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船山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船山学刊
船山学刊

楚玲

季刊

1004-7387

csxkhn@126.com

0731-84221534 89716060

410003

长沙市德雅路浏河村巷37号

船山学刊/Journal Chuanshan Journal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以船山思想研究为核心,以倡扬湖湘文化研究为主体,同时兼容儒、佛、道及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专业良知、文化自信与中国哲学主体性——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片论

    许苏民
    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界有一个光辉传统,即建立在专业良知基础上的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对中国哲学主体性的执着持守,其建树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论证并确认了哲学为中国固有之学;二是论证并确认了中国哲学在立千古人极、明万有相通、尽中庸精微、审言意之辨、通古今之变等方面的理论创造;三是论证并确认了中国自身能够孕育出近代哲学启蒙,融会中西而自创新说.文章还对海外学界以所谓"意识形态化"来全盘否定我国老一辈学者的哲学史研究、以所谓"唐宋变革论"来取代"早期启蒙说"的观点作了澄清.

    中国哲学专业良知文化自信主体性早期启蒙说

    湖南自修大学与"第二个结合"

    胡代松
    20-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南自修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传播革命思想、动员社会力量、凝聚革命人才、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为党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是毛泽东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初期进行"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之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典范.它天然蕴含着湖湘文化忧国忧民、经世致用的"基因密码",与思贤讲舍、船山学社一脉相承,同时又是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其文化脉络、创办因由、办学理念和办学活动均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湖湘文化相结合的鲜明特征.对之进行详细考察,对于我们厘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源与流",对于我们今天做好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均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湖南自修大学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湖湘文化

    王夫之正心先于诚意论

    谭明冉
    3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夫之倡导正心先于诚意,说"学者明明德之功,以正心为主,而诚意为正心加慎之事",认为心是恒定的,而意乃与外物交感而生,是偶发不定的.因心之恒定,故可以存养以理,立之为志,用来监督意念的发生和方向.因意念之不定,故不可仅诉诸意念以诚意,而要"以志观意",使意念有所遵循.其所遵循者就是已正之心或素养之志.对《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王夫之解释说,正心是无事时的存养,而诚意是接物时的省察.虽然无事时心皆合于理,但是接物时意念发动则有可能不合于理.这就需要时刻省察意念之邪正,以防止意念对已正之心的颠覆.这就是"意诚而后心正".但是,通观王夫之的论述,他始终坚持正心为先,诚意乃正心之巩固.在他看来,没有心中之理则,诚意根本无从谈起.这与他坚持"复礼"先于"克己"一致,因为只有以礼作为标准,克己才能有所遵循.

    正心诚意王夫之

    身体哲学视域下的王船山《大学》修身工夫论

    陈焱
    4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身体哲学视域下的船山《大学》修身工夫论呈现道德身体、自然身体与政治身体三个面向.在道德层面,其强调了身与心、正心与修身在工夫论上的整体性.在自然层面,其强调了我身与外物皆为二气五行所凝,因此身与物相互感应而具有先天性.既然外物对自我的影响起于身体,那么道德工夫的落实与显现也将终于我身.在政治层面,其强调了君主或政治领袖的身体在"齐治平"工夫层面作为立教之范型的关键意义,并指出为政者的"君子之身"是一国落实王道仁政与道德教化的发机与关键,这也是儒家王道政治合法性的根本立足点.从中国身体哲学发展的视域来看,船山所理解的《大学》工夫次序呈现出一种以身体为中心的整体性,有别于宋明道学传统在这一方面的心性论进路.

    身体哲学王船山《大学》修身工夫

    性善与正心:船山的气学工夫论

    段重阳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船山的气学工夫论将作为气化流行之根据的"健顺之德"显现在自己的心中,从而有"恒志"之实现."健顺之德"表现为人心的"知能之德",是发现和践行"理"的能力,也是人的天道之性.心通过对"理"的发现和践行开辟出人道,从而有日生 日成之性.天道向人道的转换,根植于人的健顺知能之德,而有性善之领会;有赖于心对理的发现和践行,而有正心之工夫.船山的气学工夫论不以超越的"理一"为目标,而是追求人道中的众理相续,实现了对宋明理学工夫论的突破.

    王船山气学工夫论性善正心

    辨名析理,推显阐微——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的论说方式

    罗慧琳
    6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船山文风抑扬详瞻,以说理见长,这一特色与其身处明清之际的大背景相关.面对学术渐驳与晚明以来的空疏之风,船山选择以遍注群经的方式力诋殊途,《读四书大全说》可作为其论说的典型代表.船山有接续道学传统的自觉,因而在该书中更专注于与理学家展开对话.同时船山也依循理学家区分出"守正道"与"屏邪说"两种辨说,前者属于进学方式,后者属于辨异端,二者有本末轻重的差别.为防范空疏之病,船山阐述道理多从名义辨析的分殊之途展开,其典型形态可归纳为两轮并举与分层讨论.最终,船山通过彰显《论语》在"四书"当中的特殊地位,为其分殊之论做一个统合.

    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四书道学理学

    从"天地之心"到"恻隐之心"——基于"克己复礼为仁"的体用关系

    向世陵
    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对于"仁"之蕴含的一个经典界定,在宋儒,它与"天地之心"密切关联."仁"具有公天下的普遍品格."克己复礼"既以克除己私为前提,去私复公也就是复礼为仁.这既是自我的意志努力,同时也是基于"复"之气化运行的天人的互动,其中体现的,是推动人由此去努力的天道一阳复生的必然趋力.天地之心落实于人即是恻隐之心.克己修身的主动性呼应"生生"的必然性.理学家要求恰当处理仁与爱的关系及性情体用之辨."全体大用"即静中有动,由用见体.仁体不可以名言,学者须于即物践履中体验."三达德"的修身行道,根本上已集中到克欲存理和好学、力行、知耻的"为仁"实践,目标则在仁心的全体性实现.

    克己复礼为仁天地之心恻隐之心体用动静

    同异相济:杨慎对朱熹的评议

    舒大刚
    9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朱子之学"一统天下"的时代,杨慎仍然坚持真理,一方面对朱子的文章、卓识表示肯定,甚至推崇,同时又指出他从性格到人品、学问到思想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并用考订的方法,给予了客观认真对待和求实创新的讨论,体现了"君子和而不同""敢冒天下大不韪"的儒者风格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杨慎朱熹考据实事求是

    汉代公羊学的"五始"诠释及义理价值

    王磊
    104-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春秋》义例系统中,五始居于首位,先于三科九旨.经由汉代公羊学的层累诠释,五始成为《春秋》王道政治的开端与根源,与三科九旨共同构成《春秋》微言大义的总纲.与三科九旨侧重政教与礼法不同,五始侧重天道与 自然,敞开了《春秋》由天道至政教、由自然至礼法的通道,蕴含着《春秋》言天道、王者贯通天人、政教本于天道的内在机理.汉代公羊学通过对五始的诠释,彰显《春秋》贵微重始,阐明《春秋》奉天法古,开启《春秋》作为礼义之大宗.

    五始天道政教贵微重始奉天法古礼义之大宗

    王弼圣人思想的政治维度

    李闫如玉
    11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理想人格讨论,大多注重圣人在道德修养、人品操行方面的典范意义.然而,于王弼而言,圣人之为圣人不仅在于某种高尚品格和精神境界的达致,还在于圣人对政治的关切.与魏晋时期的观念相一致,王弼所谓圣人首先以作为理想君主的"圣王"形象出现.王弼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从本体论层面考虑圣人的政治功能,"以道治国"是圣人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以君御民"是圣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实践.王弼的圣人思想内容丰富,内涵深刻,对中国历史上的理想人格讨论作出了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王弼圣人观政治维度魏晋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