""加强馆员队伍建设",以更好地促进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图书馆大学生思政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杨杰
    91-9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面向全国高校在校大学生展开网络文明素养专题调研。通过研究数据分析结果,文章发现,当前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维度:主体维度的认知理解不深、网络技能欠缺和用网习惯不良;平台维度的矩阵协同性不强、资源类型较单一和影响力较为有限;环境维度的宏观政策细化执行不力、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社会网络环境监管欠缺,以及信息技术伦理审查不完善。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对策建议:一是从主体来讲,增强网络文明意识、提升网络文明技能和培养网络文明习惯;二是从平台来讲,共建新媒体平台矩阵、丰富平台资源类型和扩大平台综合影响力;三是从环境来讲,加强政策供给、拓宽融资渠道、凝聚社会共识和善用信息技术。文章以期为高校提升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提供参考,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新媒体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网络强国

    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金教材"建设策略研究

    张丹艳
    9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赋能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文章聚焦于职业教育"金教材"建设,通过分析数字化背景下的政策导向、技术应用和实际挑战,提出优化策略,探讨知识图谱、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等在职业教育"金教材"建设中的实际应用。笔者建议通过建立标准化机制和共享平台,提升智能化应用能力,丰富虚拟实训模块,以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职业能力的有效培养,为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金教材"优化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数字时代的创新研究

    于迪胡森芝
    99-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入手,发现数字时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即"打破时空限制,创新展示方式""个性化体验,互动式参与""教育领域的拓展,促进跨文化交流"。基于此,文章提出"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对外交流"等数字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旨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数字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创新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教材与数字化劳动课程资源建设协同策略

    兰美云
    102-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阐述了劳动教育教材建设现状,分析了数字化劳动课程资源建设现状,深入探讨了劳动教育教材与数字化劳动课程资源建设协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涵盖内容协同、技术协同、教学协同、评价协同等方面,并提出了人工智能赋能下教材与资源建设的协同策略,包括基于人工智能的内容协同、技术协同创新、教学协同优化、评价协同完善等,以期为高校提升劳动教育质量,促进教材与资源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劳动教育教材建设数字化资源协同策略人工智能

    网络游戏玩家生成内容的版权保护独创性分析

    王琦
    105-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网络游戏玩家生成内容的可版权性分析着手,发现网络游戏玩家的时间、精力、财产投入与内容的独创性无关,网络游戏预设规则、目标的明确程度与玩家独创性空间负相关,网络游戏素材的基础程度与玩家独创性空间正相关。基于此,文章提出提升游戏玩家生成内容独创性的创作高度要求,旨在明确游戏玩家生成内容的法律边界,保护玩家的创作成果,进而推动游戏产业的创新发展。

    独创性版权网络游戏生成内容

    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独创性判定研究

    张太卫
    10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独创性是作品构成的必要要件,也是人工智能生成物能否受到著作权保护的核心。人工智能生成物具有人机合一的特性,催生了两种作品评判标准:以作者独特个性为核心的主观标准和以作品本身为核心的客观标准。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独创性判定应该以独立创作和最低限度的创造性为基础,基于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外在表达结果来判断,即采用独创性客观标准。人工智能生成物独创性判断采用客观标准在实践上具有可操作性,在理论上具有合理性,更符合著作权法设立的目的。

    人工智能生成物独创性客观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