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李明

月刊

1671-7406

journal@cxtc.edu.cn

0878-3120042,3101985

675000

云南·楚雄市鹿城南路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在办刊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研究,参与全国各大专院校的交流活动”。读者对象:全国大、中专学生、科研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愁乌托邦"的祛魅叙事——论黄锦树和他的马华文学

    骆江瑜
    8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锦树对原乡神话的警惕使他跳出"故国三千里"的思乡之情和"乡关何处"的弃儿心态,以坚实的本土认同和深情地在地书写指向马华族裔深层的文化心理——落叶生根,祛"乡愁乌托邦"之魅.从南洋风物的复刻到文化心理的回溯,从重振华语文学到重塑家国想象脉络,黄锦树作为新生代的代表人物,积极革新马华文学,呈现出与前生代、中生代决然割裂的先锋姿态.在写作技巧和表现内容上大胆进行再造,坚持地域书写,重塑文化心理,在马华文学的现代性转型中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果.

    马华文学乡愁乌托邦祛魅黄锦树

    儿童视角中的后殖民世界——《杀死一只知更鸟》的"自我"重塑

    胡蕊蕊李志峰
    90-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殖民理论作为一种视角具有与其他视角融合的开放性,因为后殖民世界的揭示不是为了停留于过去,而是为了重塑未来.本文以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为例,关注到以往研究所忽视的儿童视角与后殖民批评之间的特殊联系,以期用儿童视角去除和超越二元对立的后殖民理论.事实上,借助于儿童视角,殖民世界得以重新审视自身的复杂人性与社会关系,这也意味着身处殖民历史中的人们重拾自我,脱困于原世界的殖民话语而收获成长."童真知更鸟"是新自我实现对旧自我超越的一盏破雾灯,给矛盾的自我重新提供价值选择的机会、抚慰过去被伤害被侮辱的心灵,使自我真正与旧我、旧世界达成和解、获得和谐.

    后殖民批评儿童视角《杀死一只知更鸟》自我

    空间书写:赵树理《刘二和与王继圣》的乡村秩序想象

    严佩如罗文军
    98-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赵树理在小说《刘二和与王继圣》中通过对三个乡村空间的聚焦,呈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农村问题的复杂现实:"三角坪"的童稚游戏影射了成人世界的不平等关系;关帝庙的"说理"揭露了村级政治体系存在的弊端;合作社的"翻身"指向了改革不彻底而形成的利益不均等分享.赵树理在对三个空间书写的同时,又将寻找"农民"自主、自觉的政治可能性作为变革力量孕育融入其中.赵树理关于乡村秩序的文学想象与过渡时期的乡村历史现实产生了割裂,但他没有采取简单的处理方式去解决,而是终止了故事的发展,因而《刘二和与王继圣》呈现出一种"未完成"的状态.这种"未竟"之态非但没有成为桎梏,反而催生了赵树理的思想"缠斗",促使他投身于社会现实的实践中,同时也推动了赵树理在创作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空间书写赵树理《刘二和与王继圣》乡村秩序想象

    从"水引,挼如箸大"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箸的形制与使用

    张鹏沈志忠吴昊
    109-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齐民要术》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农书,不仅记载了重要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食物加工方式,而且记载了一些饮食器具的形制,其中"水引,挼如箸大"是对当时筷子的直接描述.本文通过这条文献记载来考证与勾勒魏晋南北朝时期箸的形态规制,并由此探讨当时箸的使用情况,进一步考证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生活的历史状况以及饮食文化特征.

    魏晋南北朝饮食文化

    食物的地方性——论阳新印子粑的产生与地方特征

    李明晨卢阳
    118-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北阳新的印子粑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因具有独特制作工艺和特殊的历史文化意义,逐渐成为阳新县乃至鄂东南地区饮食文化的代表.目前学界缺乏从具体地方小吃角度研究县域文化的资料,所以,把阳新印子粑作为田野调查对象,展现黄石乃至整个鄂东南地区独特的饮食文化特色,深挖其蕴含的地域文化,揭示印子粑的制作工艺和传承发展中体现的阳新地方文化,并从特色小吃的微观视角展望其所蕴含的阳新饮食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阳新县印子粑饮食文化

    新课程标准下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

    尹绍清黄可欣旷雅尹
    125-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更加凸显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思想性、规律性和育人性,强化教学的一体化设计和为育而教的目的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迫切需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来适应这一变化.基于此,探讨新课程标准下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以"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四大核心要素为基础,提出"五四四"创新教学设计框架,该框架特别强调"教学目标"在设计中的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主张通过各要素的有机整合,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旨在构建高效且富有创新实践的课堂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城区小学农耕教育的课程构建及其实践路径——以X市为例

    张兴义吴昊远李欣
    136-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遵循青少年各方面特点利用农耕文化课程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教育活动以加强农耕教育,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也是"五育并举"的客观要求.本文回顾了农耕教育的相关研究,指出了农耕教育的目标及内容,采用案例分析并结合调查对楚雄城区4所小学农耕教育进行研究发现,楚雄城区小学农耕教育在课程建构方面取得了三大经验,即注重开发校本课程,完善农耕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创设实践基地,丰富农耕实践活动;注重传承农耕文化,培养农耕精神.最后,提出小学农耕教育的实践路径:系统化开发农耕教育校本课程并纳入课程设置,年级化开展农耕教育实践活动并重视实践升华,情境化弘扬农耕文化并融入校园文化,多样化实施农耕教育评价并贴近生活实际.

    城区小学农耕教育农耕文化实践路径

    会计专业"经济法基础"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祝华
    142-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法基础"课程是面向会计专业学生的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宏观上"统揽全局,构建其与会计专业其他专业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实践类课程左右互通、点面结合的专业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微观上"动中窾要,聚焦课程思政元素,既深入挖掘课程与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又将思政元素贯穿教学各环节和教学各课堂,形成内外联动、前后衔接的课程思政育人格局".

    "经济法基础"课程思政路径

    "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初中英语教学设计实践

    闫锦霞李文玉李明
    148-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学—评"一体化作为一种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高效教学模式,正日益受到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与重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活动往往面临着教学目标中的各个关键要素的失衡,教学活动设计的情境性断层,以及教学评价体系显得相对单调的现状.为此,需要顺应核心素养要求,明确教学目标;注重优化情境教学,丰富教学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注重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突出以效度为核心的驱动作用的发挥.

    "教—学—评"一体化中学英语新课标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理路

    苏贵荣罗廷香
    156-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其理论依据、方法路径和政策保障.全面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及其法治精髓,提高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政治站位和理论自觉,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挖掘思政元素,用习近平法治思想培育新时代法治人才是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现路径包括:关照学生需求,实现通俗化融入;丰富内容向度,实现时代融入;创新方式方法,实现科学化融入.

    习近平法治思想高校思政课教学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