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重庆邮电大学

徐仲伟

双月刊

1673-8268

wkxb@cqupt.edu.cn

023-62461033

400065

重庆南岸区黄桷垭市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栏目有:名家专家论坛,哲学(含哲学史),经济学(含信息经济),西部大开发,政治学,博士论坛,教育学,法学(含信息法学),管理学,生态环境学,文化研究(含语言学、文学史),德育与网络(含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社会学。 全国理工农医院校学报优秀期刊,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收录期刊,中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收录期刊,新华文摘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收录期刊,中国万方数据库收录期刊等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据本质、数据实践及劳动结构的内在关联

    高剑平魏一帆
    102-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是伴随人类劳动方式的改变而发生更替的.数据存在的形式分为物质形式、能量形式与信息形式,这三种形式分别与劳动方式对应.在古代,劳动方式以客观存在物为劳动对象,进而探索到物质形式中的数据性存在;在近代,劳动方式以能量作为劳动对象,进而探索到能量形式中的数据性存在;在当代,劳动方式以信息作为劳动对象,从而把握信息存在中的数据性.数据在移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当下转化为大数据,极大地推进了生产方式的变革.故而,深度挖掘与分析大数据与劳动结构的内在关联,关涉到夯实数据化劳动方式的哲学理论根基.大数据与劳动结构关联的本质乃是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是劳动者与大数据之间的关系问题.劳动者作为这一矛盾关联体的"极点"具有绝对主体的位置,其自身同大数据作为绝对客体的位置相同,都是不可变动的实体.因此,这对矛盾就是主客体的割裂与统一.大数据与劳动结构具有内在关联,并从而生发出主客体的矛盾.这种分析过程有何意义?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又该如何消解?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为:分析过程的意义是通过大数据与劳动结构的关联来证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合理性基础,为数据化时代作出理论剖析.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为:主客体的矛盾通过人类的实践来弥合,以劳动者自身的知识促成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形成"美的灵魂".

    数据大数据劳动结构实践

    超越大语言模型:物导向哲学路径下的意义生成

    郑保章付晓婧
    112-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创造是人们通过构建关系之网以确证自身在世界之中的位置,塑造意义世界的基础,此种构建需要某种"超越"的外部之物作为支撑.目前,大语言模型已经在智能生成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创造潜力,甚至在部分原创性任务中可以取代人类创造,这或将对人类的意义世界造成潜在性威胁.究其症结在于,大语言模型的底层生成逻辑是建立在相关主义基础之上的,而这种基础预设在激进化演绎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暴露出其深层局限.一方面,大语言模型以"相关主义循环"的方式将自身封闭于字面主义的符号表征与现有的固定范式之内,使得"超越"之维不再可能;另一方面,大语言模型的智能生成功能对于现实架构的渗透性影响又转而超越了相关主义的可理解范畴.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深层矛盾必将冲击一直以来人类从单一主体视域出发建构而成的意义世界.人类何以突破相关主义的内在生成逻辑,维护自身意义世界,这是智能技术时代人类必须直面的问题.立足"物导向哲学",实现对大语言模型生成逻辑的"超越",其意义在于这种"超越"的双重性,既能更包容地将大语言模型类智能机器及其功能纳入"物"的可阐释范畴,又能以去中心化的方式突破相关主义束缚,借助"联合实在"的美学活动,通向超越性的外部,为人类创造添注活力,为人类意义世界提供支撑,以此开辟出"超越"大语言模型的意义生成之路.

    大语言模型物导向哲学意义生成相关主义联合实在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者的现实困境及突围之策

    刘海军龙珍罗尔依
    12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变革了劳动方式,极大地推动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深刻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种智能化的机器,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增强了资本的增殖能力,是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有力手段.在资本控制下,人工智能非但没有改变劳动者的地位,反而成为对劳动者加强剥削的新手段,当下的劳动者面临着人工智能对工人劳动的替代所造成的失业危机、技术偏向性所造成的贫富差距扩大、"智能落差"所造成的社会不平等加剧和相关法律政策相对欠缺所造成的权益保障困难等一系列现实困境.人工智能本身并不会造成这些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的逐利性.马克思指出要把机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区别开来,因此,我们亦应把人工智能和人工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加以区分,从根本上限制资本的无序发展,避免资本对人工智能的垄断;激发人工智能的技术红利,规避劳动者的技术性失业;倡导人工智能的社会主义应用,系统推进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各国之间协调合作,促进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关切劳动者权益,着力完善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保障体系.

    人工智能资本运行逻辑劳动者权益社会保障体系

    基于智能技术升级驱动的企业组织架构扁平化研究

    高锡荣周坤露黄关键
    130-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组织架构扁平化是解决企业官僚主义、信息传递失真、创新活力低下等弊端的必由之路.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推陈出新,企业为实现组织架构扁平化,有必要利用一系列新兴智能技术赋能管理者.智能技术赋能管理者,能拓宽其管理幅度、增加管理效率,进而减少组织层级,促进组织架构扁平化.文章将管理者的大脑能力划分为识记功能、沟通功能、决策功能以及监控功能,基于李克特量表构建了管理功能的测度体系,并基于空间理论和技术匹配的原理刻画了技术驱动组织架构扁平化的实现机制.研究发现:技术水平恒定时,管理幅度与管理效率存在倒U型关系,即过高或过低的管理幅度都会对管理效率产生负作用;组织架构扁平化程度随着智能技术的升级不断加深,但达到临界值时,扁平化程度就不再变化.智能技术对于管理能力存在多维赋能方式,最佳的赋能路径是云存储赋能识记功能、全息投影赋能沟通功能、人工智能赋能决策功能和物联网赋能监控功能.研究结论进一步丰富了组织架构变革的理论知识,为我国企业组织解决层级制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借鉴经验,并为相应的管理政策调整提供了学理依据.

    智能技术升级驱动组织架构扁平化

    我国数字经济创新政策热点领域图谱分析与空间布局研究

    袁野申永康付强
    142-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运用文本编码、内容分析系统梳理了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数字经济创新政策的热点与布局,并运用共词网络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政策文件的热点领域图谱与空间布局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在关键词图谱方面,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建设高质量的数据平台、实现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我国现阶段各省市自治区数字经济创新政策的重点;在空间聚类图谱方面,要充分利用东部沿海地区数字经济发达省份的优势,与西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开展跨区域数字经济联动协同发展;在数字产业化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产业是各个省市自治区数字经济发展的热点,量子通信、VR/AR、智能机器人、数字内容和智能感知等数字产业的关注度不足,只有部分省份进行了产业布局;在产业数字化方面,数字政府、数字基础设施、数字服务、数字医疗等是数字应用场景的布局焦点,对于数字环境、数字贸易、数字文化、数字乡村和数字金融等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只有少部分省份进行了布局且政策强度不足.通过空间布局研究发现,我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政策空间布局存在区域间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即东中西部的省市自治区之间存在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鸿沟",80%省份布局的数字产业和数字应用场景集中在20%的数字经济领域,提出了各省市自治区数字经济空间差异化布局和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数字经济创新政策热点领域图谱空间布局

    论国产剧续作叙事的形式及其势能问题——以中国叙事传统为视角

    李轩
    15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某一故事进行特定的叙事延续,无论古今、无论中外,更无论在哪种叙事形式中,都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现象.为热播作品筹拍续集,对电视剧来说屡见不鲜.电视剧的续作,是指在某一完成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接续创作,在人物、情节、时空等要素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从叙事角度看,续作类剧集区别于其他剧集的特质就在于它的"续",若无此"续",它便与普通作品无异.续作类剧集的情节发展中,时刻存在着一股由"前作"剧集创造的叙事势能.以中国叙事传统为视角来看,国产电视剧的续作实践并未超越"续书"的艺术思维范畴,其续作方向也无外乎三类:后传、前史和外篇.在演绎后续故事、探索起源故事、续衍平行故事的过程中,续作剧集只有对前作叙事之势有所延续,才能保证自身情节合理顺畅地发展."后传类"剧集无论如何续写,它对于前作的势能延续总体都是符合自然叙事规律的,具有一定的自然化特征;"前史类"剧集多是借由同源人物、同源时空,或凭托前作营造情节导向,创造逆向化的势能延续;"外篇类"剧集主要是在并行原则下构建属于自己的进程,形成内向化的势能延续.当然,除"前势""潜势"外,续作必须还要创造新的叙事动力,对叙事进程再行推动.

    中国叙事传统电视剧续作续书叙事动力

    传播舆图与经验反思:20世纪80年代香港电影的跨文化扩散

    陈昊
    165-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80年代的香港电影盛极一时,在跨文化传播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近乎形成某种意义上的"全球性"电影.这一时期,香港电影在亚洲与欧美等地区的传播上均有突破,以"邵氏""嘉禾""新艺城"为代表的电影公司在既有传播格局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扩充,通过卖埠、合拍或参展等多种形式完成传播或行销任务,并以明星制与类型片成功实现了市场的巩固与拓展,涌现出如成龙、周润发、杨紫琼等世界级影星,亦创造出动作片、黑帮片、神怪片等颇具"港味"的电影类型.同时,香港电影自身强烈的大众属性、高效专业的录像带化以及影展影评的褒奖推介,共同促成了其海外影迷群体及迷影文化的生成,也建构起香港电影在各区域内部的传播结构与体系,不仅形成广泛的观影热潮,还体现出各区域电影对其经典段落的模仿或引用.此外,通过对香港电影跨文化传播进行总结与反思,应当肯定的是其在该时期获得的一系列足资借鉴的成果,即以浓郁的本土文化为支撑,通过多元电影类型的创新来避免路径依赖与市场疲劳;但亦应指出,未来的香港电影不宜为迎合外部市场而牺牲自我风格与技巧,而应当充分重视长期以来积累的制作传统,并在结合外部电影之优长的同时,灵活发扬自身制片优势,寻找与自身电影工业体系相匹配的生产模式.

    香港电影跨文化传播迷影文化制作传统文化主体性

    当代拉美女性导演的电影创作取向与价值表达

    王健
    175-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美女性导演作为一支重要的创作力量开始活跃在世界影坛,在创作取向和价值表达上,女性导演群体关注到了女同性恋群体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困境,并通过塑造同性之间的"姐妹情谊"来建构女同性恋群体的主体性.作为一种反抗男权的同盟关系——"姐妹情谊"能够大胆地冲破传统的性别角色禁忌,并颠覆异性恋对于同性恋群体的刻板印象.在聚焦性别问题同时,女性导演群体亦关注了在拉美历史和现实中少数族裔女性所遭受的来自种族、阶层等方面的压迫,并通过赋予少数族裔女性一种"对抗性凝视"能力,来抵抗白人话语权威,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认同.反映离散女性在跨国阈限空间的边缘状态,同样是当代拉美女性导演电影中常见的主题.在全球化语境中,身处他国的拉美女性往往面临双重边缘的处境,她们既被本国父权制所压制,又被他国的种族主义思想所剥削.在电影创作中,女性导演群体不仅还原了离散女性的边缘状态,也刻画了她们是如何积极构建自身主体价值的.此外,女性导演群体还强调了历史现场中女性的生存体验,她们以女性独有的世界观表达了 自己对于拉美社会历史的见解,从而为观众还原了拉美历史叙述中缺席的女性记忆.

    拉美女性导演父权制少数族裔离散女性女性记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论坛暨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

    骆丹仰义方
    184-187页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重点选题方向(包括但不限于)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