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当代教育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当代教育与文化
当代教育与文化

王鉴

双月刊

1674-5779

jyywh@nwnu.edu.cn

0931-7970305 7971757

730070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 西北师范大学《当代教育与文化》编辑部

当代教育与文化/Journal Contemporary Education and Cultur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化:人类一种超自然的自造之物和自享之物

    胡德海
    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学习、研究教育理论的人来说,弄清文化的相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对文化的研究,是研究人类的关键与核心.为了能从宏观上把握和认识教育,我们既需要研究人类、社会,尤需要研究文化.文化源于人的实践活动,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人自身.文化是人类一种超自然的自造之物和自享之物.文化的结构可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其中的精神文化又主要包含常识、知识、理论和思想四个不同层次的观念形态.自由是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

    文化文化结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政策保障、成就举措及未来展望

    党宝宝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事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稳步提升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民族教育从基础薄弱、资源匮乏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规模宏大、质量优良的教育体系,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逐步深化,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稳固,教育公平深入推进并逐步迈向优质均衡,教师队伍"扩量提质"稳步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有效提升了人力资本,信息化、数字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逐步深入等.我国民族教育发展将始终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己任,不断增强各民族"五个认同",实现民族地区教育优质均衡和高质量发展,成为教育强国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民族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强国教育高质量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政策变迁研究

    陈志其谭震林
    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对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国家认同等多个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地区推普政策经历了逐步发展与日趋完善的过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初期推普与政策始建阶段(1949-1985年);政府重视推普与接续发展阶段(1986-1999年);依法推普与深化普及阶段(2000-2019年);全面普及推动与提质增效阶段(2020年至今).从政策演进过程来看,呈现出以妇女儿童为重点,主体对象日益聚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服务功能层次上升;以全面推普为目标,阶段要求循序推进;以多维推普为路径,方式方法不断创新;以推普方针为导向:推普工作紧跟时代所需;以水平测试为依托:测评体系初步建立的基本特征.进入新时代,在实现教育现代化征程中,民族地区推普要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助力推动我国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具体而言,要不断完善层级规划,细化推普目标进程;超越单项赋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锚定顶层设计:紧跟时代工作方针;激发长效动力:探索多元协同路径;深化体系建设:完善语言测评服务.最终通过优化策略组合,整体推进民族地区推普工作健康有序运行.

    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语言政策政策变迁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学校:对"去学校化社会"命题的检视

    李德显张心誉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去学校化社会"生长的理论土壤中充斥着不科学的因素:空洞的理论基础、偏激的方法论以及片面的视角."去学校化社会"在实践中存在缺陷:废除学校的行为近乎空想,而学习网络又偏于简单.学校教育并非像伊里奇认为的那样一无是处,若想让学校的前路更加光明,就必须正视学校功能,让学校回归到本身的教育职能,关注学生人性的培养.

    《去学校化社会》伊万·伊里奇学校教育

    教育中的文化浪漫主义及其后果——再论"底层文化资本"是否可行

    杜亮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近年有关"寒门贵子"的教育热议中提出的"底层文化资本"概念,文章尝试梳理概念提出的理论脉络,深入考察其内含的特征与问题,并剖析概念提出的社会学意义."底层文化资本"的概念渊源主要由布迪厄提出的文化资本理论及以威利斯为代表的教育中的文化研究构成,但如果将其置于这两个理论框架下考察,可以发现批判性缺失是这一概念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造成"底层文化资本"对于学校与家庭中的文化生产过程的再生产性质的忽略.这一概念缺陷导致某种意义上的"文化浪漫主义",错误地将社会流动视为社会抵制的一种形式,从而无法对既有的教育与社会不平等构成社会学层面的实质性批判与挑战,并可能对底层背景学生及家庭形成"榜样"式规训.

    底层文化资本寒门贵子社会流动抵制理论模范少数民族

    教学渗透力的内涵特点、价值意蕴及提升策略

    李如密许雯淇
    56-6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学渗透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将教学理念、目标和策略等自然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与课堂互动中,实现对学生学习内容理解、价值观念塑造以及学习体验增强的能力.教学渗透力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它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激发教学欲望;锤炼学生的感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最终有利于构建"无痕教育"磁场,营造良好氛围.此外,对教学渗透力进行适当引导和培养有助于发挥更大的教学价值.教学渗透力的提升要求教师做到:敏锐捕捉教学中的关键事件,推动教学渗透力的精准生成;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形成良好渗透效应;借助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渗透方式;形成特色教学艺术,挖掘渗透深度.通过以上策略,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以此实现教学渗透力激活课堂"磁场效应"的目的.

    教学渗透力课堂教学无痕浸润

    素养本位的新课程:理念、构成要素与实践路向

    刘睿媛张增田
    62-6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素养本位的新课程以课程核心素养为核心理念,旨在培育学生综合应用课程本质和思维方式解决真实世界多元情境不同问题的高阶能力,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课程核心素养是一种更加民主与自由的价值观、更具理解性的教育观和更具创造性的实践论.课程核心素养以儿童心理经验为基础,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源头,以发展知识的过程性和实践性为目标,以超越单一学科的固有知识技能为导向,以适应数字时代发展需求的活知识和新能力为表现.素养本位的新课程由开放性探究性生成性主题、表现性任务、探究活动、学习共同体、创新性学习环境等要素构成.素养本位的新课程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实践路向:第一,全面发展,育人为本;第二,开放协同,联动共建;第三,深度理解,活化所学;第四,广泛实践,创造未知;第五,评价导向,持续发展.

    素养本位新课程核心素养问题解决创造

    劳动美学视域下劳动教育的内在机理及实现路径

    李水霞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美学是一门深刻揭示劳动审美属性和规律的科学.劳动美学视域对劳动教育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劳动美学丰富了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为劳动教育实现以劳育美的目标提供了新助力.研究从劳动美学视域审视劳动教育,呈现出劳动主体审美意识回归、劳动过程审美意蕴体现、劳动环境的审美创设、劳动成果美学意蕴彰显等方面内在审美机理.研究尝试基于劳动美学视域探讨劳动教育的内在机理,以及劳动教育走向美学的路径:劳动教育要追求审美彰显的价值转向、打造具有美学意蕴的精神文化、创建美学意蕴的教育情境、提升走向劳动审美塑造的设计思维、创新走向劳动审美实现的教育方式、采用审美生成的劳动教育评价.

    劳动美学劳动教育内在机理实现路径

    中、澳、加数学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与学业评价的比较研究

    江漂
    77-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是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中、澳、加三国在此背景下颁布了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采用文本分析法对中、澳、加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与学业评价进行剖析,发现其在课程内容方面呈现以下特色:调整课程内容结构与主题,彰显学科知识内在联系;重构课程内容呈现方式,体现了学教评一致性原则;课程内容分布比例不同,但重点内容主题较一致.课程标准围绕数学内容,构建学业评价框架;聚焦数学过程,保障评价有效实施;依托学习进阶,刻画评价水平层次.我国数学课程改革应有效借鉴澳大利亚与加拿大课程标准的实践性强的优势,注重完善跨学科学习的实施路径,进一步细化学业要求、教学建议以及学业评价框架和表现水平,促进核心素养评价落地.

    数学课程标准学业评价课程内容比较研究跨学科

    "大先生"人格特质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分析

    钟志贤艾梦婷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先生"是对卓越教师和教育家的一种称谓,是一种职业修为境界,是教师群体的楷模,具有独特的人格特质.理解"大先生"的精神内核和人格特质,可以为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具象的人格历练标杆.依据人格特质理论和扎根理论,运用Nvivo12Pro软件对我国当代45位教育家的文本资料进行编码,聚合和分析了当代"大先生"人格特质五大维度及其内涵,即"情怀、修身、责任、学识、格局".以"大先生"人格特质为镜鉴,当下教师队伍建设或教师教育实践要更加注重教师"高尚情怀"的陶冶、情感韧性的培养和"全人发展"的关顾,从而培育具有"教育善"的"大人".

    "大先生"教育家精神人格特质扎根理论