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市问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市问题
城市问题

周航

月刊

1002-2031

bjb2003@vip.163.com

010-64870894 64874817

100101

北京市北四环中路33号

城市问题/Journal Urban Problem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属学术刊物。旨在反映我国及国外城市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成效及其重点方向研究

    李国平吕爽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交通一体化水平提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建设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但仍面临京津冀占全国经济份额下降、区域内部差距扩大以及区域空间结构有待优化等新问题.下一个十年,京津冀地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的最新要求实现新作为,努力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结构优化、联系紧密、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富裕的、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京津冀协同发展世界级城市群中国式现代化创新驱动发展

    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新突破

    赵弘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年来,京津冀三地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两翼"建设以及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效.进入新阶段,在肯定成绩、提振信心的同时,还要直面问题,有新担当、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现代化都市圈"的提出是对城市及城市群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对进一步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当前,应以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为突破口,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痛点问题,开展探索,完善条件,实现突破并积累经验,切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走实走新.

    都市圈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生成机理、评价及对策——基于生态视角的区域创新新解释

    张贵孙建华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协同创新.在新时期,区域协同创新呈现共生演化的特征.借鉴生态学理论构建"态"—"势"—"流"的三维度创新生态位区域协同创新理论框架和综合评价体系,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协同创新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协同创新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城市间发展差距较大.系统创新态、创新势和创新流呈现波动性增长,其中创新流对系统协同创新的贡献较小.京津冀协同创新模式经历了从单利共生向差异互利共生的演进过程,当前处于差异互利共生向均衡互利共生的演化阶段.应进一步巩固协同创新基础,聚焦三地间价值共创,充分发挥协同创新溢出效应.同时,应加快建设更加开放的创新生态,致力于建成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全国创新驱动增长新引擎.

    "态"—"势"—"流"创新生态理论协同创新形成机制综合评价

    京津冀区域生产力布局:协同约束与优化路径

    王双施美程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取得显著成效,京津冀区域整体实力得到提升,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深度融合,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区域跨界协同不充分等问题,需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塑造世界级城市群基本形态;强化创新协同体制机制,更好地发挥区域中心城市主体功能与引领辐射作用;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深化区域跨界协同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优势叠加的制度合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新理念区域协调发展创新

    社区居委会参与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的困境及机制探索

    连宏萍杨谨頔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制度逻辑视角出发构建"制度环境—组织特质"分析框架,采取多案例研究方法深度还原北京市朝阳区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的实然图景.研究发现:物业管理公司、单位、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民等各个主体之间呈现的竞争性制度冲突导致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整体效能"失序",而社区居委会"基层行政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两种特质之间的张力为其处理制度冲突带来了挑战,使其陷入无序应对、难以作为、被动兜底和低度合作等多重困境.其原因在于,主体定位不明确、权益职责不对位、社会力量未真正发挥作用和多元主体联动协同不顺畅等问题影响了社区居委会治理效能的发挥.据此提出通过"正位""赋权""补短""整合"的"四位一体"途径破解老旧小区物业管理难题.

    社区居委会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制度逻辑社区治理

    城市数字化转型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王军王杰
    4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为研究切入点,探究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效应,并分析协同减排活动中的数字化扩张机制.研究发现:城市普遍存在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效应,且城际间协同减排效应存在较大差异;城市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扩大协同减排规模,其中,数据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融合维度是助益协同减排的关键;城市数字化转型是碳减排引致大气污染物减排的重要扩张机制;城市数字化转型能够诱发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通过源头防控和末端治理增进协同减排效应,但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规模效应不显著,其协同减排的过程控制渠道不畅通;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协同减排效应存在典型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特征异质性.

    数字化转型协同减排结构效应规模效应技术效应

    公共安全视角下城市应急物流供需平衡与优化配置研究

    王菡单菁菁苗婷婷
    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焦公共安全视角下城市应急物流问题,从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层面探究深度不确定性背景下应急物流供需所面临的市场失灵问题,以及不同发展阶段应急物流的供需平衡关系与优化配置问题.研究发现:在危机时期和后危机时期,应急物流都会出现供需失衡现象,但存在根本性差异.危机时期通常表现为供不应求,面临供给弹性弱、资源配置效率低等问题,后危机时期则通常表现为供过于求,面临已投入资源再配置效益低的问题.当市场在应急物流资源配置中难以发挥决定性作用时,政府应在供给侧和需求侧采取统筹配置方式.基于研究结论,从公共安全治理角度提出优化应急物流资源配置、提升应急物流保障水平、促进城市智慧物流发展的应对策略.

    公共安全治理城市应急物流市场失灵供需平衡优化配置政府调控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后发城市经济追赶——基于城际创新合作的视角

    温璐迪郭淑芬
    6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1-2021年中国专利申请微观层面数据和212个后发城市地级市层面数据,构建平衡面板数据,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后发城市经济追赶的影响效应,并从城际创新合作视角探析该影响效应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助于缩小后发城市与先发城市的相对经济差距,而且促进了后发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经济水平、地理区位等追赶情境差异均会影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经济追赶的助推效应.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城际创新合作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后发城市经济追赶的重要渠道.并且,城际创新合作机制呈现出普惠发展与质量提升的双重特征,从合作城市看,不论与先发城市还是后发城市进行创新合作,均能促进后发城市经济追赶,而从创新类型看,主要通过实质性创新合作而非策略性创新合作助推后发城市经济追赶.

    后发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经济追赶城际创新合作

    《城市问题》编辑部作者来稿规范

    78页

    乡村绅士化对旅游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以成都竹艺村为例

    张文力朱喜钢
    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绅士化是传统村落实现复兴的重要方式和过程,而游客、新村民等绅士群体的介入常导致地方主体趋于式微.选取成都竹艺村为实证案例,聚焦乡村旅游社区中的原住居民这一脆弱群体,采用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质性方法,基于日常生活理论的微观视角探讨绅士化对居民认知、行为和情感的影响,并延伸对其地方认同及地方身份建构的讨论.研究发现:绅士化重构了乡村空间形态和功能意义,原住居民为获取更高的旅游收益,选择接纳绅士群体对于地方空间的价值认知,而对旅游资源的争夺使邻里关系由亲密转为竞争;乡村空间功能的居游交织要求原住居民进行身份转换,其 日常生活围绕旅游业而展开,生计行为具有明显的服务业特征;绅士介入和地景变迁拆解了社区关系,造成地方记忆的集体失忆和原住居民的失所体验;原住居民的地方认同及地方身份建构与其日常生活互为反馈,共同实践缺失、经济收入和社会阶层分化导致社区认同消解,而个体尺度的收入增长和对于地方的价值认知有利于其积极身份的建构.基于此,提出了提升居民地方身份认同、打造多元共治的乡村旅游社区的相关建议.

    乡村绅士化旅游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竹艺村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