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生态毒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生态毒理学报
生态毒理学报

王子健

双月刊

1673-5897

stdlxb@rcees.ac.cn

010-62941072

100085

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北京2871信箱)

生态毒理学报/Journal Asian Journal of Ecotoxic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生态毒理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提供交流平台,推动和促进我国生态毒理学与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的全面发展。本刊主要报道:①污染物环境过程研究;②污染物对活体生物毒性研究;③污染物对于种群水平可能导致个体数量、基因率或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研究;④污染物对个体水平生物化学、分子、物理结构和功能危害,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群落及至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破坏研究;⑤生物标记物测试方法及其在环境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⑥依据毒性测试数据和化学转化规划,评估化合物对整个环境(人体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危害和风险;⑦环境毒理学测试新技术/方法,典型区域环境污染的毒性测试;⑧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酚A在包装饮品中污染现状及相关食品安全管理法规分析

    王鑫璇邢文山李超蒋依桐...
    244-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包装饮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双酚A(bisphenol A,BPA)作为一种常见的塑料制品添加剂,因其具有无色透明、耐用、轻巧和突出的防冲击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塑料容器、饮料瓶等食品包装材料.同时,BPA也是典型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长期暴露于一定浓度的BPA即使较低剂量也可对机体产生多种毒性损伤,引发人体发生各种炎症、细胞损伤、焦虑抑郁、生殖能力下降甚至癌症等多种疾病.由于近年来国内水源地的污染和含BPA的食品包装材料的广泛使用,我国市售的纯净水、果汁、牛奶和酒类等多种包装饮品均检测到BPA的存在.且因饮品加工处理工艺、温度、pH、储存时间以及包装材料不同等因素导致各种类包装饮品BPA暴露水平有所差异.本文介绍我国各地区多种市售包装饮品的BPA暴露水平,归纳了美国、欧盟、日本、中国以及其他国家或组织针对食品以及食品包装材料安全管理法规并进行分析讨论,结合国内外现有的监管措施,为消费者减少BPA的饮水暴露提出了有效建议,以期为BPA的人群暴露剂量与健康风险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双酚A饮品包装材料食品安全法规监管政策

    中国稻田登记噻虫嗪单剂的水生生态风险评估

    周蕾程涵智程再炜郑豪杰...
    259-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对水生环境的潜在风险,本文采用TOP-RICE模型,选取高浓度、短时间间隔和低浓度、长时间间隔2种施药方法,对我国在水稻上已登记的有效的施用方式为"喷雾"的噻虫嗪单剂品种进行暴露浓度预测.运用风险商值法对噻虫嗪进行水生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23年10月,近3年我国水稻上登记的有效噻虫嗪单剂共383种,主要剂型为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种子处理悬浮剂、悬浮种衣剂、颗粒剂等,其中,水分散粒剂占比最大,占总量的28.72%.TOP-RICE模型预测结果显示,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悬浮剂3种噻虫嗪制剂产品在水稻上施用后,预测环境浓度范围为02300~29.2464 μg·L-1,通过物种敏感性分布(SSD)曲线的绘制得到噻虫嗪对水生生物急性生态风险阈值(HC5)为16.09 μg·L-1,慢性HC5为2.096 μg·L-1,并且以溪流摇蚊为代表的大部分无脊椎动物对该杀虫剂较为敏感.结合风险商值(RQ)值的计算得出这3种剂型噻虫嗪对水生生态环境存在一定的威胁,在目前登记施用条件下,噻虫嗪可湿性粉剂的预测环境浓度较大,对水生生态系统的风险大于其他剂型.本研究由于通过模型完成,并且代谢物数据并不足,实验数据偏保守,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噻虫嗪水稻风险评估水生生态系统

    全氟辛酸(PFOA)对菲律宾蛤仔血淋巴的毒性效应研究

    龚秀琼周扬李风铃郭萌萌...
    270-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是海洋环境中的一类新兴污染物.双壳贝类常被用于评估污染物毒性和监测生态环境,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指示物种.血细胞是双壳贝类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相关指标的变化对评估PFOA的污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测量了PFOA在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血淋巴细胞中的生物蓄积含量和免疫相关指标,包括血细胞总数(total hemocyte count,THC)、细胞活性、细胞凋亡、吞噬活性、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和非特异性酯酶活性,从免疫器官、免疫功能以及免疫因子3个方面系统评估PFOA对贝类的免疫毒性.结果显示:PFOA在血淋巴中大量蓄积,实验第14天时PFOA在3个处理组中的含量分别为(122.5±5.35)、(149.38±0.52)、(15723±4.65)ng·mL-1.清水恢复7 d后,各处理组中PFOA的蓄积量虽有所下降,但仍分别高达(3.33±0.16)、(5.42±0.08)、(6.20±0.20)ng·mL-1.进一步研究发现,PFOA的胁迫可引发蛤仔血细胞各生理指标及免疫功能的显著变化.PFOA以浓度依赖性方式缩减了蛤仔血细胞总数,改变了血细胞组成比例,细胞活力及吞噬活性明显下降,ROS大量生成,凋亡率大幅增加,非特异性酯酶活性明显增强.且清水恢复7 d各指标仍未能恢复到对照组水平.此外,在分子水平上,PFOA的暴露亦显著改变了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可见,PFOA的胁迫可对菲律宾蛤仔产生明显的免疫毒性效应.该研究为揭示PFOA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和筛选海洋中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质(PFASs)污染的生物指示因子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全氟辛酸菲律宾蛤仔免疫毒性血细胞生态风险

    聚苯乙烯纳塑料诱导Caco-2细胞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的研究

    赵乾秀白淼白宇超曲绍娟...
    284-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纳米塑料的潜在毒理效应及健康风险引起广泛关注.本研究以人结直肠腺癌细胞(Caco-2)为模型,研究聚苯乙烯纳米塑料(polystyrene nanoparticles,PS-NPs)的细胞毒性,从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角度探讨PS-NPs肠道毒性机制.结果表明PS-NPs暴露导致细胞形态改变,细胞活力下降,乳酸脱氢酶释放增加,确定其最低效应浓度是50 μg·mL-1.随着PS-NPs暴露浓度增加,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和丙二醛水平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降低、Ca2+超载、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开放、二磷酸腺苷/三磷酸腺苷比率(ADP/ATP)上升,最终细胞凋亡率增加.PS-NPs暴露浓度为200 μg·mL-1时,ROS含量升高至对照组的3.85倍;线粒体去极化程度降低至对照组的0.63倍;细胞凋亡率达到28.90%(P<0.01).PS-NPs通过诱导细胞ROS生成,产生氧化应激,过量的ROS会对线粒体造成损伤,最终导致细胞凋亡率升高,因此氧化应激和线粒体损伤是PS-NPs引起细胞毒性的关键机制.本研究结果将为PS-NPs的肠道毒理效应和健康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纳米塑料Caco-2细胞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凋亡

    大连市PM2.5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健康风险评价

    彭晓杨萌王笑欢娄英斌...
    294-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大连市大气PM2.5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特征和健康风险,于2021年6月3日至2022年5月29日进行样品采集,每3天采样1次,共采集有效样品120个.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PM2.5中14种重金属元素包括钡(Ba)、镉(Cd)、锡(Sn)、钒(V)、铬(Cr)、锰(Mn)、钴(Co)、镍(Ni)、铜(Cu)、锌(Zn)、砷(As)、硒(Se)、铅(Pb)和锑(Sb)的浓度,运用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PMF)解析了PM2.5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并评估了重金属元素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采样期间大连市PM2.5质量浓度范围为42~1593 μg·m-3,年平均质量浓度为(33.2±28.9)μg·m-3.PM2.5中共检出13种重金属元素(Sn未检出),总质量浓度范围为0.004~0.586 μg·m-3,年均质量浓度为(0.139±0.116)μg·m-3.Zn是PM2.5中最主要的微量元素,平均占比(33.6±23.5)%.来源解析结果显示,大连市PM2.5中重金属元素主要来源按年平均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工业过程源(41.9%)>交通排放源(32.3%)>燃煤源(14.4%)>钢铁冶炼源(11.4%).污染时段工业过程源和燃煤排放源占比增大.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大连市PM2.5中12种重金属元素(Cr、Cd、Co、Ni、As、Pb、Ba、V、Mn、Zn、Cu和Sb)经呼吸暴露途径的非致癌风险较小(HI<1).重金属元素对儿童的非致癌风险高于成人.评价致癌风险的6种重金属中,Cd、Co、Ni和Pb对于儿童和成人基本不存在致癌风险(R<10-6);As和Cr对于儿童和成人都存在一定致癌风险(10-6<R<10-4).6种重金属元素累计对成年男性致癌风险最高(ILCR=6.51×10-5),成年女性次之(ILCR=5.54×10-5),儿童最低(ILCR=1.42×10-5).在PM2.5污染情况下,Pb和As对成人存在一定致癌风险,Cr元素存在较高致癌风险.

    PM2.5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人体胆汁中微塑料的检测与分析

    李小康胡乐黄冬冬晏华军...
    31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塑料(MPs)因其广泛分布及其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而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但迄今为止还没有研究报告微塑料在人体胆汁中的暴露,本研究通过对人体胆汁中的微塑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期为今后深入探究微塑料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提供依据.纳入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孝感医院2023年3月—5月确诊为胆囊结石并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12例,收集患者的胆汁样本作为实验组,以程序空白、实验空白及仪器空白作为对照组,采用热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方法检测2组样本中微塑料的种类及含量.在12个胆汁样本中检测到聚氯乙烯(PV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尼龙66(PA66)和聚乙烯(PE)共4种微塑料类型,在单个样本中可检测到1~3种不同的微塑料种类,检测结果阳性率为100%(12/12),其中PVC阳性率为100%(12/12),PA66阳性率为91.66%(11/12),PET阳性率为25.0%(3/12),PE阳性率为8.33%(1/12).在检测到该塑料颗粒的样本中,PA66含量为(10.36±8.62)μg·g-1,PVC平均含量为14.53 μg·g-1,PET平均含量为10.66 μg·g-1,在唯一检测到PE的样本中,其含量为3.01 μg·g-1.本研究对人体胆汁中的微塑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微塑料与人类疾病的深入探讨提供依据.

    微塑料人体胆汁热解-气相色谱/质谱

    过量表达分泌型MT3对植物镉富集的影响

    陈悦黄先敏张永至马仲炼...
    324-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MT3是人体中参与重金属解毒的主要蛋白,前期研究表明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α因子信号肽(MF-α)介导重组蛋白EGFP分泌到植物体外.但是目前还没有研究报道转基因植物中过量表达分泌型MT3对植物重金属镉(Cd)的富集能力是否有影响.本研究通过人工方法合成MF-α信号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和 MT3 的融合基因 MF-α-EGFP-MT3,构建该融合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 pK-35S-MF-α-EGFP-MT3,转化野生型(WT)烟草和天竺葵获得转基因植物.通过电化学方法检测转基因植物MT3转录水平、转基因植物根系分泌液中EGFP-MT3蛋白的水平.用Cd溶液处理转基因植物,通过表型观察和电化学方法检测根、茎和叶中Cd的含量.结果表明,转基因烟草和天竺葵中都有MT3基因的转录;且根系分泌EGFP-MT3蛋白的量大约为0.45~0.68 mg·g-1(以鲜质量计).100 μmol·L-1的Cd溶液处理转基因烟草植株,表型变化分析发现转基因植株受损情况低于WT,近根部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WT,说明EGFP-MT3的分泌可降低Cd的毒害作用.转基因烟草植株根、茎和叶片对Cd的富集量比WT高约40%.用50 μmol·L-1的Cd溶液处理转基因天竺葵植株,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根对Cd的富集量比WT高约30%,茎对Cd的富集量比WT高约4倍.以上结果证明过量表达EGFP-MT3可以提高转基因烟草和天竺葵对Cd的富集能力,可能是EGFP-MT3分泌根系表面增加转基因植物根系对Cd的吸附作用,同时在转基因植物组织细胞内积累的EGFP-MT3也可增加植物组织对Cd的富集作用.

    转基因植物啤酒酵母-α信号肽金属硫蛋白分泌融合基因Cd富集

    吡唑醚菌酯对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亚致死效应研究

    李烨青张昌朋赵学平杜丽慧...
    338-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吡唑醚菌酯对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亚致死效应和慢性毒性,研究了不同浓度吡唑醚菌酯(0.328~32.0 μg·L-1)长期暴露斑马鱼胚胎30 d后,对斑马鱼生长发育,以及氧化胁迫、能量代谢和肝脏能量代谢酶活等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发现,吡唑醚菌酯暴露30 d后,5.12 μg·L-1吡唑醚菌酯能够显著降低斑马鱼仔鱼的体长,2.05、5.12和12.8 μg·L-1吡唑醚菌酯长期暴露后可以显著增加仔鱼的体质量,0.819、5.12和12.8 μg·L-1吡唑醚菌酯可以引起仔鱼肝脏不同程度的空泡化.此外,为了进一步明确吡唑醚菌酯对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毒性效应,分别于暴露2 d、6 d、10 d、16 d和30 d测定斑马鱼胚胎/仔鱼体内的丙酮酸、葡萄糖、胆固醇、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含量,以及与氧化胁迫和肝脏代谢相关的酶活.在30 d暴露期间,吡唑醚菌酯对斑马鱼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总体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对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游离脂肪酸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吡唑醚菌酯处理对斑马鱼体内丙酮酸含量总体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对甘油三酯含量总体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吡唑醚菌酯对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体内的葡萄糖和总胆固醇合成有一定的诱导作用,暴露6 d和30 d时所有吡唑醚菌酯处理组鱼体内葡萄糖含量显著增加.此外,吡唑醚菌酯对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有一定的诱导作用,对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吡唑醚菌酯可能通过诱导氧化应激、干扰葡萄糖、总胆固醇等糖类和脂类的合成,影响斑马鱼体内抗氧化系统和能量代谢,引起肝脏能量代谢相关酶的活性改变进一步干扰能量代谢,进而导致斑马鱼早期生命阶段的生长和肝脏发育异常.

    吡唑醚菌酯斑马鱼慢性毒性早期生命阶段

    磺胺甲恶唑(SMX)对双齿围沙蚕的毒性效应研究

    陈志陈銮淇胡丰晓周洪磊...
    350-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SMX)作为一种广谱型抗生素,由于大量使用而在水体中广泛存在.为研究SMX对海洋多毛类动物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的毒性效应,将双齿围沙蚕暴露于1、10和100 μg·L-1 SMX的海水中15 d,从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探究SMX对双齿围沙蚕的生长、掘穴行为、抗氧化防御、非特异性免疫以及细胞凋亡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1 μg·L-1和10 μg·L-1 SMX对沙蚕体质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所有SMX处理组双齿围沙蚕的体长都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暴露于SMX的双齿围沙蚕掘穴率显著降低,且高浓度SMX(100 μg·L-1)对双齿围沙蚕有明显的神经毒性作用,表现为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显著降低.SMX暴露诱导了氧化应激,导致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的升高以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下降.此外,10 μg·L-1和100 μg·L-1 SMX暴露下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降低,表明暴露于高浓度的SMX可能会降低双齿围沙蚕的免疫力.最后,高浓度SMX暴露下,双齿围沙蚕凋亡相关基因大都呈现下调趋势,抑制细胞凋亡.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SMX污染对水生无脊椎动物的毒性效应,增进对SMX生态毒性的认识.

    SMX双齿围沙蚕氧化应激神经毒性基因毒性

    儿童地垫产品中5种VOCs暴露及健康风险评估

    李桂晓尉立华贺祥珂熊大伟...
    360-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儿童地垫产品中不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浓度及对健康的影响,通过顶空-气相色谱质谱仪对儿童地垫中挥发性有机物进行筛查,采用气袋法研究不同材质、不同温度对儿童地垫中挥发性有机物释放浓度的影响,并运用蒙特卡洛模拟的方法对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地垫中含有多种具有一定毒性的VOCs,这些有机物的释放与材质关系不大,但是与温度有着显著的相关性,温度越高,释放浓度越大.当运用蒙特卡洛方法对儿童地垫中甲苯、二甲苯、正丁醇、丙酮、2-丁酮5种物质进行吸入性风险评估时,在95%的置信区间范围内,正丁醇的风险值为1.65,超过了风险值,其他物质的风险值均<1,健康风险较小.

    挥发性有机物(VOCs)儿童风险评估蒙特卡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