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柳海民

双月刊

1001-6201

dswkxb@nenu.edu.cn

0431-85099325;85098026

130024

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东北师范大学主办、东北师大学术期刊社编辑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于1951年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6201,国内统一刊号:CN 22-1062/C。国内邮发代号12-21,国外邮发 代号:BM357。本刊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首届和第二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吉林省社会科学十佳期刊。 本刊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开展学术讨论,交流教学和科研成果,发现和扶植人才,培养学术理论队伍,为提高东北师范大学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服务,为发展和繁荣我国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事业服务。 本刊内容:主要刊载政治理论、哲学、经济学、历史、语言文学、教育等各学科学术研究论文。本刊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师范特色和地方特色,辟有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美国史研究、中国明清史研究、东北地方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茅盾研究、儿童文学研究、教育理论研究、中外比较教育研究等专栏,体现本校学科优势,深受国内外学术界欢迎。 本刊由博士生导师郑德荣教授担任编委会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博士生导师柳海民教授任主编,东北师大学术期刊社副社长王亚范副编审任常务主编。本刊坚持正确办刊方向,注重开展学术研究,提高学术质量,曾得到国家教委的通报表扬,《中国教育报》和《中国高等教育》杂志等报刊均以显著位置专文介绍。本刊刊登的论文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中国史学会中国古代史优秀论文奖等国家级奖励;荣获吉林省一、二、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0多篇。本刊在《新华文摘》、《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权威文摘刊物上的年转载率连续多年保持50%以上,居高校文科学报前列。其中,历史学论文转载篇数居高校文科学报之榜首。海内外报刊经常转载介绍本刊所发表的文章,在海内外学术界颇有影响。 读者对象:海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和高等学校文科师生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以系统观念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廓清、内在要求与实践进路

    李效东杜玉中唐鑫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观念是基础性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系统观念来把握改革的全局与重点、整体与部分、联系与区别.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系统观念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理论指导,是基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应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多种复杂问题的必然要求.以系统观念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关键在于坚持系统思考、坚持系统谋划、坚持系统部署、坚持系统推进与坚持系统集成.在推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系统工程的实践进路中,需要坚持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系统的领导,在系统整体上突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着力重点,在系统全局中正确处理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系统观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系统工程

    大中小学思政课区域一体化的价值意蕴、驱动要素与推进策略

    李爱琴师海娟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中小学思政课区域一体化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点建设方向,其核心要义在于区域教育主体突破学段和校际壁垒,以共同体成员的协作互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区域间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区域一体化的整体内涵式发展.新时代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区域一体化走深走实,可广泛凝聚区域多主体人才协同共培的价值共识,形成多模态纵横连贯式的区域教育网络生态系统,全面提升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区域一体化的建设质量.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要求、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发展诉求和学生个人成长发展需求对大中小学思政课区域一体化具有正向驱动作用,牵动着大中小学思政课区域一体化建设的"时"和"序"、"质"和"量"、"道"和"术".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区域一体化建设,要健全常态长效运行机制,畅通区域管理行动经络;补足协同推进短板弱项,统筹区域格局协调发展;建立多元主题合作网络,深化区域合作互联互通;优化教育资源服务供给,实现区域资源无界共享.

    大中小学思政课区域一体化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

    地缘政治风险与中资企业债券融资成本——情绪传递与避险效应

    李婧李博渝
    1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作为全球系统重要性国家,外部环境变化必然冲击国内债券市场,投资者情绪起落传递金融风险.本文选取2007-2022年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发行债券数据验证地缘政治风险对企业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此类风险带来的冲击扩大企业债券信用利差,投资者乐观情绪与低违约避险效应缓解了冲击,国有企业债券违约强化负面信息传递,并且企业应对措施因其特性和货币金融环境不同而异,良好的经济基本面是应对地缘政治冲击最有效的平滑器.为增加企业财务韧性,建议宏观上应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合理引导预期,同时要加强企业信息披露机制,建立信誉累积的长效机制.

    地缘政治风险企业融资成本债券市场投资者情绪

    数字消费的劳动力资源再配置效应

    刘伟江郝一哲李京京
    3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是人口红利消退趋势下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高质量方案.本文将数字消费纳入一个多部门竞争均衡的资源错配框架中,借助理论模型实证检验了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数字消费对劳动力资源错配的非线性影响及机制.研究表明:第一,数字消费规模对劳动力资源错配呈现出显著的"倒U形"非线性影响,且我国数字消费已处于对劳动力再配置的优化阶段,该结论经一系列检验后依然具有稳健性.第二,数字消费对劳动力资源错配的影响随着地理区位、环境规制以及资本配置效率的不同呈现出显著的异质性.第三,市场化进程、产业集聚以及政府经济目标是调节数字消费规模对劳动力资源错配"倒U形"非线性关系的重要机制.其中,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会导致极值点向右偏移,并强化非线性关系;产业集聚水平、政府经济目标的提高使极值点向左移动,并弱化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丰富了数字时代劳动力再配置理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了新方案和新思路.

    数字消费平台经济劳动力资源错配资源再配置

    跨境资本极端流动与中国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传染

    王立荣杨梅
    4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程度提高,跨境资本大幅度异常流动越来越频繁,而跨境资本高频次极端流动可能会加剧金融部门脆弱程度、提高系统性金融风险.本文实证检验了涌入、骤停、外逃、回撤四种类型跨境资本极端流动对我国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跨境资本极端流动的持续期和发生频次均较高,说明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具有"大进大出""急进急出"的特征,且跨境资本极端流动类型频繁转换区间与各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的局部峰值具有较高的同步性.(2)不同类型跨境资本极端流动对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具有异质性.跨境资本涌入和外逃会增加金融部门的系统性风险,且此时保险部门是各金融部门的风险源;跨境资本骤停和回撤会降低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但资本骤停期间,证券部门是风险源,而资本回撤期间,房地产部门则构成了金融系统的风险隐患.

    跨境资本极端流动金融部门系统性风险溢出网络

    政策感知、职业认同与教师交流轮岗政策遵从

    王建平张萌
    6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师对交流轮岗政策的遵从意愿直接影响政策实施成效.为探析政策感知、职业认同是否及如何影响教师交流轮岗政策遵从意愿,本研究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对比分析1487份教师调查问卷数据.研究发现:教师整体上对交流轮岗政策遵从意愿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政策感知、职业认同对政策遵从呈多通道的差异化影响.具体表现为:在政策感知方面,政策了解和认可程度高的教师更倾向于遵从交流轮岗政策;职业认同方面,工作回报、角色价值和工作成就感对政策遵从有正相关性,而工作保障和工作氛围则对政策遵从有负相关性.深入分析后认为:良好的工作保障和氛围可能强化了教师对稳定性的期望,减少了对人事变革的接受度,进而对交流轮岗政策遵从意愿产生负向影响.

    政策感知职业认同政策遵从交流轮岗政策

    师范生职业使命感对学习投入的影响研究——基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

    梁红梅王梦寒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自我决定理论与职业生涯建构理论为基础,以80 536名师范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职业认同量表、职业目标量表、学习投入量表以及职业使命感量表,探讨师范生职业使命感与其学习投入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控制性别、年级、学校类型以及身份的基础上,师范生职业使命感对学习投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职业认同在职业使命感与学习投入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职业目标调节了职业使命感通过职业认同影响师范生学习投入的中介过程的前半段路径,并且在职业使命感与学习投入之间也起到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在师范生群体之中,职业目标、职业认同、职业使命感与学习投入四个变量之间的作用机理,为增强师范生对于教师身份的认同感,提升其职业使命感以及在校期间的学习投入奠定基础,也为高校培养师范生人才、创建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参考依据.

    师范生职业使命感学习投入职业认同职业目标

    产出导向下师范教育课程的逆向审视与创新发展——基于S市新入职教师的调查

    杨进唐燕
    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我国师范教育改革进入了以产出导向为改革理念的新阶段,即以师范生的学习结果和能力表现来评价师范教育培养质量.本研究突破在师范教育阶段内讨论师范生水平的局限,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法,以毕业后任教1个月的新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新教师自评和老教师他评的对比,呈现师范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水平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再结合新教师在真实教育情境中的适应性和对在学阶段所接受的师范教育课程的满意度评价,逆向审视师范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以"服务终端"的理念进行课程设置、嵌入前沿属性优化课程教学、数字技术支持"具身拟态"提高实训效果、创设"人人交往"机会消解人机互动带来的沟通弱化等,以推动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

    师范教育课程产出导向教育新入职教师

    汉代经学传注的口传传统

    李若晖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代经学中,存在着经书传注的口传传统.通过对几则经学史文献的意义澄清,可以重现汉代经学传注口头传统.再由汉代口传传注文献的梳理,可以进而考察汉代学术两大公案:一为西汉孔安国确曾注《论语》《孝经》,但在后世只有口传,因而引起误解;一为向歆父子校书仅针对书面文献,而未致力于将口传文献著于竹帛.与此同时,有必要强调,汉代经学传注的口传传统,是以书面经书为中心,并围绕书面经书而形成与发展的.

    经学经书书面口传孔安国向歆校书

    亡佚的经典:试论《苍颉篇》的经典化及经典地位

    白军鹏
    99-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苍颉篇》的经典地位问题以往学者均未论及,它是秦代"书同文"政策的产物,也是这一活动的重要组成,在文字编排及结构两个方面都深刻地影响了《说文解字》的编纂.在汉代,《苍颉篇》不仅与入仕息息相关,从同墓葬的伴出文献可推知它也是深受贵族重视的典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它对汉代辞赋家产生过重要影响.通过官方所组织的两次文字会议均以之为核心来看,除表明《苍颉篇》的特殊地位,还可知其与古文经学有重要的关联.经过扬雄、杜林、张揖、郭璞等的注释工作后,《苍颉篇》的身份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发生了转换,它开始成为学者注释古书的重要参考.本文所论也提示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对虽已亡佚却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的古书的评价.

    《苍颉篇》经典文本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