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重庆邮电大学

徐仲伟

双月刊

1673-8268

wkxb@cqupt.edu.cn

023-62461033

400065

重庆南岸区黄桷垭市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栏目有:名家专家论坛,哲学(含哲学史),经济学(含信息经济),西部大开发,政治学,博士论坛,教育学,法学(含信息法学),管理学,生态环境学,文化研究(含语言学、文学史),德育与网络(含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社会学。 全国理工农医院校学报优秀期刊,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收录期刊,中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收录期刊,新华文摘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期刊,中国期刊网收录期刊,中国万方数据库收录期刊等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应然方向、现实审视与时代转向

    王霂凡
    11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更迭转型,元宇宙成为全新的数字空间,它系统地集成了多种新兴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使得基于数字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成为可能.元宇宙给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带来了一系列新机遇:元宇宙通过技术赋能创设了智能态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媒介,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丰富性、精准性和体验感;通过场域赋能创构了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空间,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立体化效果和具身性;通过价值赋能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实效性,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主客体的共享、共情和共识.但元宇宙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带来了一系列现实危机:元宇宙面临着主体迷失、"信息茧房"、张力失度等多重风险,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叙事主导性、削弱了叙事完整性、消解了叙事价值性.基于此,应把握元宇宙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契机,积极应对元宇宙给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带来的挑战,坚持以澄明关系为前提,厘定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与元宇宙的耦合之道;以解蔽主体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叙事理念;以虚实融合为关键,建构多元协同的叙事模式,实现元宇宙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时代转向.

    元宇宙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赋能应然方向现实审视时代转向

    元宇宙影响价值观认同的内在机理、潜在风险及破解之道

    李钰阳
    11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发展,作为目前移动互联网高阶版本的元宇宙的登场使人们的生存理念、生活方式、生命意义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特别是对价值观认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元宇宙借助"全维沉浸性"建构价值观教育环境,依托"全域融通性"拓展价值观传播视域,凭靠"全真链接性"增强价值观认同黏性,赋予Web3.0时代下的人们以全新的数字化生存体验.然而,在元宇宙以新技术、新理念、新思路赋能价值观认同的同时,也引发了价值观认同的潜在风险.其中,因其存在易生成"过滤气泡"、造成"信息倦怠"、折叠"公共理性"、形成"技术依赖"等问题,故使得价值观认同的思维定势被强化、价值观认同的理性生成被阻带、价值观认同的主流空间被压缩、价值观认同的主体被异化.元宇宙引发了价值观认同的潜在困局,愈加警示人们在享受数字技术便利的同时要注意不被技术反制同化,以社会价值秩序变革引领被坍缩的现实空间.因此,亟需通过优化主体协同治理以铸塑健康价值生态、破除资本商业逻辑以导引主流价值回归、深嵌技术伦理要素以修正价值固有偏见、防范异质思潮冲击以遏制不良价值弥散来加以应对,实现元宇宙技术进步与价值观高阶认同的耦合共进,以价值自觉实现人类数字新文明的理念认同与精神勾连.

    元宇宙价值观认同主流价值数字时代虚拟空间

    短视频传播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王勋马琳慧
    12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短视频平台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其中以抖音、快手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凭借其用户定位精准化、内容呈现多样化、产品设计新颖化等特性,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而在其广泛的受众群体里,青年大学生由于自身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跻身为短视频平台的主要用户群体.基于网络短视频的广泛化传播和爆发式发展,短视频传播一方面以其形式和内容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又以其多元化内容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和网络道德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短视频传播的对象、内容、过程、效果等与网络道德教育的诸多方面有较高的耦合性和一致性.为了推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发展,基于短视频传播特征、短视频在大学生中的传播现状等维度,全面分析短视频传播给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结合大学生身心特征、社会现实状况等因素,从短视频传播的引领力、感染力、互动性、反馈性等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网络道德教育短视频传播大学生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的技术扩散——基于技术内容与网络结构的分析

    李林彭方雪何建洪朱浩...
    135-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扩散是强化国际经济与创新联系的有效途径,是构建高质量开放创新体系的重要方式.国际技术扩散作为两个主体间的技术扩散活动具有方向性,不同国家的创新政策和技术发展战略侧重点不同,在技术扩散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上均有差异.因而国家间需要构建高效、稳定的技术扩散网络,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补齐技术短板,进一步加大技术流动和增强创新能力.本研究基于技术扩散理论,运用专利引证数据构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技术扩散网络,分时段纵向分析共建国家技术扩散网络的演化,分技术领域横向分析共建国家间技术扩散的特征,探索中国与共建国家间技术扩散的内容和路径.研究认为:中国在共建国家技术扩散网络中的核心地位逐步确立,且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的核心位置更加明显、技术扩散范围更加广泛;但整体技术扩散网络密度低,除中国外的其他国家间技术扩散关系构建较少;不同技术领域的技术扩散网络形态各有不同,其中化学技术领域的技术扩散最活跃、网络复杂度最高;俄罗斯在化学、机械工程、仪器、其他技术领域具有一定技术优势,并且对中国的技术扩散强度很大,而中国在电气工程技术领域更有技术扩散优势.

    "一带一路"技术扩散社会网络分析专利引证

    数字赋能西南边境地区返乡创业帮扶的影响机理、现实问题与实践进路

    廖东声陈曦
    146-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返乡创业是西南边境地区由"输血式"帮扶向"造血式"帮扶转变的重要方式.通过数字赋能提升西南边境地区返乡创业帮扶的整体效能,是该区域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有效路径之一.结合数字技术的特殊属性,返乡创业的多元特征及西南边境地区的独特区位,剖析数字赋能对西南边境地区返乡创业帮扶的影响机理,发现数字赋能创业活动的结构效应促进了西南边境地区返乡创业帮扶的边界扩展,数字赋能开放合作的共享效应促进了西南边境地区返乡创业帮扶的资源整合,数字赋能多元领域的协同效应促进了西南边境地区返乡创业帮扶的权力重塑,数字赋能技术融合的创新效应促进了西南边境地区返乡创业帮扶的柔性运行.同时,数字赋能在西南边境地区返乡创业帮扶过程中存在着经济基础与要素需求的落差、人才问题与数字帮扶应用与创新的矛盾、西南边境特殊区位与数字赋能返乡创业帮扶的协调等现实问题.研究认为,应加强政策引领,促进要素流入,为数字赋能返乡创业帮扶提供保障;完善人才机制,推进数字人才与数字赋能返乡创业帮扶的有效衔接;对接优势资源,通过边境特色嵌入实现返乡创业帮扶的成效增值等策略.

    数字赋能西南边境地区返乡创业帮扶

    回归感性:气氛美学视域下的媒介研究新议程

    王强王子怡
    15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新美学流派的"气氛美学",提出"回归感性"的诉求,与新闻传播领域的"情感转向"趋势不谋而合.对美学传统的复归,彰显了人类作为感性主体的重要面向.对理性实证的信息传播观念的反拨,则展现了媒介叙事的人文主义价值.这些变革显示了一度被遮蔽的感性及情感的积极潜能.在气氛美学的基本特质和观念中,可以分辨出身体感性、空间性、情感性与蕴藉性等若干关键维度,这为媒介研究开辟了新的论域.从空间性与身体性的维度看,气氛美学与媒介研究旨趣相近,都强调身体在场在情感互动中的重要作用.从审美角度看,彰显情感性与蕴藉性的媒介叙事能够生成诗性的意义空间,在媒介环境中塑造具有"气氛"意蕴的场域,促进了情感驱动的"叙事共同体"的建构.在"气氛"这一范畴的笼罩之下,从整体性视野观照新技术塑造的媒介生态,有助于催生新的媒介生产理念和实践模式,校正媒介与传播的发展路径,促进媒介环境中人类主体性的建构.在媒介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交叠互渗中,人类获得了全新的感性体验,为气氛的生成提供了多样化的技术情境.这拓展了气氛美学的阐释场景,为气氛美学研究增添了重要的媒介维度,体现了当下深度媒介化时代的总体特征.

    气氛美学情感转向媒介叙事感性身体在场

    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的跨文化互释

    韦拴喜岳湘凡
    165-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语境下,作为中国美学之独特形态的意境美学,与西方晚近兴起的气氛美学之间存在颇多可比照阐发、交流互鉴之处.在主客关系上,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都打破了传统美学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分别以"心—物"模式和"身—物"模式致力于审美主体与对象之间的间性关系的建构;不过意境美学融入与运用了综合的审美心理机能,侧重审美活动中精神性体验,将气氛美学中建立在感知学之上的"自然之物"进行了抬升和跨越,故作为意境美学基本单位的意象可以视为气氛之物的形而上之维.正是由于以上关联之处,一方面通感联觉是两种美学重要的审美生理—心理基础之一,另一方面作为审美范畴的"意境"和"气氛"都处于不断生成的状态之中,因而审美主体获得的美感体验都是历时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绵延"的美感.同时,意境美学和气氛美学都是在空间中进行审美,共同关注意境与气氛所营造的"虚实空间".不仅如此,在情景创设、情调营造等方面,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又可落实为一种共通的审美创造方案.基于以上事实,在意境美学与气氛美学之间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对话,既可为中西美学在交流互鉴中实现创新融合提供案例,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中国古典美学的当代价值.

    意境美学气氛美学主体间性通感创造论美学

    从悲剧和喜剧构成范畴看美学在中国的变异

    付骁
    174-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学在多国传播过程中存在复杂的变异问题,其中审美文学化是一个显著现象.从哲学上看,范畴包含属相和种相.美是属相,其中作为种相的崇高和优美构成美的一组范畴,而悲剧、喜剧和美不存在种属关系.美学上的崇高和优美是作用于人类视觉的图像对象,而悲剧和喜剧与视觉无关.在从古希腊到18世纪中叶美学学科建立之初,其间悲剧和喜剧并非美学或审美范畴,此后经由德国和苏联学者将崇高和优美延伸到文学领域讨论,悲剧和喜剧作为崇高和优美在文学中的对应概念才被确立为美学范畴.在此过程中,不仅崇高和优美发生变异,不固定在视觉领域内被讨论,悲剧和喜剧也发生变异,成为一组构成美范畴的种相.这种在欧洲变异了的美学接纳了较多非视觉对象或要素,使美感和视听两种感觉有关的基本点被动摇,产生许多相互缠绕、复杂难解的问题.美学进入中国后,将悲剧和喜剧不加质疑地认为是一对美学或审美范畴.如画作为一个自然审美概念,研讨范围局限在英格兰有关湖区和苏格兰山地的旅行写作内,因其具有明确的所指对象和形式特征,故很难变异.由于没有对应的戏剧体裁,如画几乎被中国学界遗忘.美学在中国变异为一门与文学理论接近的学科,与哲学、自然审美渐行渐远.

    美学变异喜剧悲剧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