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重庆理工大学

石晓辉

月刊

1674-8425

023-62769495

400050

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ongq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重庆市一级期刊,教育部优秀期刊。主要刊登有创造性、探索性、开拓性的学术论文、科研成果报告、重要学术问题的评述和学科前沿的综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采用HB-AFT方法的多楔带附件驱动系统动态响应计算与分析

    李涛魏政君上官文斌吕辉...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预测多楔带附件驱动系统的动态响应对系统的开发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传统的计算方法存在计算精度偏低,或者计算效率低的缺点.考虑了张紧器的非线性迟滞特性,建立了三轮多楔带附件驱动系统的时域模型和频域模型,采用谐波平衡法-时频域切换技术(HB-AFT),求解了三轮多楔带附件驱动系统的动态响应.计算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数值迭代法相比,HB-AFT法具有高精度和高效率的特点.

    多楔带附件驱动系统谐波平衡法-时频域切换技术动态响应

    基于有限元与能量方法结合的前围板阻尼片布置优化

    常光宝张吉健罗德洋白长安...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铺设阻尼材料是汽车常用的减振降噪辅助手段,它可以有效提高汽车前围板、地板以及行李箱盖等位置的隔声性能.考虑到成本控制以及轻量化的要求,合理地优化阻尼材料的铺设位置成为车辆声学包设计中越来越重要的内容.提出一种基于有限元方法与能量方法结合的分析方法,可以高效快速地获得阻尼片的最优铺设位置.该方法中,针对扩散声场载荷进行计算,首先将板件结构进行分块处理,并通过脚本实现在每一块板件施加阻尼的计算方式,利用振动能量后处理功能,找到板件中对阻尼最敏感的位置.随后在敏感区域通过自动厚度优化计算,找到各区域最合适的厚度.该方法能够有效地降低阻尼材料的使用量,减重降本.相对于传统的模态应变能方法,该研究方法可以考虑车辆行驶时的确定激励位置和大小,且分块处理后计算模型的自由度数降低,计算效率较大提升.该计算方法对汽车阻尼片的前期设计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阻尼片隔声能量方法有限元方法敏感性分析

    领航-跟随型多移动小车滑模编队控制

    李咏华张立刘嘉睿黄峥...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多移动小车编队控制和队形变化控制问题,提出一种领航-跟随型多移动小车分布式编队控制方法.通过坐标变换定义了非完整约束轮式移动小车的运动学模型,采用滑模变结构控制,利用每个小车的跟踪误差设计编队控制器以实时调整小车线速度和角速度,实现跟踪误差的快速收敛.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编队控制方法能有效应用于多移动小车的编队控制和队形变化控制中,多移动小车系统能在2.00 s内快速收敛至期望队形并按照期望轨迹运动.该控制方法具有较好的抗干扰性能,在受到正弦信号干扰时能在1.59 s内恢复期望队形.

    轮式移动小车领航-跟随编队控制滑模控制

    面向NVH性能的汽车冷却风扇拓扑结构设计

    杨丽李奕慈刘杰昌黄元毅...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汽车冷却风扇结构设计不合理会导致发动机怠速工况下风扇噪声在部分频率上的声压级升高,严重影响整车NVH性能.针对上述问题,面向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材质的汽车冷却风扇,提出基于复合材料均匀化理论和结构拓扑优化理论的风扇结构设计优化方法.以某车型冷却风扇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代表体积单元(representative volume element,RVE)模型实现对复合材料性能的预测,利用均匀化理论和有限元仿真分析及拓扑优化方法,分别对玻璃纤维的体积分数及冷却风扇结构进行优化.最后,通过对优化前后性能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优化后风扇的NVH性能明显改善,所研究的优化方法可以为更高NVH性能的冷却风扇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冷却风扇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结构设计NVH拓扑优化

    某三厢轿车前排风噪问题的诊断与优化

    李星徐锟涛梁涛屈少举...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某三厢轿车在时速80 km/h以上时前排出现的"卟啦"风噪声问题,通过主观评价与客观测量,识别该噪声来源于前门外水切区域.结合外流场仿真及外水切断面结构分析,确定噪声类型为空腔噪声,由前门外水切区域横向气流与开口空腔的亥姆霍兹共振产生.通过对外后视镜局部造型优化并进行外流场仿真分析,发现外水切区域横向气流大小与外后视镜基座结构密切相关.针对外水切区域横向气流偏大及外水切断面空腔存在开口的问题,分别提出了基座尾部结构优化方案及外水切断面空腔封闭结构.通过实施以上优化方案,解决了前排"卟啦"风噪声问题;实测100 km/h匀速行驶时车内噪声语音清晰度提升4.6%,响度减小1.0 sone,车内风噪声品质得到明显改善.

    风噪外后视镜外水切流场仿真结构优化

    采用传感器融合的车辆前方碰撞预警系统

    胡远志董泰宏罗毅蒲浩...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前方碰撞预警系统(FCW)是汽车自动安全系统之一,设计良好的FCW需要对车间碰撞时间(TTC)特征参数进行深入研究.针对激光雷达识别静止物体不足、视觉传感器检测车间TTC精度低稳定性差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激光雷达与摄像头融合的车间碰撞时间估计算法.该算法先进行摄像头与激光雷达的数据配准与同步,利用摄像头YOLOv3算法检测当前车道前方的车辆目标;再提取图像中的特征点并基于特征点匹配进行车辆目标跟踪;最后针对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摄像头图像数据分别计算车间碰撞时间,使用卡尔曼滤波方法融合2种结果.测试结果表明:与传统单一传感器的碰撞时间估计相比,该算法表现更加稳定,异常值少,估计误差更小.

    碰撞时间点云聚类YOLOv3特征匹配传感器融合卡尔曼滤波

    大型车辆侧方碰撞危险度预警方法

    罗石朱少成虞井生刘艳广...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减少大型车辆转弯碰撞事故对车辆和行人的伤害,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与GA-LSTM模型的碰撞预警方法.先确定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中影响碰撞危险度的因素,然后结合车辆碰撞理论确定各个因素的隶属度函数及权重的分配,通过模糊算子计算碰撞危险度(CRI)的大小,最后根据遗传算法-长短期记忆网络(GA-LSTM)模型预测未来某段时间CRI的大小对车辆侧方障碍物进行预警.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率高,能有效对危险状况进行预警.

    模糊综合评价碰撞危险度(CRI)遗传算法(GA)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预警方法

    考虑轨迹分析的车辆异常行为辨识

    丁华杨文杰姜超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交通道路中车辆的异常行为辨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轨迹分析的车辆异常行为辨识方法.利用改进的Hausdorff距离计算轨迹的相似度矩阵,根据谱聚类算法学习轨迹的空间分布模式,利用最小平均距离提取运动模式的中心轨迹并根据轨迹的位移向量学习方向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新轨迹进行空间与方向模式混合匹配,通过匹配结果检测方向异常的车辆.与此同时,对每类运动模式进行速度特征提取,将95%的行驶的速度作为正常速度区间,5%的行驶的速度作为异常速度区间.通过数据集验证了该方法可以准确地识别出速度异常的车辆,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交通工程轨迹分析异常行为检测混合模式匹配

    行人与右转车辆冲突严重度评估

    兰柳亭徐磊龚毅张磊...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车辆与行人冲突潜在危险,针对右转机动车与过街行人进行人车冲突严重度量化分级研究.以重庆市南岸区3个典型交叉口为例,采用实地调查和视频采集相结合的方法调查晚高峰时段人车冲突数据,利用Tracker软件提取冲突样本的人车运动轨迹和运动参数.选取碰撞时间(time to collision,TTC)、安全减速度(deceleration to safety time,DST)和后侵占时间(post encroachment time,PET)为冲突指标,分析冲突指标、冲突类型及冲突点位置分布特征,并通过k-means聚类算法评估交叉口冲突严重程度.结果表明:TTC和PET与冲突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关系,DST与冲突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模型聚类效果较好;不同过街冲突类型的冲突严重度存在差异,过街行人数量和人车相对距离对冲突严重程度存在显著影响.

    人车冲突k-means聚类分析冲突严重度行人过街

    自动紧急制动下乘员坐姿对离位的影响

    王占宇沈亚敏
    7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未来智能车辆上乘员坐姿多样化,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的应用会对乘员造成碰撞前的离位现象,对乘员施加主动预紧,研究不同坐姿下安全带对乘员的保护性能.通过建立主动人体模型、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相结合的约束系统模型,构建乘员前倾、后倾4种坐姿,设定主动预紧器中预紧力和预紧时刻的参数范围,以乘员头、胸、背的离位距离为研究目标,建立Kriging代理模型,并采用NSGA-Ⅱ优化算法对主动预紧器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各坐姿下通过优化算法得到的最优预紧力和预紧时刻,运用Madymo仿真计算离位距离结果与预测值的误差在7%以内,乘员在制动时的离位距离有所改善.OOP1和OOP2坐姿中离位距离与预紧力呈负相关,OOP3和OOP4坐姿与预紧时刻呈现正相关,前倾角度大的坐姿预紧力越大,后倾坐姿则反之,预紧时刻触发越早对4种乘员坐姿的约束越有利.

    自动紧急制动乘员坐姿离位预紧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