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市问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市问题
城市问题

周航

月刊

1002-2031

bjb2003@vip.163.com

010-64870894 64874817

100101

北京市北四环中路33号

城市问题/Journal Urban Problem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属学术刊物。旨在反映我国及国外城市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区县人口流动的格局演变、作用机制与城镇化效应

    刘科伟程永辉李建伟康琦...
    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区县尺度的人口流向为分析视角,从人口流入、人口流出和内部人口流动三个维度探讨2000-2020年中国人口流动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作用机制与城镇化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区县尺度的人口流入呈现集聚效应和分散化趋势,人口流出具有稳定的空间均衡化分布特征,内部人口流动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自然地理条件是形成中国人口流动不均衡格局的基础性因素,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增加是促进人口流动的核心驱动力,社会性因素对人口流动发挥着多元影响效应,省会城市市辖区对流动人口具有突出的吸引力。当前,人口流动对区县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作用已进入全国均衡的高贡献率阶段,内部人口流动是提升区县城镇化水平的核心动力。

    人口流动市辖区县域演变特征作用机制城镇化效应

    习近平关于城市治理重要论述的唯物辩证法蕴涵

    李晓光牛思琦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关于城市治理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集中体现为对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运用。首先,坚持运用系统观念,强调通过统筹城乡和区域一体化发展,从重点领域入手,不断优化城市治理结构、打通城市治理环节、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指出城市治理要坚持整体统筹与局部推进的辩证统一。其次,强调发展观点,注重发挥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作用,着力化解"城市病",指出城市治理要做到赓续历史文脉与立足现实的辩证统一。最后,强调矛盾观点,辩证处理城市的经济领域、生态维度、转型过程中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矛盾关系,指出城市治理要遵循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辩证统一。从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角度研究习近平关于城市治理的重要论述,将其作为新时代引领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与行动纲领,在城市治理实践中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立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习近平城市治理重要论述唯物辩证法

    数字政府变革的理论形态变迁与实践模式演进——基于"技术—制度—组织"框架的分析

    汪波蒋君卓
    2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数字政府建设已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引擎,数字技术、制度安排与组织结构三者之间通过迭代互动与耦合互构重塑着区域与城市语境下的数字治理形态。构建"技术—制度—组织"的政府数字化变革理论框架,基于"数据沙盒""云—管—端一体化"和"管运分离"等实践模式分析数字政府变革的理论形态演化进程及其逻辑机理,认为该进程包含三种形态,且表现为逐渐从第一形态——"制度管控—组织选择—技术采纳"演进至第二形态——"制度赋权—组织赋责—技术赋能",进而演进至第三形态——"制度重塑—组织兼容—技术规范"的动态演化过程,螺旋递进且融合为三种形态的连续统一体。在此过程中,数字技术逐渐由工具价值向规范价值转变,并通过基于代码与算法的虚拟规范重新配置虚拟空间中的公共治理架构。

    数字政府数字化变革形态演进算法

    基于流数据的珠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研究

    吴冠秋党安荣马琦伟
    3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群间的要素流动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征。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选择区域协同的核心资源——人流与资金流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高空间精度的跨城通勤数据与跨城企业投资数据构建基于流数据的城市群协同认知框架,在此基础上进行网络构建,开展流要素资源分类及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和具体资源利用关系分析。研究发现,珠三角地区资源流动结构整体上具有以深圳、广州、珠海为节点,以"深莞惠""珠中江""广佛肇"为异质性结构组团的特征。生态位分析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不仅应通过优化东岸单元生态位结构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同时应通过拓宽西岸单元生态位宽度,连接低宽度、低重叠度、高交换量的待发展单元,提高区域综合协同发展水平。

    流数据协同关系生态位理论高质量发展珠三角城市群

    京津冀协同创新的进展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

    吴爱芝李国平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协同创新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对2013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创新进展进行评价与分析,有助于促进京津冀协同高质量发展。以京津冀协同创新的目标为导向,按照数据可连续获取的原则,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分析2013-2022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的变化趋势,从省级和市级两个层面评价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协同创新的进展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京津冀协同创新进展评价优化策略

    "强省会"战略:历史、逻辑与成效

    周玉龙杨一诺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强省会"战略的历史脉络、现实逻辑与实施成效为核心,基于历史和当代视角,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探究我国省会城市功能的历史演进过程,进一步分析区域发展与"强省会"战略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对"强省会"战略进行逻辑阐释,为其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支撑。研究认为,"强省会"战略的实施对于地方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新发展格局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路径。各省份应尊重资源配置中的市场规律,因地制宜,推进实施"强省会"战略,在支持省会城市以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发展的同时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合理布局省域发展资源。

    省会城市功能"强省会"战略首位度城市群空间结构

    "中心—外围"视角下城市碳排放转移的经济脱碳效应——基于长三角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的实证分析

    钟娟冯慧敏魏彦杰
    6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所导致的市域内碳排放转移可能对经济脱碳产生深刻影响。采用2006-2017年我国长三角地区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实证研究城市"中心—外围"碳排放转移的经济脱碳效应及其调节机制。研究发现:碳排放从城市中心向外围转移的过程具有经济脱碳效应,尤其是向半外围区域转移的脱碳效应最为明显,且这一效应对经济脱碳水平较低或较高城市更加强烈。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加快产业升级能够强化碳排放转移的经济脱碳效应,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有利调节作用主要来自效率变动而非技术进步。碳排放转移的经济脱碳效应以及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业升级的有利调节作用在长三角城市具有异质性,主要存在于二线和三线城市、沿江滨海城市以及行业碳排放结构较为清洁的城市。研究结论从空间结构视角揭示碳排放转移与经济脱碳的关系,为政府有针对性地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最大程度地发挥碳排放转移的经济脱碳效应提供参考。

    "中心—外围"碳排放转移经济脱碳效应调节机制

    地铁开通与服务业企业选址及其集聚效应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冯国强王天乐
    79-9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地铁为代表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选址行为具有显著影响,但鲜有文献为服务业企业选址提供微观证据,其集聚机制也有待考察。基于垄断区位竞争理论,首先构建包含信息外部性和有效市场需求的服务业企业选址模型,从理论上分析异质性服务业企业的选址—集聚机制;其次,利用ArcGIS软件将北京市划分为16571个1公里×1公里的均质空间,将其与北京市新增企业工商注册数据进行地理信息匹配,在此基础上采用工具变量2SLS方法、PSM-多期DID方法,实证检验地铁开通对服务业企业选址变化和集聚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地铁开通促进了服务业企业沿线选址,服务业集聚水平提高了53。8%。机制检验表明,开通地铁一方面能够扩大创新活动的信息溢出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另一方面可通过提升市场有效需求促进生活性服务业集聚。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换乘节点、非主城区,新开通地铁线路可推动更多的服务业企业沿线选址,由此产生的服务业企业集聚效应也更高。

    地铁集聚信息外部性市场需求PSM-DID2SLS

    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基于Random Forests模型和Loess模型的分析

    欧阳金琼张俊蕾王雨濛
    9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0-2021年31个省份的相关数据,运用综合评分法测度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和共同富裕程度,结合Random Forests模型和Loess模型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及其成因。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总体上可以促进共同富裕,但存在维度异质性与空间异质性。各维度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力从高至低排序依次为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各区域按相关性从大到小排序依次为东北、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不同维度的城镇化对不同区域的共同富裕影响程度不同,对东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影响最大的是经济城镇化,对西部地区影响最大的是人口城镇化。基于此,提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经济城镇化为重点、以差异化发展策略为前提、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口推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

    新型城镇化共同富裕RandomForests模型Loess模型

    作品选

    封2,封3-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