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创新人才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创新人才教育
创新人才教育

季刊

创新人才教育/Journal The Educ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格其高·行其实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龚冷西
    5页

    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办学的行动解析

    李建华
    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新时代对每所学校的要求,也是学校的追求.河南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学校积极探寻高质量办学的行动路径:学校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坚持"走自然生长教育之路,办有温度有故事学校"核心理念;基于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分解,确立儿童全面发展的六根支柱——爱劳动、会学习、有特长、身体强、善表达、能坚持;学校以协同教育理念为价值引领,构建以学校主导、家庭辅助、社会协同三位一体、携手共育的培养体系.

    教育现代化教育质量协同育人

    指向儿童真实生活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校本实践

    刘浩然
    11-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丰富学校的课程形式,引领育人方式变革,促进学科综合育人、整体育人任务的完成.然而,当前小学阶段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存在主题设计较随意、情境任务不真实、学科关联性不强等问题,在具体实施中学科拼凑、活动浅表、评价单一等成为主要表象.要促使学生在基于真实生活的跨学科互动和整合中,达成对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和思维迁移,与生活链接,与生命契合,促进心智成长,跨学科主题学习应结合校本特色,强化课程融合,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优化和学校课程协同育人.

    真实生活跨学科主题学习校本实践

    "四园联动"劳动教育的十三年探索

    韩董馨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劳动教育场域不完善、课程不系统、机制不健全等难题,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学校以校园、家园、社园、田园为场域,实施四园联动,经历从综合实践到田园劳动、从田园劳动到四园联动、从四园联动到"五育"并举的三个阶段,形成"四园联动"劳动教育机制,丰富劳动教育场域理论,提炼出真劳动、全时空、课程化、成合力12字劳动教育真经,实现了"学生劳动素养提升,全面发展凸显;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育人水平进步;学校办学质量提升,社会影响扩大"的成效.

    立德树人劳动教育四园联动

    学校在校家社协同育人中的价值及其实现

    陈琳
    2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各自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当今教育不可或缺的三大支柱.学校教育发挥着导向性、系统性和协同性价值,通过科学规划、系统设计、有效落实,将校家社三方力量统整起来、形成合力.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学校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让"失位"家庭发挥"本位"作用,让社会教育从"冷眼旁观"到"躬身入局",为构建更加高效、全面的教育生态系统提供实践参考.

    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教育生态

    素养导向下学习方式变革的理性思考

    马竞
    2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习方式变革是实现素养导向教育的关键路径.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学校积极推动学习方式变革,通过成立"学生学习团"、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实施"小先生课堂"、开展"学生60秒"活动、编制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等方式,促使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意义的建构者,推动教育向更加注重个体发展、鼓励创新思维以及培养社会所需关键能力的方向迈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素养导向学习方式创新思维

    深化课程育人 提升核心素养——以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三航"课程建设为例

    周建华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载体.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自办学以来,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坚持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三航"课程体系,在课程建设目标、课程结构、学科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方面都凸显出鲜明特色和创新性,促进了学校高质量育人体系的构建.

    核心素养课程建设课程体系

    一体化教育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以人朝分东坝学校为例

    王敏巩翔龚倩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如何切实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人朝分东坝学校基于一体化教育视角,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一体化、德育活动一体化、研究性学习一体化为抓手,探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有效策略.具体来说,其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挖掘一贯制学校优势,进行一体化设计;二是构建一体化的评价体系;三是加强家校社协同,形成教育合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体化教育德育

    提升理解与欣赏近体诗能力的教学路径探析

    张英华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体诗是有特定规则的古典诗歌,是语文教科书中所编选诗歌的体裁之一,是达到课程标准相关要求的重要学习资源,也是高考古诗词阅读试题中的常选诗体.然而,缘于近体诗特殊的艺术形式,学生常常很难理解与欣赏这类诗;教师在教学近体诗时,常会陷入将其与古体诗等同的误区.要提升学生理解与欣赏近体诗的能力,教师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依据诗体特征,辨明诗歌体裁;二是依据对仗规则,理解诗句之意;三是依据韵脚特征,体会诗歌情感;四是依据平仄规则,体悟语言特征;五是依据诗歌意脉,补充省略内容.

    学科核心素养语文教学近体诗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通用技术单元教学设计量化评价研究

    李淑江王保刚李作林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评价体系是开展教学评价的前提.AHP-TOPSIS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采用Delphi法进行专家咨询,确定单元教学设计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AHP方法建构出评价层次结构模型,确定测评其权重,构建出6项一级指标和29项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综合评价法对六位教师的单元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价,结果证明其模型的有效性,能够帮助教师改进单元教学设计,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教学设计量化评价AHP-TOPSIS法深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