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磁共振成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磁共振成像
中国医院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磁共振成像

中国医院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戴建平

双月刊

1674-8034

editor@cjmri.cn

010-67113815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智能大厦9层

磁共振成像/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磁共振成像》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实用性和原创性,重点报道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内容包括人体各部位磁共振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序列设计和参数优化、磁共振对比剂的优化方案、新型磁共振对比剂的开发与应用、磁共振引导下介入治疗、磁共振物理学、磁共振成像的质量控制等,以及磁共振成像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该刊接收放射科、影像科、磁共振科、神经内外科、消化内科、心内科、乳腺科、骨科、妇产科、耳鼻喉科、内分泌科、生殖医学科等临床科室磁共振相关稿件,同时接收大学、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磁共振相关稿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脾脏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细胞瘤伴肝脏转移一例并文献复习

    王伟杨槿唐雷史天亮...
    127-129页

    脾脏卡波西样血管内皮细胞瘤肝转移癌磁共振成像

    基于默认模式网络探讨针刺治疗失眠症过度觉醒机制的研究进展

    李沐风刘成勇万青云王晓秋...
    130-13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度觉醒模型是解释失眠症(insomnia disorder,ID)发生和维持的重要理论之一,然而少有研究探索ID过度觉醒的影像学机制.研究发现,ID患者常表现出情绪异常、记忆障碍等过度觉醒症状,这些症状与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功能异常密切相关,故DMN损害可能是ID发病机制之一.针刺可能通过调节DMN的活动及功能连接变化,抑制大脑过度觉醒状态,进而改善ID症状.本文将从分子基因、神经内分泌、心率变异性、多导睡眠图及影像学等角度系统梳理ID过度觉醒机制,探索过度觉醒与DMN的关系,综合针刺调控ID患者过度觉醒的影像学证据,通过分析过度觉醒与DMN的联系,为针刺干预ID机制研究提供影像学证据,并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思路,如从脑网络连接和神经元细胞层面探索,扩大样本量,采用多模态成像技术,并结合新兴分析方法,以更全面地揭示针刺治疗ID的脑效应机制.

    失眠症过度觉醒默认模式网络针刺脑效应机制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在失眠障碍患者杏仁核的结构及功能变化中的研究进展

    贾淑蕾孙永兵周菁武肖玲...
    135-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失眠障碍(insomnia disorder,ID)是一种社会公共卫生问题,是全球第二大流行类精神疾病,与其他的精神障碍及躯体疾病互成因果并相互促进.杏仁核是关键情绪中枢,不仅调节行为认知及情绪,也是一个重要的睡眠调节器.随着神经影像学及MRI技术的进展,通过ID患者杏仁核结构、功能、纤维束及血流量的变化进而阐明ID的神经病理学机制成为可能.本文通过MRI的多模态技术对杏仁核在ID患者中的变化进行总结,希望为ID的病理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为治疗提供新方向.

    失眠障碍磁共振成像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神经反馈扩散张量成像杏仁核脑功能

    膝骨关节炎疼痛患者的脑结构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周鹏陈飞戴真煜
    140-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非常普遍且容易致残的关节疾病,疼痛是其主要临床症状且病理机制复杂.随着神经影像技术在KOA疼痛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中枢神经系统被认为在KOA疼痛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MRI技术是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的尖端技术,被广泛用于疼痛的脑中枢重塑研究,能够较为直观地显示KOA疼痛患者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本文将脑结构MRI(structural MRI,sMRI)及静息态功能MRI(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RI,rs-fMRI)技术对KOA疼痛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对KOA疼痛患者脑灰质体积和皮质厚度的改变,白质微结构完整性的异常和rs-fMRI对KOA疼痛患者的脑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和脑网络改变方面的研究.旨在评估神经影像标志物与KOA疼痛之间的关联,丰富对KOA疼痛患者脑sMRI和rs-fMRI影像改变的认识.

    膝骨关节炎磁共振成像结构磁共振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疼痛

    MRI双反转恢复序列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肖倩初曙光林琳梁松涛...
    146-150,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核磁双反转恢复(double inversion recovery,DIR)序列是一种通过施加两个反转脉冲来选择性抑制两种不同纵向弛豫时间组织信号的成像序列.对比其他常规序列,尽管DIR序列的成像时间相对较长,但该序列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检测中显示出了更高的灰-白质对比度,提高了对病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尤其是皮质及近皮质病变的检测.近年来DIR技术不断取得进展,提高了空间分辨率、采集速度及信噪比,减少了图像伪影,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应用前景广阔.本文综述了DIR序列的成像原理、技术发展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旨在为未来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及预后提供新途径.

    磁共振成像双反转恢复序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皮质病变视神经病变

    7 T磁共振成像在脑小血管病中的应用进展

    黄沛钰刘晨甄志铭张睿婷...
    151-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脑小血管病在老年人群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可显著增加脑卒中和痴呆的发生风险.迄今为止,该疾病尚无有效的临床和体液生物标志物,诊断鉴别高度依赖于MRI.然而,由于临床影像的空间分辨率所限,脑小血管损害难以直接评价,因此研究者们主要使用一些反映脑实质损害的影像标志物来评估小血管损伤.近年来,随着超高场(7 T)MRI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脑小血管病领域的研究亦日趋广泛.7 T-MRI能够直接评估脑小血管结构、功能,并显著提高微小脑实质病灶的检测敏感性,为脑小血管病机制研究和精准诊断提供了重要工具.本文将回顾近年来基于7 T-MRI的脑小血管病研究,并讨论潜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为相关研究工作者提供借鉴.

    脑小血管病磁共振成像超高场强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相位对比磁共振血管成像磁敏感加权成像

    7 T超高场磁共振颅内血管壁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中的研究进展

    张强许晓泉吴飞云
    157-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分型对临床治疗决策和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VW-MRI)在脑卒中临床研究和实践中的应用增加,7 T MRI以其更高信噪比和更优图像质量,可发现脑血管早期、细微的病理变化,为深入了解各种脑血管疾病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思路.然而,超高场强也存在B1场不均、扫描时间长等技术挑战.本文就7 T HR-VW-MRI在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及临床应用中的进展进行综述,深入分析7 T HR-VW-MRI在提升临床诊断精确性与指导临床治疗中的潜在价值,为临床实践与科研探索提供参考.

    缺血性脑卒中7T超高场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磁共振成像

    人工智能在垂体瘤MRI中的研究进展

    贾文静王丽君
    162-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垂体瘤是神经系统常见的肿瘤之一,MRI能够精确展现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和侵袭性.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成为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中的热点,且在垂体瘤MRI方面的研究日渐增多.人工智能在垂体瘤MRI对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预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垂体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临床依据.本文就人工智能在垂体瘤MRI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垂体瘤患者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预测提供帮助.

    垂体瘤磁共振成像人工智能影像组学深度学习手术选择预后预测

    颈动脉易损斑块的MRI研究进展

    周婷婷康立清宋彦澄
    167-171,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颈动脉易损斑块是引起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重要危险因素,与AIS的发生、进展及复发密切相关.准确评估颈动脉易损斑块对改进AIS的危险分层、指导临床治疗并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MRI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MRI影像组学与四维血流磁共振成像可在不同方面对颈动脉易损斑块进行评估.本文综述MRI评估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常用技术和应用进展,以期为临床选择针对性措施,预防卒中发生、进展及复发提供更好的影像学指导.

    易损斑块缺血性卒中磁共振成像血管壁成像影像组学四维血流动力学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致心脏毒性的MRI研究进展

    骆书颖余洪李邦国
    172-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心脏毒性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治疗恶性肿瘤的潜在并发症.虽然ICIs相关心脏毒性发生率较低,但可威胁患者生命.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有更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及多功能、多参数成像的优点,其中电影序列、延迟强化序列(late gadolinium enhancement,LGE)、T1 mapping、T2 mapping、特征追踪技术(feature tracking,FT)等在ICIs相关心脏毒性全方位评估以及早期诊断、风险分层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通过总结这些技术对ICIs相关心脏毒性进行的定量、定性分析,为临床早期诊断ICIs相关心脏毒性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以确保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有望为将来的研究提供参考方向.

    心脏磁共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心脏毒性磁共振成像T1mapping特征追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