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残疾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残疾人研究
残疾人研究

程凯

季刊

2095-0810

zhaoyanchao928@126.com

010-66580151

100034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小街186号

残疾人研究/Journal Disability ResearchCHSSCD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

    程凯
    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高度提出了"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的要求,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写入了党的重要文献,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开辟了美好前景.本文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重要论述的基础上,重点研究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论述,在中国式现代化新的历史方位中分析了新时代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基础、现实挑战和重要契机,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要求对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残疾人事业社会保障关爱服务

    从"参与"到"融合":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转向

    方立波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价值导向从"参与"到"融合"的转变标志着残疾人事业发展将由鼓励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向促进人的社会融合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转变,这是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根本价值导向,同时也表征着新时代残疾人观的进一步发展.从"参与"到"融合"的转变深刻蕴含了我国残疾人事业现代化发展是以满足残疾人美好生活需要、促进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实现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趣.从"参与"到"融合"的转变要求我们在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实践中做出相应调整,要深化融合教育的发展,不断提高残疾人就业创业比例,推动残疾人康复医疗事业的发展,为残疾人事业融合发展营造包容、非歧视的文化环境.

    残疾人残疾人事业参与融合

    中国特色残疾人观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黄跃胡海波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残疾人观问题,既属于理论认识的课题,也是一个现实的实践课题.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而且只能是通过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才会实现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倡导的新残疾人观,从根本上超越了视残疾人为"另类人群""社会旁观者"的旧观念,强调残疾人本身就是社会多样性的一部分,在残疾人与社会的融合实践中不断生成自身的丰富性、全面性与创造力,以新发展满足生活的新期待,充分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内在统一.中国特色残疾人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残疾人与健全人同样具有"双重生命"本性.残疾并不是某一群体所特有的,而是人的潜在可能性.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规定、丰富着残疾人与社会及其关系的本质内涵.社会融合是残疾人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实践路径上,要充分保障残疾人的实质平等,以劳动就业、融合教育、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残疾人的社会融合,建立财富生产与财富分配相互促进的制度体系,让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坚持平等、融合、共享的价值导向,通过内蕴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文明实践,汇聚向心向上向善的积极力量,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全面进步.

    残疾人观残疾人事业历史唯物主义双重生命融合发展

    残疾人理想人格的塑造——基于残疾人自我教育与广义劳动相结合的视角

    范鹏巩万成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促进理想人格的塑造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残疾人基于全社会普遍关怀与制度保障基础上的自我认识、自我完善的自我教育,同样应该与劳动相结合.残疾人由于自身特点所涉及的生产劳动,本文界定为包括精神产品产出在内的广义劳动,这一劳动是残疾人树立"自尊自信、自主自决、自强自立"理想人格的重要因素.而广义劳动与自我教育的"自在、自发、自觉、自主"的"相结合",则是这一理想人格塑造过程中可能的甚至带有规律性的四个发展阶段,自主阶段的境界中自我教育与广义劳动的相结合,由于全社会"平等、融合、共享"价值观念的支撑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护航,事实上完成了从"相结合"到"相适应",从"相适应"到"相促进",又从"相促进"到"相互成就"的过程.当残疾人自我教育与广义劳动完成了相互成就的过程之后,自我教育与广义劳动在残疾人的现实人生中便融为一体,进而促成残疾人理想人格塑造和理想人生实现的内在机理.

    残疾人理想人格自我教育生产劳动劳动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软法规范的配置与实施研究

    赵光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制定法中存在软法规范.《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之所以规定软法规范,与无障碍环境建设本身的复杂性以及《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作为无障碍环境建设领域专门性、综合性法律的定位有关.《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中的软法规范包括鼓励性软法规范、机动性软法规范和转介性软法规范,这些软法规范对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具有积极作用.应当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地方性法规和标准,为《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中的软法规范提供规则支撑;同时,还需要提供激励措施、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评估制度,促进政府和社会力量积极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中的软法规范.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软法规范无障碍环境建设评估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治化的基本框架、价值与进路

    孙计领康宁陈功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出台,是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治化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标志性成果.目前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治化的基本框架已基本形成,包括以《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为主体的规范体系、共建共治共享无障碍环境的工作体制、系统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内容体系.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治化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有利于加强残疾人和老年人权益保障,促进社会融合,夯实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当前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治化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还需要持续完善法律规范体系,建立健全法治实施机制,有效落实法治保障措施,不断提升法治监督效能.

    无障碍环境社会融合适老化共同富裕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

    尹立蒙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障碍环境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篇章.在信息化与老龄化的时代交错下,重点发力无障碍设施建设、融合促进无障碍公共服务、协同开发无障碍信息交流是着眼于社会全体成员生存需求的必要之举,体现出无障碍环境建设以人民为中心、以时代诉求为主线的发展线索.我国在追求人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建设无障碍环境,以实现人的本质为目标助力完善新型生产关系.同时,《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作为社会民生领域的重要立法,既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又开辟了社会主义文明的新途径.因此,无障碍环境建设是面对社会人口结构新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与宜居环境高质量追求的必要之举,是时代之需、治国之要、民生之愿.

    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生产关系信息无障碍

    我国特殊教育对象范围演进及理论范式变迁

    邓猛张瑶张玲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特殊教育的对象范围及理论范式对于建构本土特殊教育话语具有重要价值.我国特殊教育的对象范围经历了早期以"缺陷"为主,到21世纪早期以来以"残疾"为主的演进,新时代以来进一步朝向更广泛"特殊教育需要"的融合发展趋势.我国特殊及融合教育对象以"三类残疾"为演进基础,不断扩展残疾类别,逐步囊括相关联的高危儿童以及资质优异儿童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特殊教育对象范围的演变蕴含着我国特殊教育理论范式的复杂变迁,体现以传统伦理模式为基本底色,以医学及功能主义模式相结合为主体,朝向社会及教育学模式发展的特征,是"三位一体"的综合理论范式.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发展与现代文明渐进结合的理论范式,引领新时期中国特殊教育朝向优质融合发展.

    特殊教育对象特殊教育理论范式残疾模式

    特殊需要幼儿父母教养与幼儿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

    谌小猛王慕含王麟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特殊教育逐步向学前阶段延伸,学前阶段特殊需要幼儿成长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选取 194 名 3~7 岁特殊需要幼儿和 204 名普通幼儿及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组幼儿父母在教养压力、教养方式和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做了比较,并深入对比分析两组幼儿父母教养压力、教养方式和幼儿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相比于普通幼儿,特殊需要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其父母感知到的教养压力更大,教养方式也更为消极.两组幼儿父母的教养方式均在父母感知到的教养压力和幼儿社会适应能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但特殊需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的中介效应更凸显.相比于普通幼儿父母,特殊需要幼儿父母感知到的教养压力和教养方式对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预测性更强.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对如何缓解父母教养压力和改善父母教养方式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特殊需要儿童幼儿教养压力教养方式社会适应

    何以融合?心智障碍者的就业排斥及纾解路径研究

    廖娟葛婧也
    7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社会中处境最为不利的心智障碍群体,参与劳动力市场、拥有一份改善经济条件和身份认同的工作是他们实现社会融合的重要途径.然而,我国心智障碍群体就业处境仍然十分困难.已有研究较少对该群体的真实就业经历与困境进行剖析以找出有效应对之策,因此亟需探究心智障碍者就业排斥的形成机制及纾解路径.本文以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理论为基础,通过调研北京市53位心智障碍者的就业情况,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分析后发现,心智障碍者面临的就业困境主要包括内部就业动机缺乏、外部就业环境限制和政策支持不足的问题.为了纾解心智障碍者所面临的就业排斥,本文构建了政府-机构-家庭三维就业支持的社会融合模型,阐释了心智障碍者实现社会融合的路径.该模型强调通过推动三方共同参与,能够在个体层面促进就业动机的形成,在社会层面营造无障碍就业环境,在国家政策层面保障就业政策落实,为心智障碍者就业保驾护航.

    心智障碍就业就业排斥纾解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