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季刊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乡村人居遗产聚集区识别及其空间格局

    周政旭高梦瑶江远婧李辉...
    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千年不辍,乡村人居遗产构成国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相关研究多针对单维度、单要素开展,对遗产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有待进一步提升.文章以人居科学为指导,整合各类遗产要素初步构建乡村人居遗产系统,同时以小流域为基本空间单元,综合加权图层叠置、全局空间自相关、聚类和异常值等分析方法,识别中国乡村人居遗产聚集区43.64万平方千米,构建了由20个聚集区、48个聚集亚区、140个富集单元(组)构成的中国乡村人居遗产保护传承空间格局,为中国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新格局的构建提供参考.

    乡村人居遗产人居流域单元聚集区

    适应性设计视角下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研究

    魏新娜周波李洋名吴潇...
    2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适应性设计是应对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梳理了适应性设计的理念演进,并提出当前语境下适应性设计的研究框架;在总结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特征及当前发展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构建适应性设计视角下西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的研究框架,并以贵州清江村为例提出适应性设计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与更新的方案;最后提出传统村落未来应建立多尺度、多维度的动态适应性设计,加强面向实践应用的适应性设计的展望.

    适应性设计西南地区传统村落研究框架保护更新

    传统村落"记忆之场"识别与多情景保护更新研究

    吕妍肖竞
    39-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村落是具有多元价值的文化遗产.粗放式的旅游开发,导致以游客为中心的主体转移、村落同质化等问题.为此,文章引入"记忆之场"理论,构建以多元主体空间"认知-偏好-行为"特征识别为导向的多情景保护更新框架.文章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分析村民、艺术家、游客三类主体的记忆之场空间要素特征,针对生活叙事、文化触媒、旅游纪念三类更新情景,从空间布局规划、公共空间节点营造、传统建筑修复等方面提出保护更新方案,以期为我国传统村落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方法参考.

    传统村落记忆之场特征识别多情景更新

    都柳江地区侗族人居:过程、格局与机制

    杨憬铭江远婧周政旭
    5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目前侗族人居环境系统性认识的不足,文章将贵州省都柳江地区视作一个由多个小流域人居基本单元构成的人居文化区,选取都柳江流域、河谷小流域、聚落三个不同尺度的嵌套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梳理、总结都柳江地区侗族聚落人居环境系统的营建过程、空间格局与机制.研究发现:侗族人居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迁徙、选址、经营、调适、拓展到建立社会组织的全过程;侗族人居作为复杂系统,在多尺度嵌套空间中形成了差异化的空间格局,并最终形成耦合自然、社会、文化等各系统的"人居文化区-人居基本单元-聚落"层级体系格局;侗族人居在时空演化过程中,各组成要素互相影响适应,在动态耦合机制的作用下,都柳江流域人居系统最终完成由完全自然环境向"自然-人工"耦合的人居环境的转变,并由此形成独具特色的侗族村寨人居.

    都柳江地区人居环境聚落营建空间格局机制

    "三江并流"区垂直地带传统聚落选址特征及分异研究

    李睿达杨林梅程海帆胡荣...
    7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山纵谷区受到严苛的自然条件限制,存在显著的水平和垂直空间异质性,对聚落分布与选址特征产生重要影响.文章在以往主要关注自然地理要素对聚落选址产生影响的基础上,引入表征人文环境的民族属性,以滇西北"三江并流"区德钦-维西段传统聚落为例,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600余个自然村进行选址特征及其分异总结.结果表明:①海拔、地形、气候条件和民族属性对聚落选址具有显著影响;②根据聚类分析所得的四种聚落选址类型分别为高半山型干寒平坡单民族聚落、中半山型干温坡地民族聚落、河谷型干热小阶地单民族聚落以及复合型暖湿大阶地多民族聚落:③不同聚落形成了具有垂直和水平差异的景观格局以及不同民族适应地形、气候的聚落生计特点.文章进一步识别了高山纵谷地带聚落在垂直和水平维度的适应性规律,强调聚落在进行选址营建时充分融入自然与人文环境的适应性智慧,实现传统聚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横断山区垂直地带性少数民族聚落空间分异选址特征适应性

    日常生活视角下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核心要素识别——以云南阿者科村为例

    戴钰欣张琪何黛娜黄思梦...
    89-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快速城镇化与旅游业进驻,传统村落正面临物质空间与在地生活不匹配的危机.文章以哈尼族阿者科村为例,在日常生活视角下,运用现场观察法、地图标注法及半结构式访谈对使用者日常行为序列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村落公共空间使用度评价体系,综合指标量化打分与专家层次分析法,明晰"到达场地的道路便捷性""活动种类数""活动频率""休憩设施密度"和"活动设施密度"五项核心要素;最后通过公共空间核心要素识别及保护更新建议,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提供参考.

    传统村落阿者科村日常生活公共空间量化评价

    贵州苗疆走廊与屯堡聚落的空间格局及其嵌合机制研究

    农文仙杨宇亮李立
    106-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苗疆走廊的开辟,推进了西南地区的发展进程和屯堡聚落演变.文章针对苗疆走廊与屯堡聚落的研究缺乏空间视角的现状,以空间量化分析为基础,结合史料与田野调查,探讨苗疆走廊与屯堡聚落的空间格局及其形成的嵌合机制.研究表明,苗疆走廊沿着入滇通道的"东线"形成,苗疆走廊与屯堡聚落是地理环境和历史事件所缠绕的时空格局的一体两面.上述格局是在地理环境所赋予的历史机遇中,通过"恒量"与"变量"的叠加嵌合而成.前者包括高程、水系、坡度、起伏度等相对稳定的地理要素,后者是通过军事聚落的选址、聚落体系的完善、水利系统的支撑、民族文化的互嵌而人为施加的影响.文章体现的多学科交融的空间视角是对区域研究的有益尝试,可望为复杂人文地理环境中的人居环境研究拓展新的技术方法.

    空间视角苗疆走廊屯堡聚落嵌合机制贵州GIS

    基于生态分区的西南山地城市市域空间优化研究——以昭通为例

    高梦瑶李翅
    120-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处理好保护开发对资源环境的适应性是市域国土空间优化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挑战,然而当前在山地城市仍然缺少完整、适用的研究路径.文章以西南山地城市昭通为研究区,在生态分区规划的基础上预测2035年多情景土地发展,继而进行分区合理性验证.结果表明:①昭通市域现状生境质量良好,但整体景观格局脆弱度较高;②耦合两项指标,以保护现状质量最佳生境为主要功能导向划定生态涵养区,以修复生境不佳且景观格局脆弱区域为主要功能导向划定重点修复区,以合理开发利用非脆弱区域为主要功能导向划定城乡发展区,分别占市域总面积的46.08%、15.79%和38.13%;③在遵循分区规划的保护发展情景下,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效益优于现状与经济优先发展情景,同时能够保障昭通市建设用地面积合理增长."分区规划-土地发展预测-比较评估"的研究路径,对于中国西南地区生态较敏感、经济欠发达、建设需求较高的山地城市来说,具有避免潜在权衡风险、平衡经济与生态关系的积极意义.

    生境质量景观格局脆弱度生态分区山地城市市域

    基于京津冀城市群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研究

    郭梦晓周龙郭琪殷俊峰...
    134-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化发展导致的土地覆被变化直接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目前,研究者对单个城市的单个生态要素研究较多,但在较大空间范围对多生态要素的研究较少.文章在京津冀城市群范围内,基于ArcGIS平台和InVEST模型,利用1995-2015年该区域的土地覆被、降水量、植物可利用含水量、根系限制层深度、潜在蒸散量、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等数据,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碳储存量、产水量这两个生态要素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林地是影响区域碳储存量最主要的两个因素;②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增加是影响区域地表径流增加的最主要原因.相关提升策略为:①在增加碳储存方面,应坚持保护生态红线和生态极重要区,坚持"存量规划",继续植树造林工作;②在减少地表径流方面,京津冀各城市需要统一协作,从源头做好水源涵养工作,并在易发生城市内涝的重点区域通过建设绿色设施和下沉设施增加城市韧性.总体来说,应充分考虑各地的资源禀赋和功能差异,有针对性地采取生态保护措施,助力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

    京津冀城市群土地覆被碳储存产水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美国城市开发管制方法变迁——从分区制到土地开发权

    喻海龙
    151-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对城市土地开发进行管制的历史并不悠久,传统上美国人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由地进行开发.直到1916年,美国才开始使用分区制管理城市土地开发.随着分区制在美国的普及,分区制中出现的不适当、不公平、未提供补偿、较为僵化等弊病越来越突出,为了解决分区制的不足,土地开发权转移制度顺势而生,较好地弥补了分区制的不足.到目前为止,土地开发权转移制度已经成为美国管理土地用途的一个重要方法,土地开发权转移制度与分区制配合使用能够更好地规范城市土地开发行为.

    土地绝对财产权理念分区制土地开发权转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