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杨传平

月刊

1000-5382

dlxb@mail.nefu.edu.cn

0451-82191712

150040

哈尔滨市和兴路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林业专业学术性刊物。主要刊载林业、森林工业、林业经济、野生动物研究等方面的科技成果和学术论文,报道科技简讯和学术动态。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科研、生产单位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低磷胁迫时混合内生真菌对杉木幼苗的促生作用

    王明川汤智德谢安强简灵静...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探究具有溶磷功能的混合内生真菌在磷胁迫环境中,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以O20号无性系1年生杉木幼苗为试验材料,接种具有溶磷功能的单株菌和混合菌,测定杉木幼苗生长特性和光合指标。结果表明:苗高、地径和生物量方面,在不同磷胁迫梯度,单株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S28)和混合菌拟隐孢壳菌(Cryptosporiopsis ericae,S1)+双乳突炭层菌(Nemania bipapillata,S41)对杉木幼苗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单株菌S28和混合菌S1+S28、S1+S41对苗高影响较大;单株菌S28、尖小丛壳菌(Glomerella acutata,S32)和混合菌S1+S32、S32+S41能有效促进地径生长。接种单株菌S1和混合菌S1+S41、S28+S32、S32+S41的杉木幼苗根冠比随着胁迫梯度增加而不断增大,其根冠比在中度和重度胁迫中增量显著。叶绿素质量分数和叶绿素荧光特性方面,混合菌S32+S41对叶绿素质量分数增量显著。随着时间和胁迫梯度增加,接种内生真菌可以有效降低杉木幼苗初始荧光值,能够减轻杉木幼苗光系统Ⅱ(PS Ⅱ)反应中心受到的胁迫伤害;内生真菌对杉木幼苗PS 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的影响并不显著,但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杉木幼苗的光合电子传递效率,提高光合速率。具有溶磷功能的内生真菌可在磷胁迫环境中对杉木幼苗生长和光合作用起到促进作用,混合菌对杉木幼苗的促进效果在整体上优于单株菌,其中,混合菌S32+S41综合效果最为显著。

    杉木磷胁迫内生真菌混合菌光合作用

    美洲黑杨无性系生物质能源林初选试验

    郭新安胡学孙洪刚张源长...
    10-1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讨美洲黑杨(Populus deboides)作为生物质能源林的可行性,并进一步筛选更有潜力的适合作为生物质能源林的无性系,以8个美洲黑杨无性系为参试对象,按照随机区组试验营造生物质能源林,并测定了胸径、株高等17个指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8个无性系均为生物质能源林的重要树种,其中,2号无性系最优,其次为4号和3号无性系。采用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拟定了单株生物量(W)与胸径(D)、株高(H)的回归方程,为W=2。878 7D+0。655 3H-16。528 0,通过测定胸径和株高,可以快速估算其生物量,从而为美洲黑杨生物质能源林经营提供重要参考。

    美洲黑杨无性系能源林

    不同坡位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宁璐要振宇高天明穆文奎...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漠草原是草原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草原区向荒漠区过渡地带,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较低,并且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荒漠草原荒漠化程度不断加剧,对植物的生长及群落分布产生重要影响。为了解不同坡位对荒漠草原植被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以希拉穆仁荒漠草原作为研究区,在无人为干扰活动的荒漠草原围封区内,选择坡度25°的3块长方形样地(300 m×100 m),分别在3块长方形样地的坡上、坡中、坡下分别设置1 m× 1m的样方,调查记录每个样方内植被的种名(科、属、种)、植被的高度、密度等,通过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不同坡位对荒漠草原植物群落区系特征和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野外调查共统计植物39种,隶属22科33属;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总计34种,占物种总数的87。18%;水分生态类型以旱生植物为主,总计27种,占物种总数的69。23%;地理成分以东古北极分布种为主,总计17种,占物种总数的43。58%。受坡位的影响,植被盖度、建群种高度、群落生产力、Shannon-Wien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由大到小的顺序均为坡下、坡中、坡上,Pielou指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坡上、坡中、坡下。

    荒漠草原坡位植物群落区系植物群落特征

    2种红果臭椿表型特征及色素组分相关性

    张蔓蔓郑聪慧徐振华李新利...
    23-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红果臭椿表型特征及色素组分相关性、阐明果色性状形成规律,以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CK)、红果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 var。erythrocarpa)2个新株系(P1、P10)为试验材料,观测其表型特征、发育进程及物候节律,对叶片、叶轴、果枝、果序轴及不同发育阶段的翅果生物量、形态指标、色差、色素组分及质量分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①P10与CK物候期相同,P1比CK晚2~3 d;P1花部位为绿色,P10为红色;P1有转色(绿转红),P10无转色(呈红色)。②不同部位个体大小在生长季从大到小均表现为P1、CK、P10;3株系翅果干质量均在果实成熟期(S4)达到最大值,从大到小依次为P10、CK、P1。③P1和P10不同部位除叶片外均为橘或红色系;同株系不同部位的各色素均表现为总叶绿素质量分数最高,叶片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部位;不同部位中,P1叶轴花青素相对质量分数最高,P10果序轴最高;P10叶片中的总叶绿素质量分数最高(3。518 mg·g-1),且与红绿属性色相显著负相关,P1叶轴和果枝、P10果枝和果序轴的花青素相对质量分数与红绿属性色相、彩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④P10和P1翅果果实膨大/转色期(S2)至盛果期(S3)均为红色系;P1表现为转色型,具有绿色转变为红色的观赏特性,观赏期为6月上旬到7月中下旬;P10则为全红型,观赏期为6月上旬到7月中上旬,P1比P10观赏时间长。P1在坐果期至果实膨大/转色期,翅果花青素相对质量分数显著升高,促进了转色。P10不同部位及翅果各时期花青素相对质量分数显著高于P1和CK,是其色泽较P1和CK鲜艳的主导原因,且其翅果果实膨大/转色期和盛果期亮度、红绿属性色相与彩度均显著优于P1,果期观赏性更佳。

    红果臭椿物候节律表型特征色素组分相关性分析

    白鲜不同生育时期营养元素积累规律及分配特征

    邵财孙海关一鸣金桥...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3年生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白鲜不同生育时期根、茎、叶的干质量及营养元素含量,分析白鲜不同生育时期营养元素积累规律及分配特征,为白鲜科学精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白鲜在生长过程中,不同营养元素的积累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氮(N)、钙(Ca)、磷(P)、钾(K)、镁(Mg)、铁(Fe)、锰(Mn)、锌(Zn)、铜(Cu);在生长初期,N、P、K质量分数相对较高,植物对N、P、K元素的需求较大;出苗期至花蕾期,白鲜根中N、P、K的积累量分配比例明显降低,茎叶中积累量分配比例明显增加;从果前期开始,白鲜茎叶中Ca、Mg质量分数和积累量显著增加,在茎叶中分配比例相对较高;果前期和果中期茎叶中Fe、Mn质量分数显著增加,Fe、Mn元素积累量在果中期相对较高,茎叶中分配比例有所增加;根中Zn质量分数从果前期至果中期显著增加,整株积累量显著增大,果中期在根中分配比例达到最大,白鲜茎叶中Cu、Zn质量分数在花蕾期相对较高,在茎叶中的分配比例达到最大。因此,白鲜出苗期至花蕾期需要补充大量元素(N、P、K)及微量元素(Cu、Zn),果前期至果熟期需要补充中量元素(Ca、Mg)和微量元素(Fe、Mn、Zn)。

    白鲜营养元素积累分配合理施肥

    芸苔素内酯诱导对枸杞叶片次生代谢物质量分数及抗蚜性的影响

    王晓丽李琳娜张丽艳段立清...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芸苔素内酯(BR)对枸杞的抗虫性诱导,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通过对室内盆栽宁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苗木叶面喷施芸苔素内酯溶液,并测定不同诱导质量浓度和诱导时间的枸杞叶片次生代谢物产量,包括单宁质量分数、甜菜碱质量浓度、总酚质量浓度和总黄酮质量浓度,同时观察枸杞蚜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芸苔素内酯诱导显著影响枸杞叶片的次生代谢物产量,1。00mg/L芸苔素内酯诱导21 d的单宁质量分数、甜菜碱和总酚质量浓度分别是CK的4。78、1。24、1。55倍,0。10 mg/L芸苔素内酯诱导21 d时的总黄酮质量浓度是CK的1。59倍。芸苔素内酯诱导的枸杞叶片使枸杞蚜存活率下降,总若虫期延长,总产仔量降低。综上可知,芸苔素内酯诱导使枸杞叶片次生代谢物产量以上调为主,对枸杞蚜生长发育及繁殖表现出抑制作用。

    芸苔素内酯枸杞次生代谢物抗虫性诱导蚜虫

    北美冬青'奥斯特'花芽分化期内含物质变化特征

    侯召斌殷雅文杨丁郝明灼...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石蜡切片结合物候观察,将北美冬青(Ilex vericillata)花芽分化过程分为花芽分化初期(P1)、花序原基分化期(P2)、花萼原基分化期(P3)、花瓣原基分化期(P4)、雌雄蕊原基分化期(P5)5个阶段。测定枝条内源激素质量分数及比值(赤霉素(GA3)、脱落酸(ABA)、玉米素核苷(ZR)、吲哚乙酸(IAA)、(w(IAA)+w(ZR))/w(ABA)、(w(IAA)+w(ZR))/w(GA3)、w(GA3)/w(ABA))、枝条矿物质(碳、氮、钾、磷)质量分数及比值(碳氮质量分数比)、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碳、钾、氮和磷、内源激素质量分数、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均随发育阶段变化而表现显著变化。玉米素核苷质量分数在花萼原基分化期(P3)达到最大值,脱落酸质量分数在花瓣原基分化期(P4)最大,呼哚乙酸及赤霉素质量分数在雌雄蕊原基分化期(P5)达到最大值。(w(IAA)+w(ZR))/w(GA3)在花萼原基分化期(P3)达到峰值,(w(IAA)+w(ZR))/w(ABA)、w(GA3)/w(ABA)在雌雄蕊原基分化期(P5)最高。氮、磷、钾质量分数都于花萼原基分化期(P3)达到最高,碳质量分数及碳氮质量分数比在雌雄蕊原基分化期(P5)达到巅峰。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变化都呈类似的上升趋势。分析雌雄蕊原基分化期(P5)枝条内含物质与开花、结实量之间的相关性,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玉米素核苷、吲哚乙酸、脱落酸质量分数,(w(IAA)+w(ZR))/w(GA3)、(w(IAA)+w(ZR))/w(ABA),与北美冬青开花、结实量呈正相关,全磷质量分数与开花量呈显著负相关,内源激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与开花量、结实量有较强的相关性。较高水平的激素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是保证开花、结实量较为理想的条件。

    北美冬青内源激素花芽分化主成分分析

    紫外线B辐射增强和酸氮沉降复合作用对杉木凋落物分解的影响

    郑立津戴渊陈水兰刘爱琴...
    57-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不同环境因子复合作用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凋落物分解机制的影响,以杉木人工林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环境控制试验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紫外线B辐射增强、酸沉降和氮沉降试验处理,进行紫外线B辐射增强与酸氮沉降复合作用对杉木凋落物分解过程处理1年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试验处理后,杉木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氮沉降处理(0。69)、紫外线B辐射增强与氮沉降复合处理(0。64)、紫外线B辐射增强与酸氮沉降复合处理(0。59)、酸沉降与氮沉降复合处理(0。58)、对照(0。56)、紫外线B辐射增强处理(0。55)、酸沉降处理(0。54)、紫外线B辐射增强与酸沉降复合处理(0。52)。氮沉降处理、紫外线B辐射增强与氮沉降复合处理会促进凋落物分解,缩短凋落物分解的周期;酸沉降处理会减缓杉木凋落物分解的速率。紫外线B辐射增强、紫外线B辐射增强和酸沉降复合处理、酸沉降和氮沉降复合处理、酸沉降氮沉降和紫外线B复合处理,对杉木凋落物分解的速率没有明显的影响。

    氮沉降酸沉降紫外线B辐射增强杉木凋落物

    应用优化最大熵模型的珍稀濒危玉兰属物种适生区预测

    李秀玉唐继敏殷晓洁刘一飞...
    64-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中国9种珍稀濒危玉兰属(Yulania spach)物种的地理分布数据及37个环境因子数据,利用R语言ENMeval包优化最大熵模型(MaxEnt)的正则化乘数(RM)和要素组合(FC)参数,提高模型模拟精度,以便更好的预测出各物种在基准期和未来3种气候情景的潜在适生区分布趋势,并分析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①最大熵模型优化后,各珍稀濒危玉兰属物种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值均在0。95以上,表明模型模拟效果极好,可用于中国珍稀濒危玉兰属物种地理分布模拟;②影响珍稀濒危玉兰属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最冷月最低温(BIO6,46。38%)、等温性(BIO3,13。83%)、坡度(SLO,8。03%)、最暖季降水量(BIO18,7。57%)、最干月降水量(BIO14,6。78%),其中,对各物种潜在适生区分布影响最大的影响因子为最冷月最低温,在存在概率最高时,各物种的最冷月最低温均在0℃左右;③在未来2061-2080年3种不同的气候情景时,光叶玉兰、青皮玉兰、凹叶玉兰及紫玉兰总适生区面积呈扩大趋势,增加面积在7 398~879439 km2;景宁玉兰、罗田玉兰、天目玉兰、宝华玉兰、滇藏玉兰总适生区面积呈缩减趋势,减小面积在1 605~669 830 km2。

    气候变化珍稀濒危树种玉兰属优化最大熵模型适生区预测

    大兴安岭森林可燃物燃烧危险性评估

    蔡志勇孙龙孙家宝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评估森林可燃物燃烧危险性,有助于客观认识森林火灾风险水平,从而制定相应防火和灭火措施,为开展森林火灾防治和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为研究区,利用"森林火灾风险普查"3 300块标准样地调查数据,通过森林可燃物燃烧试验,对潜在初始火强度、灌木层连续性和易燃树种密度等指标进行等级划分,量化森林可燃物的燃烧性和空间分布的连续性,判断潜在林火强度大小和易发林火种类,评估森林可燃物燃烧危险性等级。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林区森林可燃物燃烧危险性等级分为4个等级,即高危险性等级、中高危险性等级、中低危险性等级、低危险性等级;(2)大兴安岭林区从北纬50°~53°30′,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标准地森林火灾高危险性等级比例依次为0。02、0。02、0。02、0。05、0。07、0。10、0。08,低危险性等级比例依次为 0。50、0。48、0。41、0。36、0。34、0。30、0。29。

    森林火灾风险评估林火强度林火蔓延速度林火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